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的故事有哪些 張仲景簡介揭秘!相傳餃子是張仲景為了百姓不受凍傷之苦,用麪皮包裹藥材分發給百姓,因為形狀像餃子,所以叫餃耳。據説吃了餃耳喝了湯之後,身體就會不懼寒冷,能夠安穩過冬了。
張仲景照
張仲景在長沙任職已滿告老還鄉,正值大雪紛飛的時候,寒風凜冽,大雪紛飛。在河邊上,張仲景看到了很多難民凍得手腳生瘡,心存不忍。在回到家鄉之後,雖然他也一直在掛診,但是心裏還是紀念着那些凍爛耳朵的人。
經過潛心研究之後,他發明了餃耳,可以去除濕氣,增強自身抵抗力,其實餃耳最主要的就是裏面的材料,是一些禦寒的藥物,他把這些東西在鍋裏面一直煮、搗爛,然後用麪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狀,再用原湯將麪皮煮熟。凡是吃了餃耳的人都會覺得體內有一團火焰在燃燒,再也不會將耳朵凍傷了。
張仲景一生行醫,但是醫者不自醫,他在冬至那天生命走到了盡頭。百姓們都紀念他,他以前在長沙做官的那些朋友也來看望。他對別人説把他的棺材抬着一直從南陽往長沙走,在什麼地方繩子斷了,就把我安葬在哪裏。
然後人們就抬着他的棺材走啊走,一直走到了他分發餃耳湯的地方,突然繩子斷了,人們都認為這是天意,於是就把他在這裏安葬,然後餃耳就成了人們紀念張仲景的一種方式,雖然後世不再提及,但是張仲景確是餃子的第一創始人。
張仲景簡介
張仲景在性格上十分沉穩堅定,能夠吃苦耐勞,他常常看醫書到天亮,然後白天接着坐診。他提倡行醫者應該終身學習,因為當時有很多醫生就只倚靠前人總結出來的醫學經典,不思進取,不會辯證的發展自己的醫學觀點。
張仲景雕像
他知道這樣對於醫學界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他在《傷寒雜病論》的序文裏説:“生來就知道的人是最好的,就是有天分。然後好學是次之,最後是博覽羣書,強行記憶的人。”張仲景用孔子的話證明,這世界上天才是有,但是很少,而且他張仲景不是天才之列。沒有天才能麼辦呢,就只能靠着自己的勤學苦練了唄,勤能補拙嘛。他還在書中寫出,學習是要從小就培養的,只有一直愛好醫學,並且按照孔子的話學無止境,就一定可以有建樹。
張仲景影響世人的還有他樸實無華的學風,他從不用晦澀難懂的辭藻,為了讓看這本書的人能夠很輕易的看懂,正是因為他這樣的品格,才讓《傷寒雜病論》在後世的影響十分巨大。他診病的時候,認認真真,一絲不苟,遇到疑問了,一定要不斷的求證,直到弄明白了為止。
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於中國古代醫學包括現代醫學都影響深遠,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在涅陽建了醫聖故居。人們只要經過這裏,都會進去燒一炷香,然後表達對他的敬意。
張仲景的成就
張仲景生於公元前150年,死於公元前215年左右,是東漢南陽涅陽人,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人。他是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張仲景主要確立了辯證論治,撰寫《傷寒雜病論》,被後世稱為醫聖。在《傷寒雜病論》裏收錄了大量方劑,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瑰寶。
張仲景照
被稱為醫聖,在中國醫藥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醫學理念和行醫品格值得現在的醫學從業者學習。他在任長沙太守期間開堂坐診,造福當地一方百姓。
《傷寒雜病論》開創了六經辨證的先河,是後世從醫者的必學經典作品,晉代太醫的《傷寒論》,宋代的《金匱要略》都是根據《傷害雜病論》的一些章節或者原理改編。張仲景除了編寫《傷寒雜病論》之外,還寫了《辯傷寒》《口齒論》等,可以都因為一些歷史原因而不復存在,也是醫學史上的一大憾事。
張仲景不僅有着極高的醫學能力,還有着突出的醫學品質和素養,他發明的餃耳湯就是心繫貧寒百姓受凍耳之苦,潛心研究出來的,實用性很強。並且張仲景行醫用藥講究極簡,為百姓節約成本。
張仲景不僅在中國醫藥學史上有着醫聖的稱號,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有着極高的榮譽,在漢代之後,每朝都有專門研究張氏醫學的人,超過了五百家,到了現在,還有張仲景研究學院。他在亞洲地區,特別是日本,朝鮮,東南亞,都有着很高的影響力,是現在中醫楷模,他的精神鼓舞的後世從醫者探索生命的奧秘。
