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歷史上不戰而降的蜀國國君,在蜀漢還存有戰鬥力的時候卻選擇了投降因此人們稱他為“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他的軟弱不能。劉禪缺少骨氣,但這並不代表全蜀漢都是缺少骨氣的人,在劉禪命令將士放下武器的時候,“將士鹹怒,拔刀砍石”便能看出他們不願做亡國奴的氣節。其中,劉禪的兒子劉諶就是這裏面的一個代表。
劉諶畫像
劉諶,劉禪的第五個兒子。景耀二年,被劉禪立為北地王,是劉禪七個兒子中最具有血型的一人。據史書記載,在劉禪宣佈投降,劉諶認為蜀國就要滅亡的時候,他先把自己的妻子殺死,又自己選擇了自殺。為了不當亡國奴,他曾做了三個驚人的壯舉。
第一,極力勸説劉禪。當劉禪聽取譙周的意見選擇投降之時,劉諶先是罵後又哭,最後以死來規勸父親不要投降,憤怒地罵譙周:“你這等懦弱的儒生,哪輪到你來講關於社稷的大事,自古以來哪個天子有過投降?”遭到劉禪的呵斥之後,劉諶叩頭大哭説:“到這種地步了,父子羣臣應該要背水一戰,死在社稷上,也有臉見先帝阿,為何要選擇投降阿!”劉禪不聽,劉諶放聲大哭説:“先帝那麼不容易創造的基業,今天卻要捨棄他,我寧願死也不能忍受這等侮辱!”
第二,刺殺劉禪。在劉禪投降的那天,劉諶聽聞,怒氣衝衝地帶到入宮。劉諶極力勸服沒有結果,又不想看到先帝的基業會毀於一旦,所以有刺殺的意思,但是後來因為他妻子的緣故沒有得逞。
第三,選擇以死抗爭。劉諶知道自己勢單力薄,沒有辦法來改變局面,於是選擇了殺妻子和自己的三個兒子,最後自己在昭烈廟中選擇自殺。
劉禪後人
劉禪,劉備的兒子,三國時期蜀國的國君。劉禪有七個兒子,但是最後全部都死掉了。他七個兒子分別是劉璿、劉瑤、劉琮、劉瓚、劉諶、劉恂和劉璩。下面讓我們分別來看看他們的具體介紹吧。
劉禪畫像
劉璿,蜀漢昭烈帝劉備的長孫,劉禪的長子。延熙元年,劉璿被立為太子,當時的劉璿十五歲。劉璿喜歡騎馬射箭,但是出入沒有什麼節制,劉璿等到霍弋的勸導,他的不好行為也得到了更正。景耀六年,魏軍攻打蜀國,劉禪投降,蜀漢滅亡。蜀漢將軍姜維想要設計殺死鄧艾,但是事情敗露,姜維被殺,劉璿也被軍隊所殺害。
劉瑤,劉禪的第二個兒子。延熙元年被封為安定王,在蜀國投降後跟隨父親劉禪,在永嘉之亂中被殺害。
劉琮,劉禪的第三個兒子。延熙十五年被封為西河王。在永嘉之亂中被殺。
劉瓚,劉禪的第四個兒子。延熙十九年被立為新平王。蜀國滅亡之後,跟隨劉禪遷到洛陽。大約是死在永嘉年間永嘉之亂中。
劉諶,劉禪的第五個兒子。景耀二年,被立為北地王。景耀六年,魏軍進攻蜀國,劉禪決定投降,劉諶勸阻劉禪被劉禪趕出了成都,最終在昭烈廟中選擇自殺。
劉恂,劉禪的第六個兒子。景耀二年,被封為新興王。蜀漢滅亡後,跟隨父親遷往洛陽。在劉禪死後,劉恂繼承了劉禪的爵位,被封為安樂王。
劉璩,劉禪的第七個兒子。景耀元年,被封為上黨王,蜀國滅亡之後投降魏國,後來在永嘉之亂中被殺。
真實的劉禪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後主劉禪成為了一位名人,也讓他成為了眾人眼中軟弱無能的昏君。但是有些人卻不這麼認為,劉禪不僅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國君,同時也是在歷代亡國之君中年齡最大的,下場也沒有很悲慘。若是隻憑他的昏庸無能,怎能執政這麼久,存活那麼久呢?所以,他並不像眾人説的愚鈍,相反他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
劉禪畫像
劉禪從小吃緊苦頭,不同於其他的皇室後代。在小沛大敗後,劉備受曹操的進攻,丟下家人落荒而逃。那時的劉禪才沒幾歲,隨別人到了漢中,被人所賣。後來關中大亂,劉括逃到了漢中,因為需要奴僕服侍,由他人介紹,劉禪被買去當了書童。後來,在一次他們的對話中,劉括認為劉禪的談吐不凡,於是將他收為了義子。三年後,劉備奪回了益州,派部下去漢中尋找劉禪。劉禪在劉括那得知了消息之後,便一個人去見了簡將軍。二人在見面之後,劉禪一一回答了簡將軍的問題,最後,簡將軍認為這位侃侃而談的少年正是當年趙雲抱在懷裏的阿斗。那時任漢中都督的張魯,為了討好劉備,親自送劉禪回到益州,之後劉備便立劉禪為太子。
