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作品列女仁智圖鑑賞 顧愷之吃甘蔗的理論

顧愷之作品列女仁智圖鑑賞,顧愷之吃甘蔗的理論。《列女仁智圖》是東晉顧愷之的作品之一,此作品為南宋的摹本。孫光祿大夫的《列女傳》是《列女仁智圖》的取材來源。全書主要是寫婦女的道德行為給國家帶來的影響和後果,分別有好和壞兩個相反的道德方面來進行描述。此圖就是摘取了其中的“仁德卷”來進行繪畫創作。

列女仁智圖

在《列女傳》中的仁智卷一共有15個小故事,但是在《列女仁智圖》中卻只有7個故事是保存完整的,另外3個故事只保存了一半,還有其餘的5個故事則全部已經遺失。在完整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主要有描繪到漢代時期男子和女子的穿衣制度,比如男子在頭上要戴上進賢冠,身上要穿有曲線的大袖袍,腰上要佩戴綬帶並且要掛上長劍;女子頭上要梳着垂髾髻,身上要穿深色的衣服,眉毛的顏色要硃色,這是模仿趙飛燕的新妝,這些也可以體現出當時的穿衣風俗和穿衣習慣。又比如所乘坐的馬車被稱作是“軺車”,這也是漢代特有的規格。這些細節都描繪得非常到位並且沒有錯誤,與出土的石像、壁畫中所看到的景象都可以相互對應起來。

據《漢書》上的記載,劉向向漢成帝上呈《列女傳》的時候,還另外呈送了《列女頌圖》,並且把這個畫成一個屏風。在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的詩中也曾經提到過自己在宮中看到過《列女傳》。並用其中的要求來告誡自己。

顧愷之山水畫

顧愷之出生在風景秀麗的江南水鄉,在自然風景的薰陶與晉朝文人雅士風格的影響下,使得他對山水畫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體會。有人曾經問他會稽山川的美貌,他用“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等詞彙來描繪了會稽山川的壯麗和秀美。在當時對於風景美感的體驗不只是顧愷之一個人,但把主觀的體驗轉化成山水畫的創造,他卻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女史箴圖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是根據《女史箴》來進行創作的,大部分是描寫人物的特徵和形象,單單在第3段的時候有山水畫的影子,裏面的山石佔據了很大的一個篇幅。山間中有雉雞在跳躍,有樹叢的顏色點綴。在作畫的畫法上面,山的形勢不斷重疊,筆法中的山的形狀有很大的變化,比起以往所畫的山形畫又有很大的進步。

這幅畫雖然沒有脱離以人物為主題,但是能看出想要掙脱的痕跡。同時,它也表現出了東晉時期山水畫的繪畫特徵,探索的狀態雖然還只是初始的階段,但是卻又是山水畫形成的很重要的階段。同樣它也表現出了顧愷之對山水畫的繪畫水平以及在人物畫中山水畫的發展趨勢。

他的人物畫的山水畫的趨勢最明顯是他所畫的詩人謝鯤,用石頭和泉水來表現出人物獨特的形象和性格。這個特點可能是一種很弱的暗示,但是卻有很深的意味,它能從中來表現出如何把人物畫與山水畫進行融合,從而使得讓畫家從人物形象向山水觀點推移,最終形成獨立的山水畫。

顧愷之吃甘蔗

顧愷之是東晉時期的人,有很大的才藝,不僅能作詩寫賦,而且他的字也寫的特別漂亮,尤其很擅長繪畫,精通於畫山水畫和人物畫,是當時有名的畫家。他的為人豪爽大方,又極其幽默,同時又有點痴呆,因此人們稱他為“痴絕”。這裏要講一個關於他吃甘蔗的故事。

顧愷之畫像

有一天,顧愷之跟着桓温去江陵進行視察,當地的官員來拜見桓温,另外還帶來了當地的特產甘蔗。桓温見了十分開心,説:“這裏的甘蔗是非常有名的阿,大家有幸能夠嘗一嘗。”於是,大家聽了都開始吃起了甘蔗,並且不斷誇讚甘蔗很甜很好吃。

唯獨只有顧愷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沒有心思去拿甘蔗。桓温見他出神,於是就故意挑了一個很長的甘蔗,把甘蔗尖頭給了顧愷之,顧愷之也沒注意,就開始啃了起來。桓温看到顧愷之的吃相,笑了起來,説:“甘蔗甜嗎?”周圍的人也跟着笑了起來,説:“我們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顧參軍的甘蔗如何?”這時,顧愷之才回過神來,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頭,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嘲笑自己。他順手舉起甘蔗,説:“你們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講究的。”大家看他這麼認真回答,笑着説:“那你説怎麼個講究法?”顧愷之説:“你們一開始就吃這麼甜的部分,後來就越吃越不甜,最後就反胃了。而我從尖子開始吃起,到最後越來越甜,這就叫做‘漸入佳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36 字。

轉載請註明: 顧愷之作品列女仁智圖鑑賞 顧愷之吃甘蔗的理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