陶淵明詠菊直抒胸臆 陶淵明趣事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詠菊陶淵明
菊花在陶淵明心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詠菊自然成了詩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可以説菊花是陶淵明隱居生活的象徵,特別是他歸隱田園生活後,還在院旁種下了大片大片的菊花。農作歸來,倚菊而坐,對酒當歌,好不快活。
陶淵明
陶淵明愛菊成迷,對菊花情有獨鍾。據陶淵明詩歌中的描述和周瘦鵑的考察,陶淵明最喜愛的菊花是“九華菊”。此花香氣清新、枝葉疏散、根莖挺直,每年的九月份中旬才會綻放。菊花氣韻高潔,與世無爭,開不驕敗不餒。自從“一從陶令……説到今”,陶淵明表達了對菊花的喜愛,“懷此貞……霜下傑”的菊花便成了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象徵。有志之文人雅士紛紛吟詩作畫,贊其色描其美,詠頌菊花孑然挺立、高霜傲骨的高尚品格。
陶淵明與“菊”是趣味相投。“菊”在古義中的意思是:從鞠,窮盡的含義;“菊花”是指一年的花期到此結束。菊花是在陽曆的九月份盛開,到了深秋就逐漸凋謝。菊花絕世而獨立,即便是開不完美的的花,也高高懸掛在枝頭,不害羞不敗落,照常傾吐芬芳。菊花獨特的品格吸引力人們的關注,此後便有借花喻人。人們常用菊花(志士氣節、君子品德和隱士風範)讚美他人或自喻來表達精神追求。
陶淵明逃離官場,遠離紛擾,隱居在田園之中自得其樂,就跟菊花一樣淡泊名利、與世無爭。花開花,是因為花兒高興,追求心中所想,才是最重要的。
陶淵明趣事
陶淵明的趣事之“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故事表現了陶淵明高傲的人格氣節。他不甘與貪污受賄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滿誘惑、黑暗的官場與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終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
陶淵明圖像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發生在義熙元年。陶淵明剛度過不惑之年,在家中閒適着。後來在好朋友的勸説,再次出仕擔任彭澤縣令官職。在任三個月後,朝陽派人下來陶淵明所在的彭澤縣檢查公務,受使命前來的人是督郵劉雲。督郵劉云為人凶神惡煞,專門趁公務之職撈取油水、收刮民間的油脂油膏。檢查公務結束後,他收穫的賄賂不下千金。而且,如果當地的百姓、縣令不給他獻上“禮物”,他就以此為由栽贓陷害。因此,督郵劉雲在彭澤縣臭名遠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陶淵明不願意忍受督郵劉雲的壓迫和欺詐,就不去見他,自己推卻了官職迴歸家鄉。此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眾流傳。
除了這件趣事之外,陶淵明還有兩件小趣事,不過這兩件小趣事都與酒有關。
陶淵明趣事之葛巾漉酒。郡將前來看望陶淵明時,陶淵明正在釀酒。正好就煮熟了,陶淵明隨意將頭上戴的葛布取下來漉酒,漉完之後又戴回腦袋上,弄得頭髮滿是酒星子。陶淵明也不在意,隨後接待了郡將。
陶淵明趣事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淵明與人家交往,不分貴賤。只要是來拜訪他的,他都會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會説》“我已經醉了,想睡覺休息一下,你可以離去了”
從這兩個趣事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是個隨性率真、不拘小節的君子,對酒亦十分喜愛。
蘇軾與陶淵明
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的偉大詩人、辭賦家,因為對官場的不滿,辭官而去,歸隱山林,他同時兼具儒家和道家的美好修養,是我國的第一位田園詩人。
