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是哪朝的隱士
陶弘景是南朝時期著名的隱士,是道教茅山一派的真正創始人。他壽命很長,在世八十幾年,歷經了宋、齊、梁三朝,後世一般認為他是南梁時期的。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生於公元456,當時是宋朝,出身士族家庭,祖上是王府的參軍,父親當過孝昌的縣令,可見世代為官。而他也從小熟讀經書,九歲就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等經典。
之後,蕭道成發動兵變把持了朝政,不久就建立齊朝以代替宋。而當時,陶弘景也已經二十幾歲,開始出仕。之後十幾年,他就一直在齊朝為官,先後成為巴陵王、安成王等諸王的侍讀,還兼任着他們的書記。等到他三十六歲,也不過是一個奉朝請,一個十分閒散的六品文官,可以説是仕途失意,懷才不遇。不過這也與他的性情有關,陶弘景從小喜歡道教養生之類的東西,為官後也時常把自己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裏面,不和外面來往。於是,他就不願自取其辱,辭官歸隱。
辭官後的陶弘景,拜師道士修行,學習符籙煉丹養生等等。他時常遊歷名山大川,尋訪仙藥,不過後來主要是隱居在茅山,撰寫道教著作。而期間,502年的時候,齊朝也步了宋朝的後塵,梁朝建立,當時皇帝幾次請陶弘景出山為官都被他拒絕了。不過皇帝還是深念他以前的功勞,派人給他送煉丹的材料,給他在茅山建道觀等,時常寫信向他請教國家大事。
等到陶弘景去世,南梁的皇帝還下詔封他為中散大夫,諡號貞白先生。
陶弘景 答謝中書書文章賞析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他的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謝中書,原名謝徵,南朝梁人,從小好學善文,才華橫溢,因為擔任過中書郎一職,所以被人們稱為謝中書。
《答謝中書書》
這封信共68個字,卻語言精練文采飛揚,不似散文更像是一首詩歌。陶弘景上來就發出感慨:“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名山大川壯美景色,是自古以來文人雅士都在談論的。開頭這平實的一句,立意高遠,也奠定了全篇道盡山川自然美景之意。
之後,陶弘景具體了描寫了山川之美。高峯直插雲端,溪水清澈見底。兩岸石壁,五光十色交相輝映。綠樹翠竹,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清晨,薄霧將消時,猿猴、飛鳥肆意地啼叫,此起彼伏。傍晚,夕陽快要下山時,深潛水底的魚兒競相躍出水面。有山水,有草木,有鳥獸,有游魚,美景通過這簡單的幾句已經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令人無不憧憬嚮往。
最後,陶弘景前後呼應,再次感慨:實在是人間的仙境,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到這樣的奇異的美景了。謝靈運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詩人,他在詩中時常描繪出山水的自然美景。
陶弘景的這篇《答謝中書書》,給為官的好友寫信,着力地描寫山中美景,一字不談塵世官場,一是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隱逸山水的樂事,也算是一種交代現狀,二是有勸其和自己一樣辭官歸隱之意。
陶弘景傳文章賞析
《陶弘景傳》出自《梁書》第六十一卷,列傳第四十五。這一列傳,名為《處士》,所謂“處士”是指有德有才卻隱居起來不出來為官的人,後來一般稱之為隱士,除了陶弘景,還有阮孝緒、劉慧斐、範元琰等十二人。
陶弘景塑像
《陶弘景傳》全文只有八百字左右,簡單介紹了他的生平事蹟。比如傳記一開始説到陶弘景出生的異象:他母親夢見一條青龍從懷裏出來,又看到兩個神仙手拿香爐來到她家,不久就懷孕,生下的就是陶弘景。再比如,陶弘景因為擅長辟穀導引的道法,所以年紀超過了八十歲,樣子還跟壯年一般。
傳記還提到陶弘景的長相,高七尺四寸,神態儀表明淨秀美,眉清目秀,身材細長,而耳朵很長。他十歲的時候因為得到了一本葛洪的《神仙傳》後日夜研讀,於是萌生了養生的志向。之後跟別人説:“抬頭看天上的雲和太陽,不覺得它們很遙遠。”