從這段少有人知道的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出年少時期的劉禪嘗過各種辛酸。這段難忘的經歷對他的性格特點有很大的影響。小時候經歷過的各種遭遇,讓他學會了萬事要察言觀色和學會忍讓,對他之後在處理與諸葛亮的關係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劉禪是真傻還是假傻
劉禪其實並不昏庸,也不傻。在面對司馬昭提問是否思念蜀國的時候,如果説思念故國,恐怕會惹來殺頭的禍害。人又不是草木,怎麼可能沒有感情,劉禪在蜀地生活了大半輩子,即使他再薄情,對蜀地總歸有一些感情,所以在司馬昭面前着實演了一場戲。
劉禪畫像
歷代的中國人,多少都有故鄉的情懷,尤其是中國人對於傳宗接代是非常重視的,劉禪這樣做是想保全劉氏的血脈,使得哪天能夠東山再起。所以他選擇了忍耐,但是忍讓卻不代表是無能,如果當時劉禪為了一時之氣,就回答説思念故國,那他的下場可想而知,可能他的族人也因此受到牽連。
至於蜀漢的滅亡也不能把全部的責任都歸結在劉禪一人,蜀漢的滅亡諸葛亮還是要負很大的責任的。首先,諸葛亮和之後的姜維為了完成興復漢室,多次派兵北征,大大地消耗了兵力和財力,使得征討的地區人心渙散,民怨沸騰。其次,諸葛亮選擇採取強硬嚴格的法制的措施,在壓制一些矛盾的同時又產生了新的矛盾。最後,諸葛亮在處理新舊階層的方式上也嚴重侵犯了舊權貴的利益,使得舊權貴對新入主的階層非常痛恨。劉禪投降魏國並不是沒有好處的,至少能讓蜀漢的百姓少受一次災難。當然,那些極力抵抗的君主會受到後人的敬仰,自己獲得了一世英名,但是對百姓更多的是災難。所以,劉禪願意揹負昏君的罵名來保衞百姓的安危,怎能説是昏君的做法呢?
後主劉禪
劉禪,小名叫阿斗,劉備的兒子,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史家稱他為“後主”。公元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封為安樂公。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故意讓人奏蜀國的音樂,藉機問劉禪是否想念蜀國,劉禪卻回答“此間樂,不思蜀”,自此人們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劉禪的軟弱不能。
劉禪畫像
可問題是,劉禪卻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帝王。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中,卻能執政那麼久的時間,豈是一個昏庸的君主能做得到的。劉禪十七歲的時候繼位,不擔心政權在大臣的手上,讓有能力的人擔當,也不胡亂指揮,展現出他知人善用的大度風範。
劉禪對於諸葛亮的建議是言聽計從,所有的軍事大權都由諸葛亮掌握,雖然自己已具備了掌權的年紀,但仍甘願當一個“見習皇帝”。雖然不太贊成諸葛亮北征的提議,但是仍然清除意識到諸葛亮的治國策略,對蜀國的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諸葛亮去世之後,仍然沿用諸葛亮的治國策略,並重用諸葛亮為他選拔的人才,使得蜀國在諸葛亮去世之後仍然維持了三十年的穩定局面。
劉禪的不戰而降,現在看來未必是一件壞事。當時魏國來勢洶洶,雙方的實力差距太大,蜀國如果進行反抗,無疑就是使得傷亡人數不斷增加,還可能讓百姓受苦。劉禪打開城門投降,雖然因此背上了千古的罵名,但是卻保住了百姓的安危和財產的安全。
劉禪母親
甘夫人,名為甘梅,三國時期蜀國皇帝劉備的夫人,蜀漢後主劉禪的母親。甘夫人在成年之後,容貌變得越來越美麗,皮膚也白的像塊玉一樣。劉備在豫州擔任官職的時候,為甘夫人的外貌所傾倒,於是將她納為妾。後來甘夫人又跟隨劉備到了荊州,生下了兒子劉禪。
甘夫人畫像
甘氏,三國時期漢昭烈帝劉備的妻子。劉備納甘夫人為妾,而不是正室是有原因的。劉備因為早年間多次喪偶,所以為了能使得甘夫人長壽,在娶甘夫人的時候並沒有把她納入正室,而是把她當作了小妾。雖然甘夫人是小妾,但一直都把她當作正房看待的,幫助劉備處理軍營中的事情。之後,又隨劉備到荊州投靠劉表。
