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負荊請罪的資料介紹 負荊請罪的意思解釋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關於負荊請罪的資料是這樣的,這個故事來源於史記。藺相如因為有功被封為相國,地位更在當朝名將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非常不服氣,認為他憑藉的不過是一張嘴,而自己卻在戰場上拼死殺敵,到頭來藺相如的官卻比自己更大。藺相如得知了廉頗的心思,此後一直躲着這位將軍,避免與他發生衝突。

藺相如(左)廉頗雕像

藺相如的門客不解,認為相國不用害怕廉頗。這時候藺相如才向大家解釋了他躲着廉頗的原因。原來藺相如之所以不和廉頗發生衝突是為了大局着想,如果讓敵國知道將相不和,那趙國就會陷入危機。廉頗知道了藺相如的心思,覺得自己確實心眼太小,親自負荊請罪。自此兩人合力保衞趙國。

關於負荊請罪的資料不只有這個故事,還有兩位主角的生平。藺相如本來是趙國太監首領門下的一位門客,按照正常的升遷他沒有機會當相國,可是當時的國家形勢給了他這個機會。趙國和秦國相比實力較弱,藺相如的出現填補了趙國外交的空白。藺相如不僅從秦王的手裏拿回了自己國家的和氏璧,還在澠池會上維護了趙王的尊嚴。

廉頗是趙國的名將,曾經攻取齊國的晉陽城,可以説功勳卓著。廉頗和藺相如在負荊請罪事件後成為了好朋友,共同守衞趙國。廉頗打仗很有實力,可是在秦國的挑破離間下,趙王啓用了趙括,藺相如撐着病體勸説君王。但是趙王固執己見,導致趙國的軍事實力大減,在長平一戰中損兵數十餘萬。趙王聽信了讒言不再重用廉頗,導致將軍出走,抑鬱而卒。

負荊請罪的意思

負荊請罪,出自廉頗與藺相如的歷史典故,原話是“肉袒負荊”。後來這四個字演變成一個成語,字面意思是在説揹着荊條向人請罪,用來形容主動向人道歉、認錯,表示願意接受懲罰。

負荊請罪

“負”是揹負、揹着的意思,比如如釋重負中的“負”字也是一個意思。“荊”是荊條,是一種灌木,它的莖很堅硬,所以在古代常常用來製作刑杖。背上荊條,其實就是讓對方拿着荊條來懲罰自己。需要先脱去上衣,一般還要給對方下跪。因此,這就是一種表示認錯、認罰態度的行為。古時候要被劊子手公開處斬的犯人,一般也是赤膊上身,雙手被綁在身後,背上也插着一個木牌,上面一個鮮紅的“斬”字。這個木牌叫“斬條”,不過是後來演化出來的,周朝時不是這樣的規定。所以説不定,這一方式就是從負荊請罪得來的靈感。

“請罪”表示自己知道錯了,願意接受懲罰以求對方原諒,所以這兩個字是在解釋“負荊”這一行為的含義。與《史記》裏的原話,去掉“肉袒”前兩個字而加上“請罪”兩個字,就是為了讓那些不清楚成語出處典故的人更容易從字面來理解這個成語。

負荊請罪這一行為除了廉頗做過,《水滸傳》裏的李逵也做過,但那都是古代,是那些猛將爺們才有膽子和能力做得出的事。到了後來,一般道歉認錯的方式就變成下跪自己扇耳光了,而到了現在,就成了跪搓衣板或者鍵盤。

負荊請罪的來源

負荊請罪的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卷八十一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中寫作“肉袒負荊”。文章裏不止有負荊請罪,之前還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之後更有趙奢趙括父子,以及李牧等趙國大將的事蹟。

負荊請罪

這篇文章大約共有四千字,負荊請罪的故事在其中只佔兩三段而已。這是一篇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約佔一半,而兩人中又以藺相如為主。文章第一段簡單介紹了廉頗:趙國的“良將”、因為伐齊而拜上卿、勇氣聞名諸侯,也點明瞭藺相如的出身,一個宦官主管的家臣。

