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傑出詩人蘇軾的優秀作品《菩薩蠻》賞析 沁園春蘇軾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蘇軾菩薩蠻

蘇軾的《菩薩蠻》是一首很有意思的作品,也就是一首迴文詩,整首詞中,下句都是上句的倒讀,而且尤其難得是整首詞還意思完整,音律嚴謹,讀起來朗朗上口,可算是古代迴文詩中最優秀的作品了,蘇軾不愧是才思敏捷的大文豪,隨手拈來就是一首清新素雅的佳作,實在是令人羨慕不已。

蘇軾

這首詞描寫了一位美麗的佳人在盛夏的午後就寢的情態,盛夏時節,人們苦夏,白晝綿綿,一位佳人在午睡醒來之後,只見清風吹動了院外的垂柳,帶來絲絲涼意,此時佳人香汗淋漓,微風吹起薄衫,正好生出陣陣涼意,於是佳人欣然而起,用自己的紅酥手,為心愛的郎君調製了一碗冰鎮的蓮藕粥,給他解暑。整首詞本身就是一個温馨的片段,不過用迴文詩這種形式寫出來,倒顯得幾份俏皮可愛,顯得更加生動活潑。

這首詞立意未必深刻,不過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細節而已,但是作者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對生活中平凡的樂趣和感動都能很好的觀察到,並且描繪出來,可見作者是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並且整首詞中只見佳人,卻不見她的意中人,但是佳人種種甜蜜的神態就能看出,這是一位沉浸在幸福戀情中的女子,她的情態,她的表情都透露了這一點。這就是蘇軾的偉大之處,不寫而寫,雖然佳人的郎君沒有出現,但是讀者已經能夠感受出來了,這就是大文豪的厲害之處了。

蘇軾寒食帖

蘇軾的《寒食帖》有着“天下第三行書”的稱號。《寒食帖》是北宋時期的名家蘇軾的書法作品,這份作品不是刻意或者説是認真地寫下的,而是在一次很隨性地寫寫下的。

蘇軾《寒食帖》局部圖

蘇軾的《寒食帖》是寫在蘇軾被貶到黃州去的第三年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正好在過寒食節,於是蘇軾大筆一揮,就有了“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了。

蘇軾是個詞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蘇軾還是一個書法名家,這知道的人就會比較少了。但是被貶到黃州去,又碰到了寒食節這一個悲涼的節日,於是蘇軾有感而發就寫下了《寒食帖》。

蘇軾《寒食帖》中的詩寫得是十分的蒼涼而又多情,這是為了表達了自己心中那份惆悵又孤獨的感覺。這首詩的書法也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心情和情況下有感而發寫出來的。《寒食帖》一整篇書法是起伏跌宕,氣勢奔放,好像是有光一樣,最重要的是一點不好的筆畫都是沒有的。

行書就是講究一個順,要行雲流水一般。有了一個不一樣的心境,需要去發泄出來,就顯得“下筆如有神”,所以《寒食帖》就出現了,成了蘇軾書法作品的一個代表作。蘇軾自己一個也很難再寫出像《寒食帖》質量那麼高的帖子了吧。

蘇軾的《寒食帖》單單從書法的角度上來看就是無可挑剔的,後世很多人臨摹過這一字帖,不過沒有再出現一個人能寫出蘇軾《寒食帖》那樣的感覺。

沁園春蘇軾

蘇軾有幾首《沁園春》,其中一首寫給自己弟弟蘇澈的《沁園春·孤館燈青》應該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因為對自己的弟弟的思念還有朝廷中的種種雜事堆積在心頭,蘇軾也變得憂鬱了起來。將這樣的思緒寫下來,變成了一首詞,這詞就顯得比較特別了。

蘇軾畫像

蘇軾的《沁園春·孤館燈青》有着蘇軾以往的風格,又有着不同於蘇軾以往的感覺在裏面。蘇軾的《沁園春·孤館燈青》的開頭是:“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這句詞只能看見憂愁,不能看到蘇軾以往的豪邁。不過這也是難怪的,與自己的弟弟蘇澈兄弟情深卻分隔兩地,向上面請求調到與弟弟相近的地方去被批下來,可是卻需要和朝中的新黨周旋。這能不煩惱嗎?這能見到弟弟的喜悦之情和要為朝中之事煩惱的鬱悶交雜在一起,就寫下一首這樣的詞。

