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近日宣佈取消本科的消息,激起了漣漪。
但這個消息,並不讓人感到意外。早在2019年3月28日,清華大學公佈自主招生簡章,人文與社會類、法學類等文科專業被取消。這,似乎是個預警。
清華在回應此事時強調不會放棄新聞學,只是加強,要辦“研究型大學”,就在研究生階段培養。
但在外界看來,清華取消新聞學本科,更多是從競爭焦慮考慮,既然本科教育不温不火,不如把重心放在研究上。
眼下,人們仍舊擔心兩點:第一,會不會有很多大學來效仿,取消新聞學本科?第二,當今中國的新聞教育,該朝什麼方向發展?
長期以來,和實踐更緊密的新聞業,在高校和用人單位之間,存在一種“斷裂”。“新聞無學”,或者“新聞學兩個星期就能掌握”,這樣的指責經常見諸媒體。有很多知名的新聞人,都不是學新聞出身的,更加重了人們對這一學科的懷疑。有意見認為,大學的新聞系對實踐不夠重視,培養的學生“不行”。
事實可能正相反。如果採用“知識”和“實踐”兩分法的話,中國新聞教育的最大問題,不是不重視實踐,而是不重視“知識”。如今的新聞系學生,大部分在校期間都有“實習經歷”。不管是文字的編輯還是視頻編輯,他們都能熟練掌握技能。
他們真正缺乏的,是認真讀書的經歷。正是因為長期的兼職、實習,分散了他們的興趣。相反,文史哲這些“冷門專業”的學生,讀的書或許更多。這不但培養了他們嚴肅思考的能力,也給他們提供了更寬闊的知識背景。當他們從事新聞業的時候,往往後發先至。
一個“新聞人”的培養,包括了兩個階段。讀大學的時候,養成深度閲讀的習慣,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而到新聞單位之後,則接受真正的職業培訓。
對不少大學而言,當前的問題是,不是“新聞無學”,而是“新聞系無學”,一些老師和學生,“求學”的心思偏少了,反而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實踐,新聞系老師的兼職和社會交往同樣突出。他們過早地擁抱了實踐,從而“失去了”實踐,因為新聞業的實踐也在劇烈的動盪之中。
很多論者沒有注意到,新媒體時代人才的培養,在第二個階段出現了更大的問題。過去,一個畢業生來到一家報社或者電視台,單位會有一個長期培養計劃。他會被安排在基本崗位上,甚至要經歷輪崗,來觀察和體會新聞業的不同方面,最終找到自己的興趣點,開始真正的新聞生涯。
這個“長期性”和“耐心”都正在失去。新聞機構面臨轉型的壓力,再也不想花幾年時間等待一個大學畢業生的成長,他們需要那些一來就能上手的。而大量新崛起的新媒體機構,根本沒有培養新人的計劃,他們需要一個人很快寫出“10萬 ”的文章,或者拍一個點擊量上千萬的視頻。但是,所謂“爆款”,大多都有偶然性。
如果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這可能才是新聞業面臨的最大危機。在“流量為王”的觀念主導下,整個新聞學要以流量為核心進行重構嗎?這顯然是人們不能接受的。“讀者和用户至上”這樣的觀念,才是顛覆新聞業的力量,因為在這種觀念下,作為生產者的“新聞人”,極易被邊緣化。
所以,在新聞業面臨危機的大背景下,倘若只是停止新聞學本科招生,顯然不能消除新聞教育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