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死葬有日矣 魏惠王是不是昏君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此句出自《戰國冊.魏策二》,是説,魏惠王死了,舉行葬禮的時期已經確定下來了。這個典故闡述了一個道理,用言辭去勸諫那些頑固之人,不僅考驗一個人説話的技巧,更能突出一個人的學識和口才,事在人為,辯論家惠子就憑自己的巧言善辯勸説了別人勸不了的君主。
惠子畫像
魏惠王死後,喪禮之日已經確定,然而天公不作美,忽逢大雪,地上的積雪甚至能夠淹沒牛的眼睛。城郭之路遇雪封行,太子欲修建棧道來送葬。羣臣力薦,此舉勞民傷財,然國庫空虛,百姓必定會苦不堪言,還望延期送葬。太子哪肯聽勸,認為不能按期舉行先王的葬禮實屬不義,便讓羣臣不要再説。實則無奈,只好求助於惠子,惠子見太子,舉例周文王埋葬周王季歷,因地下滲水侵蝕他的墳墓,露出棺材前面的橫木,文王認為一定是先王想再看看百姓和羣臣,所以才讓滲漏的水把棺材露出來,於是搭起靈棚讓百姓觀瞻,三日後才改葬,百姓都認為此乃義舉,又分析到,大雪封路,靈車無法前進,太子若不顧困難執意下葬先王,實在有急於安葬先王了事的嫌疑,天降大雪沒準就是魏惠王眷戀他的臣民,若另選吉日安葬,豈不是和文王一樣大義啊!太子遂採納了惠子的建議,延期安葬了魏惠王。
惠子不僅成功實現了自己的主張,讓魏太子擇期安葬魏惠王,還宣揚了文王的義舉,實為雙贏之舉。
魏惠王墓
魏惠王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春秋,是魏國第三代君主魏惠王的的墓。魏惠王,繼位時值魏國最鼎盛時期,在即位後的戰爭中重創秦國;遷都大梁後,親自設計和構建了水網,興建了都城,所以魏惠王又被稱作梁惠王。此後,大敗於齊國,魏國開始衰亡。魏惠王逝於公元前319年,享年長達82歲,很可能是中國曆代帝王中最長壽的人。
魏惠王墓
魏惠王墓位於河南中牟縣附近,這裏有三座大型古墓,只可惜年代久遠,沒有得到妥善的保存,三座古墓沒有一座完整保留下來,魏惠王墓是其中年代最久的一座。只可惜,由於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消磨,墓地保存已不完整,封土也隨之流逝,確切的位置已經不能尋到,只能是當地村民大概指的一個緩坡,實為遺憾。
魏惠王墓2009年被列為鄭州市文物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魏惠王是開封人心裏的霸主,是華夏魏姓一族的驕傲,是凝聚魏氏宗族力量的重要人物,對於宣傳河南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
2014年魏懷習在考察魏惠王墓期間提出,要儘可能修繕魏惠王墓,爭取讓更多的魏氏宗親或企業參與進來,讓“魏氏老家在河南”的形象深入人心;加快收集各地魏氏族譜,力爭可以把全國魏氏的族譜連起來。宗族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它傳承於族人之間,記載在字裏行間,是凝聚每一個宗族人心的紐帶,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魏惠王為何會有慚色
公元前355年,齊威王與魏惠王約着一起山中打獵,魏惠王有心炫耀,便問齊威王有何寶物,齊王心裏怎會不知惠王是何意圖,便回到:“沒有”。魏惠王心裏得意極了,嘴裏還繼續説到:“我的國家雖然小,可是我尚且還有能照亮十二輛車子,直徑一寸的夜明珠十顆,你齊國那麼大,難道連這樣的寶物都沒有?”
《大秦帝國》齊威王劇照
齊威王聽完魏惠王説完,頓了頓,不以為然的説到:“我的寶貝與魏王你的寶貝有所不同,您的寶貝是供人觀看的,我的寶貝是用來治國安邦的;你的寶貝是可以估價的,我的寶貝卻是無價之寶”。魏惠王一聽,不解的問:“是何寶物?”齊王繼續説到:“我有大臣檀子,鎮守下陲,楚國不敢來犯,泗上諸國皆來朝拜;我有能成盼子,鎮守高唐,趙人不敢打漁到黃河以東;我有賢臣黔夫,鎮守徐州,嚇得燕人在北門、趙西門祈禱神靈保佑,並且千餘户歸順了齊國;我有良臣鍾首,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夜不閉户、路不拾遺。這四位忠臣良將就是我的寶物,豈止是能照亮十二輛車子的夜明珠所能比較的?”一席話説完,魏惠王面露慚色。
魏惠王身為一國之君,本想借機炫耀自己的國力,但是實在小氣,眼光只是侷限於金銀飾物,皆是俗物。魏惠王與齊威王對寶物的定義不同,齊王認為,寶物就是可以利用國家的興旺發達,人才就是無價的寶物。惠王聽完齊王一席話,方知自己是多麼淺薄,很沒有面子,便走開了。
魏惠王謂卜皮曰
“魏惠王謂卜皮曰”出自《韓非子.內儲説上七術第三十》,原文為:魏惠王謂卜皮曰:“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對曰:“臣聞王之慈惠也。”王欣然喜曰:“然則功且安至?”對曰:“王之功至於亡。”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對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與也。不忍,則不誅有過;好予,則不待有功而賞。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大秦帝國之縱橫》劇照
魏惠王問卜皮他在外的名聲如何?卜皮回答他,大王仁慈惠愛。魏惠王大喜,認為自己名聲很好,便接着問自己的功業會達到什麼程度,卜皮卻回答他到,將走向滅亡。魏惠王不解,接着又問了一個為什麼,在他認為,仁慈惠愛是善行,善行怎麼會走向滅亡呢?卜皮給他的回答是,仁慈的人不忍心,而惠愛的人好施捨,不忍心,則不會懲罰有罪過的人;好施捨,就不會等着臣子做出功績就賞賜。有了過錯而不懲罰,沒有功勞卻接受賞賜,即使國家滅亡,這不是也是應該的嗎?