後來,《南史》因為以《梁書》為藍本之一,所以也為陶弘景寫了一篇傳記,不過字數有兩千多,可見記載詳細得多,增添的內容主要是他生平的一些典故和小事。比如這篇傳記還提到了他的父親名貞,是孝昌的縣令,而母親姓郝,而且父親是被妾室所殺害。甚至在描寫陶弘景的外貌時,具體細節到了兩邊耳孔各有十幾根毛冒出來兩寸多,而他右膝蓋上有幾十個黑痣彷彿要排成北斗七星的樣子。
陶弘景書法評價
陶弘景對許多方面都有涉獵和研究,醫藥、煉丹、天文、地理等等。他一生才學不凡,是當時有名的知識分子,而中國古代文人大多精通書法,陶弘景也不例外,他工於草書和隸書,還擅長行書。
《瘞鶴銘》局部
陶弘景一生都很喜歡寫作,所以可以著作等身,這也練就了他的一手好書法。據史書記載,他年僅四五歲就開始喜歡寫文章,“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所謂“荻”是一種草,小小年紀就用草當做毛筆來練字,可見他對書法的興趣。
據説,陶弘景在書法方面,以鍾繇和王羲之為師,還常常與梁武帝蕭衍書信交流討論他們的書法作品。王羲之自不必多説,書聖之名足以證明他的書法造詣。而鍾繇與他齊名,據説是楷書的創始人,王羲之也曾經學習過他的書法。陶弘景擅長草、隸、行書,由此可知他從這兩位書法大師那裏學到了不少。而後世對他書法的評價也極高,認為是體勢開張,疏密有致,已經自成一家。
陶弘景的書法作品傳世至今的有《屈畫貼》、《瘞鶴銘》等。其中後者是中國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瘞”是埋葬的意思,因此就是他埋葬了自己家養的一隻鶴然後為其寫的銘文。這篇書法作品共86個字,背後是評價為“古拙奇峭,雄偉飛逸”。稱之被推崇為“大字之祖”。據説這這一銘文所刻的摩崖,曾經遭到雷擊,碎成五塊而掉到江裏,後來慢慢被撈出,如今已經被合在一起。
陶弘景定居陶山的故事
陶弘景辭官歸隱後,先是四處遊歷,足跡遍佈中國的名山大川,既是拜師學道,尋訪仙藥,也是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之後才正式定居在茅山。其中陶山就是他曾經隱居多年的地方,當地也流傳了不少相關的傳説和故事。
陶弘景畫像
陶山現在位於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因為形狀像木魚又叫木魚山。據説,古時它叫嶼山,因為陶弘景隱居於此,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治病救人而分文不取,所以為了紀念他稱其為套公,山也於是改名。後來,陶山被認為是洞天福地,在道教七十二福地中位列第二十八。
據説,一天有一個老婆婆拄着枴杖來找陶弘景看病,她説自己是沙門山人。陶弘景給他把脈後,才來三味草藥給她,叮囑她回去煎服。老婆婆果然藥到病除,幾天後來向陶弘景道謝,送了他一顆木頭的方形印章。老婆婆跟他説,以後如果遇到旱災,可以把這個印在嶼山東北的八角橋邊的紅巖上面蓋三俠,就會有烏雲出現,雨水自然落下來。
後來,那裏確遇到了一場大旱,陶弘景試了試老婆婆的方法果然靈驗。不久,他把這方印章交給了當地的長老保管。當地的百姓都説那個老婆婆是山門山的白龍娘娘。
從此,那裏只要一遇到乾旱,當地百姓就會抬出陶弘景的塑像來求雨。據説現在的陶山,還保留着陶弘景的廟,而在它的左邊則是白龍廟。
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故事
陶弘景雖然歷經了宋、齊、梁三朝,但一般被認為是南梁時期的人,據説國家取名“梁”也跟他有關。
陶弘景畫像
梁朝開國皇帝蕭衍早前就和陶弘景有過親密的交往,而等到他即位,因為當時國號還沒定就來請教陶弘景。而陶弘景進行了幾次占卜,發現結果都是一個“梁”字,他就上書給蕭衍,説“梁”有助國運。於是梁武帝蕭衍就把國號立為“梁”。
當時陶弘景一直在茅山隱居修行。武帝向請他出山來入朝為官,他親手寫了詔書給他,並且賜給他一條鹿皮的頭巾,後來又幾次增加聘任的禮物。可是陶弘景始終是沒有答應,他畫了一幅畫給武帝。畫上有兩頭牛,一頭牛被散放着在吃水草,一頭牛戴着金絡頭,還有人牽着繩子並且用棍子驅趕他。兩頭牛,前者是他現在隱居的自己,而後者就是為官後的他,享受富貴但失去自由。
武帝看到這幅圖後,大笑着説:“這個人沒有什麼塵世的追求,只想要效仿莊子的那隻搖尾巴的烏龜,這哪裏有可以讓他做官為我所用的道理啊?”從此,他不再提起聘任陶弘景做官的事情。
不過,國家每次遇到大事,梁武帝還是會派人前往向陶弘景詢問請教。他和陶弘景之間,書信的聯繫一直不斷,每個月常常就有好幾封。而武帝每次收到他的書信,都會燒着香虔誠地接過,態度十分恭敬,簡直無可復加。所以當時的人都稱陶弘景是“山中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