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各個房間走走,我會問你一些東西叫什麼。”
“冰箱……戒指……鋼筆……” 剛開始很順利,直到我們來到了衞生間。“這個是、這個是用來刷牙的東西,叫什麼來着?”只見她臉憋得通紅,手攥着拳頭,開始苦苦思索。“啊牙刷牙刷!!” 突然,她興奮地喊了出來,雙眼自信地看着我。
大約 100 件物品,她説對了 95 個,看上去問題不算嚴重。腦動脈瘤手術後,蘇的語言能力受到影響,變得不願意與他人交流。系統評估後,診斷是失語症中的“尋詞困難”。
我們好像都出現過話到嘴邊,卻一下子説不出來的情況(Tip of the tongue,TOT),不過出現頻率和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都比較有限。心理語言學視角下,TOT 和尋詞困難人士都經歷同樣的過程——他們瞭解目標詞的意思,但提取詞音的時候出現困難。不同的是,失語症的“尋詞困難”產生於腦損傷,而普通人僅僅是尋詞的能力偶爾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比如情緒波動和疲勞。
説不出來的時候怎麼辦?最好使用描述的方法。
比如,你突然忘了“電風扇”怎麼説,建議不要卡在那裏一心想着那個詞是什麼,最好馬上把它當成是猜詞遊戲:“夏天需要用它,會有風出來,很涼快,有些可以定時……” “你説的是空調?” “不是!有些就放桌子上,有些下面有個底座和支架的,通常還有搖頭功能。” “電風扇!” “對對對!”
一般只要描述一兩句話,另一個人就可以猜得到。這樣的好處是交流可以馬上進行下去,別人很容易就理解了。有些人則天生倔強,非要想出那個詞不可,結果可能對方先被憋出內傷……
描述?這也太小兒科了吧!不就是説説這東西是做什麼的嗎?
還真別小看它——首先對於蘇來説,這無疑改變了她的生活。起初,她每次説話卡住她都特別沮喪,逐漸失去和他人交流的願望和樂趣。不但很少和朋友見面,連去飯店也都是由她丈夫替她點餐。“描述”技能滿點後,她只需要在偶爾卡住的時候用一句話來替代那一個詞而已。
更神奇的是,“描述法”是治療蘇這類尋詞困難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描述這個單詞的時候,我們會提取很多相關信息,這些線索會讓我們更容易激活它的語音表徵,從而把它説出來。
另外,其實不光要説這東西能“做什麼”,最好還要加上“通常在哪裏可以見到”、“通常和什麼東西放在一起”、“外觀什麼樣”等等這一系列策略,這樣媽媽再也不擔心我的猜詞比賽了。
當然,除了描述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治療手段來幫助蘇的語言能力恢復,比如詞韻練習等等。治療時的材料也需要和生活息息相關——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使用的圖片材料是她最常去餐廳的食物以及家裏她説不出名稱的物品,後來她恢復得不錯,自己可以去櫃枱點餐了。
和很多尋詞困難人士一樣,蘇最怕的並不是卡住,而是由此帶來的負面情緒及聯想,比如衰老、疾病、提前退休……其次,她也怕急性子丈夫經常説的那句:“哈哈哈我知道!你不就是想説 ** 嗎?”由於丈夫很愛搶她台詞,我每次都邀請他一同進入診室,讓他觀察蘇的表現。他慢慢發覺,只要多給蘇些思考時間,她多數時候能自己説出來。如果不行,首音提示或者鼓勵描述都能奏效。
有次治療結束時,蘇問他要不要一起去超市,結果在“超市”這個詞上卡住,丈夫馬上問:“附近有什麼建築?是買東西的地方嗎?我們上次什麼時候去的?” 蘇笑着説:“超市!你問題太多了,下次一個一個問!”
此文紀念我遇到的另外一位尋詞困難人士——梅,享年 96 歲。每當晴天,她都會坐在後院的花園裏享受陽光。我們連寫帶畫地交流,暢聊了六個愉快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