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如何理解袁隆平“請別再向超級稻潑髒水”?

  回答題主幾個問題:

  Q1,超級稻已達到農業部二級以上標準,這個標準具體是什麼樣的?

  A1:所指的標準是 NY/T 593-2013 食用稻品種品質,具體指標問度娘。這個標準是一個整體控制的標準,主要從外觀品質和理化品質進行評分,在品種審定、稻米收購和加工方面用的比較多。但是具體到吃的口感(即食味品質),這個標準並不能很好地去評價,所以在廣東省的品種審定中還加了“食味品質”一項,80 分以上一般口感好。反過來,口感好的不一定能達到優質標準。

  但不論如何,達到優質標準等級的大米,肯定品質是相對較好的。

  Q2,超級稻抗蟲害水平達到五級中間,這又是個什麼標準?

  A2:這個所指的“抗病蟲害能力”是一個涵蓋範圍很廣的描述,難以整體評價。對於主要病蟲害,一般每個都單獨有抗性評價標準來衡量。就之前報道的超級稻因稻瘟病絕收而言,幾十年來通過抗病品種的推廣,基本上很好地預防大面積爆發。但是,稻瘟病菌是一種變異很快的真菌病害,其生理小種的進化能力很強,單一品種的抗性水平一般幾年就會下降,因此需要不斷培育新的抗性品種來輪替。此外,稻瘟病一旦爆發,打藥沒用的,基本上只能靠抗性品種 + 合理的栽培管理來預防。先前的超級稻絕收事件,只是個案,沒必要盯着不放。

  Q3,袁老説了句絕不以犧牲產量來追求質量,這句怎麼感覺不妥?怎麼理解?

  A3:作物育種的三大目標:產量、品質和抗性,其相互關係是很複雜的科學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前提是特異種質的創制。超級稻最基本的出發點是追求高產,其百畝片產量要求比對照增產 7%以上,要達到這個標準是很難的。目前來看,品質好的品種 / 種質產量大多不會太高,更難以達到超級稻的產量標準。因此,從袁老的角度,堅持以高產為目標,才能不斷推動水稻品種單產的提高。至於超級稻的品質問題,總體會逐步得到改善,這個是一個持續研究的過程。

  Q4,從實驗結果上來看超級稻的成績是喜人的,那實際到農民手裏,現在正在種植的最多的是哪種水稻?能達到什麼產量?

  A4:目前來講,中國的水稻可以分為 東北稻區、長江中上游稻區、長江中下游稻區、華南稻區等。其中,袁老的雜交稻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推廣種植。對於不同稻區,其主栽品種是不同的,對品種的生態型有特殊要求;此外,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及華南稻區,還存在早、晚雙季稻,單產相對於一季中稻肯定要低一點。

  要獲得高產,必須是好品種 + 好土地 + 好氣候 + 好的栽培管理。應該明確「科研實驗」和「實際的生產應用」是兩回事。農民種植超級稻的實際產量,肯定沒有實驗高。這主要是由於土地和栽培管理投入不足所致,這個問題是中國農業的共有問題。説白了,就是政府補貼少、農民種地虧本,農業補貼了工業幾十年卻沒有得到反哺。另外,中國當前的水稻產業模式,需要大變革,要土地流轉後進行集約化、專業化經營才行。

  PS:除了上面的四個問題,我自己再補充三點給大家思考下吧。

  1、雜交稻農民不能自己留種,而常規稻則可以留種。種業企業為了生存,肯定優先銷售和推廣利潤高的雜交稻種子,而優質、高產、抗性好的常規稻一般農民是買不到的。這個就涉及到種業行業的發展模式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常規稻選育的回報是很低的,可以説是公益性的,自然很難推廣。產量來説,廣東地區好的常規稻不比雜交稻低很多,這幾年雜交稻面積被壓下來了,晚季農民大多數種常規稻。

  2、市面上買的散裝大米,基本上是流轉大半年甚至一兩年才上市的,中間在品質損耗是很厲害的。這裏面就涉及到稻米收購、加工、銷售整個產業鏈的問題的,流轉週期過長。有條件的,可以買當季生產、真空包裝的大米。

  上面兩個問題,説到底就是這個傳統行業怎麼改革的問題,但目前還很難。有志向的朋友可私聊。

  3、從雜交稻的爭議,到其他公眾安全話題,反映出了一個嚴重問題:中國的媒體及民眾缺乏基本的科學常識和求知求是精神。更有部分不負責任的公眾人物譁眾取寵,惹得本來挺好的東西,被妖魔化了。所以説,袁老為何説“請別再向超級稻潑髒水”,值得深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6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如何理解袁隆平“請別再向超級稻潑髒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