張仲景學風
張仲景在醫學上地位很高,但是他一直堅信每個人都有優勢和劣勢。虛心和同行交流,並且有問題的時候就會找他們探討,遇到別人醫術比他好的地方,他就降低姿態向人家請教。
張仲景像
在中國封建社會,像醫學這樣的都是屬於手藝活,並且這是吃飯的傢伙,傳男不傳女,傳子不傳外,所以很容易造成一些寶貴技藝的流失。那時候南陽有個著名的大夫叫做沈槐,行醫已經很多年了,孤身一人潛心研習醫術,今天已經七十多歲,頭髮花白了,無兒無女。人老了,就會容易想到以前的一些不好的事,加上他身邊沒有人陪着,漸漸地身體越來越衰弱,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着。
當地的同行知道之後就來看望老頭,給他看看病,但是都是同行,説話又得小心翼翼。就這樣,沈槐的病情越來越重。後來張仲景去了之後,看到沈槐的情況就開出了方子。五穀雜糧做成藥丸塗上硃砂,然後給他服用。
沈槐覺得可笑,他就把這個藥丸掛在屋檐上然後逢人就嘲笑;“看,這是張仲景那個小子給我出的藥方,多可笑,誰能吃五斤面,純粹是個庸醫。”他一想就覺得可笑,笑着笑着心中的鬱結之氣就沒了。
後來張仲景見面的時候就給沈槐道喜,沈槐這時候恍然大悟,原來張仲景這小子的目的是為了給我治病,然後自愧不如,逢人邊説張仲景的聰明才智。
張仲景神話故事
張仲景有很多神話小故事在古代流傳,因為是神醫,他不僅能夠醫治人還能醫治山裏的野獸,不僅能夠醫治當代的人,還能如夢去診治後代的人,不可謂不神奇。
張仲景木雕
張仲景喜歡上山採藥,有一次他在河南銅伯山採藥的時候碰到了一個白鬍子的山民,請他為自己看病。張中行答應了,然後把着脈,卻感覺越來越奇怪。便對這個山民説:“老先生您的脈象怎麼如此奇怪,好像不是人的脈象而是野獸。”張仲景是一個實誠的人,遇到這種事也不覺得害怕反而很好奇,居然問了出來。那個山民也不瞞他,就如實回答道:“我其實是山裏的老猴子,最近不知道怎麼了身體不太舒服,看您在山裏採藥冒昧前來。”張仲景恍然大悟,然後盡心醫治,給他一粒藥丸。老猴子吃了之後第二天就變好了,然後來感謝他:“您治好我的病,我無以為報。這個木頭給你,是山裏面生長了萬年的桐木,很珍貴,您收下吧。”於是張仲景就請人把桐木做了兩把古琴,並取名叫古猿和萬年。
到了千年之後的康熙年間,有個讀書人,生了重病,忽冷忽熱還打擺子。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有看好,路過張仲景祠堂的時候進去燒了一炷香,當天夜裏他發燒暈暈乎乎的時候,感覺到身邊有人,給他把了脈,然後説他很快就會好。這個書生很驚喜,於是問他的姓名,以後好感謝他。
這個人微微一笑説,我是長沙太守張仲景,這個書生猛然驚醒,原來是一個夢,但是更奇妙的是,病從此就好了。
張仲景發明了人工呼吸
張仲景醫學手段高明,不僅僅體現在是六論辯經,還有一些救助手段的發明,其中就包括現在廣為熟知的人工呼吸。它並不是從國外流傳過來的,而是中國古老的醫學手段,只不過由於封建社會禮數制約,導致這項技術失傳。
張仲景雕像
有一天,張仲景出門給別人看病,正巧路過一家診所,門口圍着一羣人,門口的地下還躺着一個人,旁邊是親屬在哭哭啼啼,大夫袖手在旁邊,也毫無辦法,因為害怕被病人家屬遷怒,躲在門板邊發抖。
張仲景上前瞭解情況,原來是“死者”和家裏人鬧矛盾,一時氣憤之下想不開,一尺麻繩上吊了,板凳傾倒的時候驚到了家裏人,然後趕緊把人弄了下來,一看臉面發紫,已經沒有了呼吸,不見動彈,於是抬着去醫館找大夫。但是大夫一看,這都沒氣了,束手無策。悲痛欲絕的“死者”家屬遷怒於醫生無能,把醫館圍的是水泄不通,要大夫陪個説法。
張仲景看了看“死者”的情況,然後探了一下脈象,知道距離上吊時間不長,應該還有救的可能。於是大聲吩咐大家幫忙,把病人抬到木板上,然後蓋上棉被保持温暖。一個人抬起手臂,一個人按摩胸部,張仲景則自己用手撐着“死者”的胸腹部,有節奏的按壓。
隨着手臂的起落,一按一壓之下,“死者”居然一顫抖活了過來!張仲景吩咐不要停止動作,繼續這樣好幾十次之後,病人終於醒了過來,周圍的家屬抱着死者大哭不止,然後不停的對張仲景磕頭謝恩,這就是最初的人工輔助呼吸法。
張仲景求學
張仲景是醫聖,也是我國中醫藥史上的頂尖人物。他不僅有着豐富的實踐經驗,高尚的醫德醫品,還在醫學傳承上有着極大作用。
張仲景像