有一點有趣的是蘇軾的《沁園春》都是表達一種憂愁的情緒。比如蘇軾早期的作品《沁園春·情若連環》也是帶着一絲愁苦的心緒在裏面的。“情若連環,恨如流水,甚時是休。”這樣的詞如果不説是蘇軾寫的,只怕很多人會覺得應該是出自李清照之手吧。可見蘇軾早期也不是那麼的豪放,也是帶着一絲少年的氣息的。

蘇軾《沁園春》一首給自己很思念着的弟弟,一首給一段悽美的愛情,這《沁園春》見證了蘇軾少有的柔情吧。


鷓鴣天蘇軾

蘇軾的一生,在政治上並不光明,其仕途進行的極其艱難坎坷,人生中多次被貶,甚至還曾經進了朝廷的監牢之內,可謂是現實生活十分豐富之人,當然也正是因為他的經歷比一般人更多,更為曲折,所以才能有那麼多的人生感悟,才能有那麼多的創作源泉,才能寫出那麼多的好文章,才能給後世子孫們留下這麼一筆珍貴的精神財產。

鷓鴣天

蘇軾的創作高峯期是從他被貶開始的,那時候蘇軾的心情極其抑鬱幽悶,只能通過文章才能緩解和抒發他的個人情懷,將自己的懷才不遇寄託在文學上,《鷓鴣天》亦是那個時候所著之傑作。

這首詞的構造也可以分成兩部分,上半部分到細香為止,下半部分則是到結尾為止,既為宋詞,蘇軾在此詞當中同樣是通過上半段寫景,下半段抒情的手法來創作的,《鷓鴣天》的大體意思如下:

上片描述景色,林子的盡頭露出很多山,而竹林隱隱約約的在圍牆處出現,周圍很多蟬鳴聲,雜草已經在小小的池塘給完全長滿,天空中經常看見那不斷翻騰的鳥兒,在水下面的荷花也散發着那絲絲清新的香味。

下片抒發情感,我一個人百無聊奈,漫步徘徊在那古城旁的小村子裏,不知不覺已經從天色已從朝陽變成了夕陽,昨天半夜裏下過一陣雨,今天感覺到了夏日中的一絲清涼。下片中因作者被貶謫,所以心情十分鬱悶,但由於天性樂觀,很快便能自我開解,通過此詞抒發了自己想通的感悟。

水龍吟 蘇軾

蘇軾,作為一個偉大詞人。宋朝中那麼多傑出的詞人,為何蘇軾的地位便於眾人有所不同呢?他有何特別之處嗎?蘇軾的獨特之處,便是他開創了豪放詞作之先河,豪邁之作品的詞風給人很不一樣的感覺,除卻題材的擴大化以外,豪邁之詞的中的語言更富於創新和大膽,全然非婉約之詞可以比較的。蘇軾,既為豪放,那麼他是不是就沒有婉約之作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蘇軾的詞中還是有不少的婉約之風的,比如説他的《水龍吟》。

水龍吟 蘇軾

水龍吟,也是一個詞牌。在上圖中的這首詞只是蘇軾眾多作品中的一個,當然也是婉約的代表之作了。這首詞與其他的不同,並非是蘇軾的單人獨作,而是關於對章質夫的回覆之作了。

這首詞的大致意思基本上可以做如下解析,楊花看上去像是花,但按照分類來説卻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花,無人憐惜他,任它隨意飛去。當它離開了家之後,隨意被灑在路旁,看上去無情,但仔細思量卻是有意之物。在夢裏我追尋着此花,卻始終不得音訊,正如那婦人尋不見丈夫那般,我不恨楊花,只恨那西園裏的落花。風來花落,再也尋不到那楊花的蹤跡了,在大雨之後,一池的浮萍,細細觀察着那哪裏是楊花呢,而是離別之人的眼淚啊。

這首詞幽怨哀婉,真是愁到深處反而不知道如何來抒寫這愁思了,真乃神作。

花影 蘇軾

關於《花影》一作,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嚴重的爭議,因為在蘇軾文集中翻來覆去,卻始終未能找出此作,人們也曾經一度懷疑此詩詞並非是出自大文學家蘇東坡的筆下,但歷經幾代學者的不懈研究,終於為其正名,確定《花影》確為蘇軾之作。

花影 蘇軾

這首詩的第一句,瑤台借指的就是亭台樓閣,雖然在第一句中並沒有關於花的任何字句,但確實在的的確確的描寫花兒,指花兒很多,被花團錦簇的迎上了亭台樓閣。

第二句,繼續借物反襯花影,這麼多密密麻麻的花兒堆在了一起,喚來童子將亭台上的花兒給清掃一下,可花兒能掃走,但花影怎麼掃的走呢?

