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蓋郜豔敏事件真相的電影,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我居然看過它。
大家都看過新聞了吧?新聞裏處處是令人憤怒的點,一觸即發。
可是這部電影呢,把這所有的矛盾都弱化了,在這裏頭,沒有一個人值得得到道德審判。
我本以為電影工作者們不知價值取向應該如何才拍了這部電影,現在看來錯了,他們知道,卻把能讓人憤怒的點全淡化了,把幾乎所有人都視為“好人”來拍。那這樣子,他們就不是無知,而是無恥。
如果你心平氣和地來看這部電影,你絲毫感覺不到憤怒。你甚至會覺得這部電影拍得特別“正”。
我們從電影入手,看看它到底是怎麼描寫這件事的。
開始是這樣的一副畫面,美麗的畫面、動聽的音樂,令人想起《邊城》里美好的愛情,它的片名是“嫁給大山的女人”,似乎是愛情故事。
在第三十六秒的時候,“嫁給大山的女人”字樣出現,如果你注意力不集中,也許你就忘了它的英文翻譯了。
一個 abducted 的女人,這個單詞什麼意思?
劫持、誘拐。
原來是這樣,這個女人是被拐賣到大山裏的?
帶着這個疑問,我們往下看。
沒有字幕,我來大致敍述。故事的開頭就是王力可飾演的女主角山菊逃跑的鏡頭,山菊説:“我是昨晚被拐騙來的。”
大爺露出驚訝的表情:“閨女,你趕緊跑吧。”
故事走到這裏,也許大家都會以為,這位大爺最終無力地讓山菊隨買了她的那幾個山裏人離開,但走向並非如此。
看過的新聞的朋友也會認為,這個男人就是我們故事的主角,而大爺只是一個路人,但走向並非如此。
如果真的這樣拍了,那麼我會覺得它走入深刻的路子,一個路人大爺的冷漠,這是在那個地方的習俗,他們不認為這樣是罪,買女人不是罪,沒有媳婦才是罪,這才是他們應該有的觀點。
但故事裏的大爺代表的是純樸的山裏人,他們是純樸的,因此讓我沒想到的是,大爺才是主角。
大爺回家取錢了。大爺和鄉親們借錢。
為了贖走山菊。
把山菊帶回家後,鄰居都來圍觀,大家以為,這是大爺給兒子買的媳婦。這是那個納着鞋底的嬸嬸笑着説的,這一刻,我才覺着這電影有點真實。
大家發現,原來大爺是在救那個女子,紛紛讓他還錢。村長走過來了,問了情況就説救人是好事,於是錢的事情不了了之了。
然後開始引入矛盾點。
大爺的妻子,也就是大媽和大爺商量,讓山菊做他們家兒媳婦,山菊聽到了在那兒哭。
我本以為,故事的走向是這樣的,恩人—逼迫,這樣的矛盾衝突,也許比原本新聞裏的故事更加令人信服。
但沒想到的是,它的走向是這樣的——
他家兒子回來了,聽説給他説了門親事。
諸位注意,是“説”,不是“逼”,兒子很高興,竟然買了個項鍊回來。
然後山菊不依,兒子去問父母。
聽聞是逼山菊嫁人的,面色鐵青。
故事到這裏為止,我覺得價值觀沒有問題,但很假,除了那個充當壞女人的嬸嬸外,每個人都很高大全。
如果你沒有看過新聞報道,也許你會一笑而過。
沒有人逼迫,也沒有人質疑,山菊就留了下來,原因是不知道回哪兒。
村裏讓她教書,這是故事的開始,也是新聞裏着重報道的地方。
另一方面,有個男人出現了,這是山菊的男友,他在找山菊。
下面長達四十分鐘的畫面是山菊在山裏教孩子唸書的場景,情節怎麼煽情怎麼來。
我們跳到最後。
男友找來了,要接山菊走。山菊臉上露出苦色,表明她捨不得這兒。
表現村民純樸的一面來了,大傢伙都在難受一個好老師的離開。
故事的最後一幅畫面是這樣的:她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這座小山村。兩個月後,她作為志願者又回到了這裏……
嗯,志願者。
如果沒有新聞,那麼這部電影充其量是部假大空的主旋律電影。
但是它説它改編自新聞。
我呸。
我們看看新聞。
南風窗:尷尬的榜樣:郜豔敏,被拐來的教師 -- 社會 -- 人民網。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1994 年初夏,18 歲的河南打工妹郜豔敏被人以介紹工作哄騙,落入兩個女人販子圈套,後被轉賣、被人凌辱,再以 2700 元的價格賣到了太行山深處的曲陽縣靈山鎮下岸村,賣給了一個比她大 6 歲的不識字的羊倌。她曾多次自殺、逃跑,但都沒有成功。村裏有個破敗的小學校,但因為條件太艱苦,老師們來了都呆不住。1995 年,村裏沒有了老師,村裏的孩子們面臨失學,鄉中心校馬校長在村幹部的帶領下找到郜豔敏這個村裏唯一上過初中的人。雖然工資每月只有 200 元,而且放假的幾個月沒有工資,但馬校長一次一次上門來,甚至家長領着孩子們也來找,孩子們説,老師你教教我們識字吧!看着孩子們渴望讀書的眼睛,郜豔敏心軟了,就答應下來,成了一名代課教師,為了讓村裏的孩子們,不再重複放羊買媳婦的命運。
對比一下我們可以發現。
這部電影的工作者明知事件的真相,卻力圖為每個人掩蓋他們的罪行。
電影裏大爺的原型就是郜豔敏的公公,可電影裏不僅沒有逼迫她結婚,還出手救下了她,讓她一直留在家裏。
電影裏大爺的兒子就是郜豔敏的丈夫,可電影裏的他深明大義,聽聞她是被逼的之後,就不再騷擾她。
電影裏的山菊處處化險為夷,可現實中的郜豔敏深受折磨。
這是這部電影最噁心的地方,如果説它只是改編這個故事,而把道德審判丟給觀眾,那麼我不會那麼噁心它。但現在的情況是,它把所有矛盾衝突點都弱化了、消弭了,留下了所有人眼中的高大全的人物。
單看電影,也許你無感,甚至你會感動,但你絕對不會憤怒,因為電影本身是那麼地“正”。可是新聞出現了,於是它變得那麼地令人髮指,這種滿口胡言的電影語言,不僅對不起“電影”這個詞,更對不起所有的觀眾,它是一種欺詐。
諸位還記得我在開頭説的是什麼話嗎?“掩蓋郜豔敏事件真相的電影”,是的,我沒有説“改編”,説的是“掩蓋”,諸位自然知道我的意思是什麼。
我想,這部電影在網上肯定觀看量大得嚇人吧?然後我看到了這樣的畫面:
即使無名腫毒,倘若生在中國人身上,也便“紅腫之處,豔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妙不可言。——魯迅《隨感錄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