公元208年,曹操帶兵攻打荊州,劉備丟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倉皇而逃。糜夫人死在了戰爭之中,甘夫人和幼子劉禪在大將軍趙雲的幫助下得以逃生,才讓劉備唯一的兒子劉禪倖免於難。甘夫人曾經多次被敵軍俘虜,但是每次都能安然無恙的脱險,回到劉備的身邊。甘夫人也常常驚醒劉備,有一次,劉備把一尊三尺高的白玉人兒放在牀頭邊,把這尊白玉比喻成甘夫人的白皙皮膚,甘夫人卻勸説劉備不能玩物喪志,於是劉備聽後撤去玉人,下屬們稱讚甘夫人為“神志婦人”。
公元209年,甘夫人病逝,年僅二十二歲,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先後追諡為“皇思夫人”和“昭烈皇后”。
劉禪怎麼死的
劉禪,蜀漢後主,劉備的兒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幼年的時候多災多難,幸虧有大將軍趙雲的相救才得以倖存,劉備在平定益州之後入蜀,在建立蜀國之後立劉禪為太子。劉備去世後,繼承了皇位,在位時間長達41年。後魏伐蜀,劉禪投降。蜀國滅亡之後,劉禪被魏國封為安樂公,後來在洛陽病逝。
電視劇《三國》劉禪扮演者
在歷史一向被認為是弱智的劉禪,在自己在位期間裏確實是沒有什麼建樹。劉禪把朝政和軍事的權力全部交給了諸葛亮,自己只留下祭祀祖宗的權力。所以。在劉禪當政的時候,事實上並沒有行使多大的權力,而是一直由諸葛亮主權。
作為皇帝,知道自己沒有什麼用,甘願放棄自己手裏的大權,這何嘗不是一個“大事不糊塗”的舉動呢?歷史上有多少皇帝自己明明什麼都不懂,還要仗着自己的權力一意孤行,結果就是禍國殃民,自己的性命不保,還要弄的全面人心惶惶。但是,劉禪卻不一樣,他不與諸葛亮爭辯,也不跟他鬥,凡是都是順從諸葛亮的意思,多少免去了內耗。
此外,劉禪舉國投降的舉動,也是一件挺理智的事情。因為從軍事的實力上看,蜀國根本沒法跟魏國比。如果投奔其他的地方魏國也會進攻,所以,劉禪根據目前的形勢選擇了投降,這樣就能夠保全百姓的性命,至少能夠保住蜀國人的後代,或許之後還有復國的可能,因此,劉禪的做法現在來看還是挺明智的。
劉禪的故事
魏軍在滅掉蜀國之後,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被留在了成都。到了鍾會、姜維等人發動戰爭之後,司馬昭又覺得將劉禪留在成都不太適合,於是又將他接到了洛陽城中。劉禪到了洛陽之後,司馬昭為了穩定民心,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身邊的大臣將近五十餘人都封了候。
電視劇《三國演義》劉禪扮演者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發生在劉禪投降之後的故事,主要是説把江山讓給了他人,還在那裏開心地大笑。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些典故具體的故事吧。
有一次,司馬昭大擺宴席,邀請了劉禪和他的大臣來參加宴會。在宴會上,司馬昭故意叫表演者演了蜀國的節目,當時的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想起亡國的痛苦,幾乎都要留下眼淚。只有劉禪在那裏咧開了嘴巴大笑,看得還特別有勁。司馬昭觀察了他的表情,在宴會後對賈充説:“劉禪這個人沒有一點感情,即便是諸葛亮活到現在也不可能將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過了幾天,司馬昭見劉禪便問:“你想念蜀地嗎?”劉禪回答説:“我在這裏很快樂,不想念蜀地。”劉禪的隨從郤正知道這件事後,便教導劉禪説:“如果司馬昭再問起,你就哭着説:‘先人的墳墓都在蜀地,我日夜思念那裏。’這樣司馬昭可能會被感動,就放我們回去了。”果然,司馬昭又問他,他便照着郤正説的回答,司馬昭説:“為什麼聽起來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一驚,瞪大眼睛説:“您是怎麼知道的,確實是他教我的。”左右隨從的人聽後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