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孔子,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有着“文聖”之稱,提倡“仁”的思想,倡導禮儀道德。但是他卻常年佩戴寶劍,現在孔子的很多雕像都是他佩戴寶劍時的樣子。作為一個提出“仁”思想的“文聖”,孔子為什麼對寶劍這一兵器情有獨鍾呢?這其中原因有二:
孔子佩劍木雕
第一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那些知識分子都比較喜歡佩劍,劍形態筆直,象徵着君子的正直品格,人們也將劍比作武器之中的君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亂,各地戰爭不斷,所以人們比較崇尚武力,擊劍的運動非常的受到歡迎。那個時候的人們,不管習文還是習武,都會一點劍術,也以佩劍為潮流。孔子是春秋之人,讀書佩劍那是無可厚非的。
第二就是,我們只知道孔子推行“仁政”,但是很多人都會忽略孔子的另一個方面的思想,這就是軍事方面。孔子是一個全才,文武方面都能有所涉及,他的“仁政”思想,被很多的君主用來控制民眾的思想,所以才會非常的出名。
孔子軍事思想的核心是“義戰”,就是為“禮”而戰,以戰止戰。這裏的“禮”不是傳統的禮節,而是指社會秩序。在孔子的心中,“義戰”是為天下太平而戰,為天下百姓而戰,為維護社會秩序而戰。但是,春秋時期的戰爭都是為了個諸侯國的私利而戰,所以擁有“亞聖”之稱的孟子在其著作《孟子》之中,才會發出“春秋無義戰”的感嘆。
另外,孔子雖然提倡文治,但也不反對國家訓練很多軍隊,孔子主張之國應該文武兼顧,“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他認為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必須具備經濟發達,軍備強大,民眾信任國家這三大支柱。
孔子簡介
孔子,春秋時期人,以子為姓,氏為孔,名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東曲阜,而原籍則在現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都被人們廣為熟知,他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畫像
孔子曾跟隨老子學習,學成後帶領着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十餘年。晚年時孔子修訂了《詩》《書》等六經。據傳,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備的人有七十二個。在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將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語行為和思想記錄下來,並整理成冊,命名為《論語》,此書後來成為了儒家的經典典籍。
孔子作為一個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創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禮”和“仁”,他主張道德上的仁愛思想、政治上的禮治思想,並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為公。不僅是道德與政治方面,孔子還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恥下問的教育思想;重視實事求是的史學思想等。從孔子的各種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並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同時還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無數,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都備受世人的讚美和傳頌。後人也利用了建孔廟、建祠堂、拍電影等各種方式來紀念這個偉大的人,使他的事蹟得以一直被流傳。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個知名度極高的歷史人物,他是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不論是他的思想,他的言行還是他的生平事蹟都被世人流傳了下來。關於孔子的故事有很多,例如孔子由近知遠的故事、孔子學琴的故事、孔子相師的故事等等。
孔子人像
孔子由近知遠的故事主要源於孔子從他的兩個弟子在救人後的不同行為中看到不同的結果。孔子的一個弟子子路救起了一個落水的人後,收下了那個被救的人為表示感謝而贈送的一頭牛。孔子對於子路接受被救之人的答謝禮物的行為非常贊同,並且還説這樣能夠使魯國形成樂於救人的風氣。孔子從子路救人並接受答謝這件小事就看到了這樣的行為有利於培養人們積德向善的品德。而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貢用自己的錢贖了一個魯國人,事後沒有接受官府作為表彰獎賞的錢。孔子對此表示反對,認為這樣會使魯國不再出現用錢贖人的事。從子貢贖人後拒絕獎賞的舉動中,孔子看到了這樣的舉動會不利於引導人們做善行的結果。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到孔子能夠從小知大,由近知遠,這也就是孔子能被世人稱為聖人的原因了。
與孔子相關的故事還有很多,那些故事中都藴含着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能讓瞭解故事的人學到一些東西。同時人們讀孔子的故事越多,就越能瞭解到孔子的為人,瞭解到孔子的“聖人”之處,學到更多。
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指的並不是孔子的家族,《孔子世家》是一篇記載了聖人孔子的生平事蹟與他一生所達到的成就的文章,文章中對孔子的記載極為詳細,是一篇世人用於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章。
孔子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同時他還創辦了儒家學派,他在各方的成就之大世人皆知。孔子對政治具有非常大的熱情,熱衷於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即使多次碰壁、多次受到失敗的打擊也不曾想過放棄,一直堅持帶領着自己的弟子周遊列國,到處向君王遊説自己的思想主張。《孔子世家》這篇文章中就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描述孔子一生為實現自己理想而四處奔走的政治活動,頗為真實和生動。
孔子不僅在政治及思想方面有大成就,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頗大。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辦私學,廣招學生的人。他的行為打破了教育的壟斷,使得普通百姓也能夠平等地接受教育,有利於文化知識的傳播,他為我國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孔子世家》中全面詳細地描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形象地展現了孔子身為教育家的風範。
同時,《孔子世家》也對孔子的學識淵博與良好的品德修養,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功績進行了描述。《孔子世家》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從文章的措詞與詞裏行間流露出來的情感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於孔子這個人抱有嚮往和敬仰之情。
孔子登山
“孔子(名丘,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登山”打一字謎:字謎解析,孔“丘”登上“山”之後,“山”被“丘”壓在下面,上“丘”下“山”,二者就組合成字“嶽”。
孔子曾登山的地方
“孔子登山”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孟子·盡心上》之<觀於海者難為水>,其原文和譯文如下: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不成章不達。”
譯文:孟子説:“孔子登上了東山之後就覺得魯國縮小了,登上了泰山之後又覺得天下縮小了。因此,對於看過大海的人,對於一般的水都不會輕易產生興趣,在聖人指導下學習受益的人也很難對其它學説感興趣。觀賞水也是有講究的,必須觀賞那波濤洶湧的壯闊。太陽和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輝,哪怕再細小的縫隙也能照射到。流水在地面上流是有規律的,不注滿低窪之處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事物不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達。”
這篇文言文深富哲理,啓示我們要樹立遠大的志向,要有博大的胸襟,同時也要注重紮實的基礎,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逐步通達。文章和字“嶽”也喻指了孔子的強大,他的志向、胸襟、智慧、成就非常人能及,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智者登一座山,哪怕是一座不知名的山,依舊可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更何況是孔子。他胸懷天下,“一覽眾山小”,所説的話都是富有哲理的語言,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