惠王覺得自己名聲在外,仁慈惠愛,豈不知,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矛盾有其特殊性,也許仁慈惠愛是好的表現,但是不在事物特定的範圍內,反而會弄巧成拙。具體的問題應該具體分析和對待,不能不分析利弊,一概而論。為了仁慈而失了法度,為了惠愛而不鼓勵建工,這樣反而會走向失敗。
魏惠王是怎樣一個人
魏惠王魏瑩(公元前400~公元前319年),魏國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即位,即位之時正值魏國鼎盛時期,早年勵精圖治,使魏國一度成為中原霸主,晚年戰爭中,“東敗於齊,南辱於楚”,漸漸開始衰落。
《大秦帝國之縱橫》魏惠王劇照
魏瑩少時聰慧好學,頗得其祖父魏文侯的喜歡,尋名師加以教導。魏武侯死後沒有立太子,得到貴族支持的魏瑩與得到平民大臣支持的公子仲緩展開了奪位之爭,在國內混亂期間,韓、趙兩國趁虛而入,聯合進攻魏國,後以兩國意見不合撤軍告終。魏瑩成功奪得君位後,迅速解決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重整軍威,重用名將龐涓,重創秦軍,攻破秦國都城。隨後遷都大梁,對內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獎勵耕種、開鑿運河;對外,團結趙、韓兩國,增強實力。廣築宮殿、修築長城、開鑿鴻溝,以此來加強防禦能力。在趙、秦、齊、楚四國聯合圍攻的情況下,沉着應對,取得勝利,把魏國霸業推向頂峯,逢澤會諸侯,正式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
魏瑩的短板在於他自身剛愎自用、外寬內忌、好搞形式主義。他問政孟子,一副謙恭好學的樣子,回頭卻並不實踐;在用人方面,他重用龐涓,卻僅因龐涓一人之言殘害了孫臏,致使孫臏逃回齊國,他看孫臏,更多看到的只是兵聖後人這個標籤,所以也不甚在意。公叔痤向他舉薦衞鞅。他並沒有實際考察,僅憑衞鞅年輕沒有作為就否決了。公叔痤又勸諫他,該人如果不用便要殺之,結果他依然主觀臆斷,沒有在意。衞鞅後到秦國,改名商鞅,變法改革,把秦國推上富強之路。
魏惠王死後誰繼位
魏惠王,漢族,魏氏,名瑩。公元前369年繼位,適逢魏國最鼎盛時期。早起勤於政治,將魏國實力推向頂峯,諸侯國內率先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後期由於自身性格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決策失誤導致魏國人才缺失,在後期的戰役中節節敗退,慢慢走向衰弱。
《大秦帝國》魏襄王劇照
魏惠王於公元前319年逝世,享年長達82歲,很可能是中國曆代帝王中最長壽的人。
歷史上魏惠王的太子有兩位,一位是太子申,另外一位便是後來的魏襄王了。在公元前341年,魏國以太子申為上將,攻打韓國,韓國求救齊國,齊國應允救援,幫助韓國竭力攻打魏國,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的方法,率軍直攻魏國都城大梁,誘使魏國不得不班師回朝,以解韓國之困。最後魏國大敗,龐涓知道敗局以定,不甘被俘受辱,遂憤愧自殺。太子申被俘,殞命慘死,身首異處。
魏惠王死後,其子魏襄王繼位,姬姓,魏氏,名嗣。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在位,秦國第四代國君。在魏、韓、趙、楚、燕五國聯合攻秦時,不克而返。魏襄王在位期間善用合縱連橫之術,與秦國聯合攻打過韓國、也與秦、韓、齊三國聯合大敗楚軍,但不管他如何費心籌劃,也只能保全魏國在那個諸侯割據的時代中還殘留一席之地,曾經那個在中原稱霸,各諸侯國望其項背的大梁國再也不復存在。公元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