陶淵明寄情山水畫像
蘇軾與陶淵明都是對官場的不滿,遠離官場,歸於自然,但他們兩個人其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陶淵明的生活的是階級矛盾尖鋭、政治黑暗的東晉後期,那時,陶淵明雖為官卻遭受門閥制度的排擠,無法展現自身的政治抱負,才幹也不得發揮,因為他毅然決然,遠離塵世,歸隱山林。
而蘇軾生活的背景開明的多,朝堂通過各種變法,想要國家走上富強之路,蘇軾因為自己的政治意見得罪了當朝的權威,受到排擠,被迫離開朝堂,雖然蘇軾最後歸於自然,但仍對朝廷保有希望,期盼再次被重用,報效朝廷。蘇軾歸隱田園後,陶淵明的創作給了他很大的啓示,他嚮往陶淵明寄情於自然的那份灑脱,通過陶淵明的詩看到生命的另外一種樂趣。
陶淵明雖然才華兼備、心態豁達,但他始終以隱士自稱,他作品的自然風格與華麗的文風不符,所以並沒有得到大家的高度評價,宋代以後,文人的推崇與蘇軾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蘇軾的詮釋將陶淵明的安貧樂道、崇尚自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以後官場上失意的士大夫們,提供了一個精神的歸宿。陶淵明的淡然,也是後世人崇拜的對象。
陶淵明後代
陶淵明的後代有一部分現居住在南京祿口機場附近的祿口鎮昝(zuǒ)巷,一部分留在江寧祿口昝巷及江寧區陶吳鎮。現生活在南京的中國古琴協會常理事陶藝也是陶淵明的後代,他們是在南宋年間遷移到南京來的。
陶淵明像
據《陶家族譜》記載,居住在江寧祿口昝巷的陶淵明後代,因子嗣繁衍旺盛被分為東西兩支,每支各有自己族系的輩分。而居住在南京的陶淵明後代,是在南宋年間為了躲避戰亂從江寧祿口遷移出來的,發展到現在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遷移到南京的陶氏一族,在南京以發展棉業為生,生意做得非常紅火。陶藝的的曾祖母出自當時的名門家族,為他們在南京發展及創業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南京城南華露崗是陶淵明後代生活的地方,那裏保留了很多他們生活的足跡。
為了尋找補全陶淵明家族族譜《陶氏族譜》,陶藝多次走訪老家江寧祿口。黃天不負苦心人,經過了多年的努力,終於在宗親陶金象那找到了《陶氏族譜》。這本家譜是在清代時重新修訂過的,雖然只剩幾張殘卷,但細細看來也可知陶藝這支陶氏後代遷移的大略詳情。他們先遷移到江西,再到安徽,輾轉了幾處地方之後,才真正的在南京江寧縣居住下來。
殘卷之中除了記載陶氏後代的分散情況,還記載着《淵明公誄言》、《祠堂碑記》及《重修河定橋記》等內容。
幽蘭陶淵明
《幽蘭》是陶淵明的又一詩作,作品全名為《飲酒·幽蘭生前庭》。《幽蘭》是非常有名的陶淵明的組詩《飲酒》中的其中一首。這首詩創作於陶淵明厭惡黑暗無比的官場後辭官歸隱的時候。詩歌主要展現了作者陶淵明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與安貧樂道的生活取向。
陶淵明把酒南山
《幽蘭》這首詩的主要意思是這樣的:來自幽靜偏僻地方的蘭花在院子中生長,藴含着非常濃郁的芳香氣息等待着清微的風的到來。清風不經意地輕輕吹來,帶來蘭花獨特的芳香,能夠立即從蕭艾等雜草中辨別出來。一直向前行走不停歇會使人找不到來時的路,順着前進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或許才能走通。等到醒悟到應該回去的時候,飛鳥消失了,優良的弓箭也沒有了用途。
詩中將人的高貴品質比作蘭花,暗示應該像蘭花那般保持高尚的品格,展現了陶淵明不隨波逐流,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詩中還將沒了用途的弓箭比喻完成大業後無用了的良將功臣,表達了作者對當下時局的怨憤。
陶淵明的這首《幽蘭》雖然是《飲酒》這組詩中的一首,而《飲酒》是陶淵明在辭官隱退後每每喝醉酒後詩興大發所創作的,但是在《幽蘭》這首詩中卻連一個字都沒有提到酒,在詩中只能看到蘭花生長開放的田園場景以及陶淵明對於當下政治局勢的不滿,整首詩可以説是有酒的意味,就算沒有酒也能讓人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