張仲景出生於官宦世家,他的父親叫張宗漢,在朝廷做官。當時做官是世襲的,所以張仲景註定就是公務員,但是他志不在此。張仲景因為家庭的關係,從小就閲讀了很多典籍,他最喜歡的就是關於扁鵲行醫的故事,篤實好學,勤奮上進,他將所有能接觸到了關於醫學的書籍看了一個遍,每每讀到興奮之處,恨不得有個病人出現在他面前。興趣才是一個人最好的導師,這奠定了他醫學翹楚的基礎。
張仲景出生的時期接近東漢末年,官場腐敗,弊病叢生,他性格沉穩,嫉惡如仇。看不慣官場種種,但是命運卻規定他必需走進官場。當時農民起義,戰爭連綿,人死的多了,屍體處理不好就會有傳染病,百姓還要承受着瘟疫的痛苦。張仲景看到這些之後,心裏覺得自己不能這樣坐視不理,在他十歲的時候就拜了名醫張伯祖為師,潛心研習醫學。
張伯祖是一個醫學世家,他醫術高明,治好的病人高達百分之九十,張仲景跟着這位名師,接觸了很多病例,無論是上山採藥還是行醫坐診,從不叫苦,還偷偷地做筆記。這些行為張伯祖看在眼裏,他很喜歡這個認真的孩子,人真是行醫者必備的品格,於是毫不保留的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到了後來張仲景的醫學已經超過了師傅,他的名聲也傳遍了鄉鄰。
張仲景醫品
張仲景在醫學上有很高建樹,在大堂上坐診被稱為坐堂醫生。因為接觸了大量的病人和案例,他的醫術更加精湛。張仲景同時蒐集很多民間的偏方和許多醫生的方劑療法,然後根據自己的認識來研究,再在病人身上不斷實踐。
張仲景雕塑
不僅如此,他為人還特別謙虛,為了拜訪名師,不畏懼路途遙遠,不在乎旅途勞累,到了地方第一時間就要去拜師取經。當時襄陽城有個綽號叫做“王神仙”的神醫,他在醫性和醫道上都很有研究,有着自己獨到的體會。張仲景將他的藥性和醫學都學得透透徹徹,然後融入了自己的理論之中。
當時面臨戰亂,一些庸醫橫空出世趁火打劫,給病人看病也不診脈,隨便對視幾眼就開始抓藥,不管把人治成什麼樣,只知道賺錢,草菅人命。還有一些有技術的醫生不給百姓看病,他們多是追逐權勢榮耀。當時瘟疫流行,死在傷寒上更是不計其數,不光是平常百姓,達官貴人家也是一樣。張仲景自己的家族原本有200多人,十年之後死的就剩70多人了,十之八九都在傷寒上。這些都讓張仲景十分氣憤,痛定決心要找出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拯救天下黎民蒼生,能夠控制瘟疫的發展態勢。
於是他辭官來到了嶺南,開始避世研究醫學,然後編纂醫書,他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更多的人懂得醫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時的情況。為了百姓也能看懂,他特地用的都是一些樸素的語言,包括藥材都用圖畫在旁邊註釋,最後終於寫成了十六卷的《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寫完這本書之後沒多久,便與世長辭,遺體由人運回故鄉。
張仲景反迷信
在古代社會,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和百姓愚昧,加上有神論引導。很多人相信神漢神婆可以溝通上天,不僅能預知天命還可以醫治百病。因此很多百姓生了病的時候不主動找醫生反而尋求“神仙水”“神丸”等物品,用來醫治病情,有的不僅病情停滯不前還發生了惡化,危及生命。
張仲景雕像
張仲景每次看到這種情況都氣憤不已,他在盡力的打破身邊百姓對於“迷信的”痴迷。有一次,他在村子上遇見一個瘋子一樣的父女,一會哭一會笑,然後嘴裏神神叨叨的説着什麼,家裏的請了神婆,一番擺弄之後認為這婦女是被鬼怪纏上了,要做法給她驅妖。但是這個婦女的家屬沒有那麼多錢支付神婆的費用,就只能任憑這個婦女瘋瘋傻傻。
張仲景於是觀察一下婦女的神態,詢問親屬關於這個女人的發病狀況,又為她診脈一番,最後確定的説:“你家人沒有任何鬼怪纏身,她是一個正常的病人,她患的是熱血衝撞心房。一定是近期受了大刺激才會導致血氣上湧,阻塞了神經。不需要多久她的病情就可以好轉。這時間沒有什麼鬼怪,真正裝神弄鬼的是那個神婆。只要別讓她近病人,病人就不會有事,否則平白無故的人也會有性命之憂。”家屬有點將信將疑,但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只能死馬當活馬醫。
在家屬同意他的治療方案之後,張仲景在病人的身上,最主要是腦袋上紮了幾針,通了穴位。沒過幾天,那個瘋婦開始慢慢好轉,認清身邊人了,疑神疑鬼的情況也沒有了。這家人大為讚歎,然後在相鄰之間宣傳“神婆”是個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