第三句,太陽逐漸往西移動,慢慢的往山下走,花影也好不容易消失不見了,這下可就清明多了。

第四句,這是這首詩裏面的點睛之筆,太陽落下後,月亮卻升起來了。好不容易消失的花影一下子又全部回來了。

作者的仕途生涯進行的並不順利,這也間接導致了他的詩詞中均隱含了這種情緒,這首詩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者將自己的煩惱暗喻成了花影,剛講它掃走,結果一會兒又回來了,真可謂剪不斷理還亂。


蘇軾開創了什麼派

在當時那個時代,詩詞主要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那蘇軾開創了什麼派呢?

蘇軾的水龍吟

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山鼻祖,蘇軾開創了什麼派已經很清楚了。當時的宋朝,豪放派和婉約派是兩大派系。兩者具有顯著區別。豪放派主要是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而婉約派主要以李清照為代表。

首先來看豪放派,這一派的作品氣勢豪放,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奮發的感覺。而與此不同的是婉約派作品,語言含蓄,感情細膩,輕鬆活潑,同時多表達離愁別緒,給人深沉幽怨之感。有時候是寫男女戀情,有時候也有寫山水自然風光,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而蘇軾的詩作風格和做人風格以及一些個人經歷,導致了他的詩風一貫是豪放大氣。他應該算是豪放派的開山鼻祖,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豪放派特點主要體現在是視野廣闊,氣勢雄放,多采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不拘守音律。豪放派的內部分派較少,主要也就是“蘇派”,“辛派”“叫囂派”的階段性分支。在後期,朝局變化,經歷世事變遷,豪放派得到了新的發展,悲壯慷慨的調風隨大局產生髮展,通過後世等人的繼承發展,蔚然成風。在中國詩詞歷史上,豪放詞派廣泛地影響詞林後學,不僅僅只是閃耀宋朝當時的文學歷史。從宋朝一直到清末,一直都存在大力學習蘇軾、辛棄疾的詞人,他們推崇二人首創的豪放派,並以此為榜樣,蔚然成風。

雖然蘇軾豪放派以豪放為主要風格,但是蘇軾卻不乏婉約派的細膩,例如他的《賀新郎·乳燕飛華屋》,還有他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都是感情細膩之作。如果説蘇軾開創的蘇派屬於豪放派的代表,那麼不可否認的是,蘇軾同樣擁有婉約派的細膩,他的詩作,是文學史上的一座標杆。

蘇軾為什麼叫蘇東坡

蘇軾是我國宋代著名文學家,字子瞻,他精通詩詞書畫,作品眾多,詞作屬於豪放一派,對後世影響很大。蘇軾出生於名門世家,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當時出各的文學家,後人稱他們為“三蘇”。不過蘇軾自己還有個名字——東坡。

蘇軾畫像

1056年,蘇軾第一次去京城趕考,文章備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一時間名動京城,一舉成名。蘇軾開始走向了仕途,同時具有很高創作熱情,名篇佳作不斷。當時宋代官僚之間的爭鬥非常激烈,蘇軾也不免牽涉其中,發生了著名的烏台詩案,蘇軾差點死於牢中,經過友人的多方營救,才得出獄。

出獄後,蘇軾在做黃州了很小的官,從此對官場冷了心,一有空就到處遊山玩水,去赤壁山遊覽之後,感嘆歷史人物的命運,寫下千古流傳的“大江東去”。平時還帶着家人去開荒種地,開荒的地方是城東的一塊坡地,種些糧食和蔬菜,可以維持生活,也可以消磨時間。在那裏種地的日子裏,蘇軾給自己起了一稱號,叫做“東坡居士”,還寫了兩首詩,叫做《東坡種花》,又寫名字叫做《步東坡》的詩,他的很多作品集也帶有東坡稱號。蘇軾還是一個美食家,他在杭州做官的時候,發明了一種紅燒肉,後人稱那種做法的肉叫做東坡肉。後人便稱蘇軾為蘇東坡。

蘇軾62歲時被流放到海南島儋州,他開始興辦教育,很多人從外地來追隨他。儋州至今還有很多地方以東坡命名,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