之後,司馬遷花了大約一千五字,詳細描述了藺相如出使秦國時完璧歸趙、以及陪趙惠文王與秦王在澠池會面這兩件事情。其中雖然也有零星幾句有廉頗出現,但主要是藺相如個人的事蹟介紹。這兩段描寫,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藺相如的智勇雙全的形象。比如,藺相如見秦王拿到和氏璧後不提給十五座城池之事,就以玉璧有瑕疵要指給他看為由拿回了和氏璧。再比如,藺相如見秦王羞辱趙王,就讓他擊缶,秦王不肯,他就説出了讓自己脖子血濺他一身的話。

文章接下去就是負荊請罪的故事,這是廉頗和藺相如真正的接觸。短短几百字,不僅交代了事情發展,還很好地體現出兩人的形象。廉頗恃功自大,但知錯能改;藺相如寬容大度,公私分明,有大局觀。而廉頗請罪、兩人和解成為好友的結局,更是讓人覺得二人惺惺相惜。


負荊請罪的啓示

負荊請罪不僅是中國流傳最廣最久的歷史故事之一,而且成了一個十分常用的成語。原因有許多,廉頗和藺相如兩人的地位和名氣是其一,有趣的故事轉變是其二,最重要的是故事給後人留下的啓示。

負荊請罪

第一,要知錯就改。廉頗不滿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而要羞辱於他,只是他自大傲慢的體現,意圖羞辱同位的大臣更是一個大錯。所以在自知有錯後,廉頗敢於去向他負荊請罪。所謂負荊請罪,不僅要脱光衣服赤膊上身,還要背上荊條。這裏的荊條在當時就是刑杖。由此可見,廉頗認錯態度的誠懇。

第二,要寬容大度。廉頗揚言要羞辱自己,藺相如的反應卻是迴避,一直不和他相見,不僅稱病不上朝,外出遇到他也調轉車子。而在廉頗知錯來請罪後,又立馬原諒他,與他結交為同生共死的好友。而廉頗在秦王面前尚且敢於斥責威脅,所以他對廉頗的態度不是害怕畏懼,而是寬容和大度。

第三,以大事為重。藺相如迴避廉頗,並非害怕,而是把國家大事放在前面,個人仇怨只在後面。因此,他寧願忍受廉頗的屈辱,而不去與他抗爭,是在為國家考慮。

第四,合則兩利。藺相如在向門人解釋時説,秦國不敢攻打趙國,是因為他和廉頗兩個人在,如果兩人相爭,就不能共生。所以他才不去理會廉頗,不希望和他保持敵對的關係,最後又立馬原諒他。身為趙國文臣和大將,只有共同為國效力,才能使國家更加強大。

負荊請罪現在的意思

負荊請罪現在的意思是向人賠禮道歉。負在古代中的意思是揹着,荊是指荊條,古時中的荊條是用來鞭笞犯人的工具。每打一下都能讓人疼痛萬分。負荊請罪就是揹着荊條給人賠罪,賠罪的人願意讓別人來抽打他,是非常有誠意的非常鄭重的一種道歉方式。負荊請罪現在的意思和古代的意思相差不大,都表示真心實意地認錯。

負荊請罪圖片

負荊請罪這個成語出自戰國七雄中趙國廉頗與藺相如的典故。廉頗是趙國赫赫有名的將軍,可以説是戰無不勝。藺相如因為在與秦王的見面會上維護了趙王的尊嚴被封為上卿。上卿相當於宰相,級別比廉頗的官職更高。廉頗非常不服氣非常不甘心,他向眾人表示一定要好好教訓藺相如一頓。藺相如知道廉頗的想法後,故意躲着廉頗,就連在街上遇到,他都會讓車伕調頭避免讓廉頗看見他。

人人都以為藺相如懼怕了廉頗,就連藺相如自己的門客也這麼認為。藺相如對他的門客説,他都敢讓秦王沒面子,哪裏會害怕廉頗這個趙國將軍。藺相如又説,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可是秦國現在卻沒有對趙國動手,這是因為趙國有他和廉頗在。如果藺廉真得鬧了起來,想必再過不久,趙國百姓就要陷入戰亂之中。

廉頗知曉了藺相如的話,見藺相如將國家的利益凌駕於自己的個人利益上,頓生慚愧。廉頗脱下了自己引以為豪的戰袍,背上荊條上門請罪。後人從這個典故提煉出負荊請罪這個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