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詩詞是中華文明的寶庫。唐朝也因為那時創作的詩詞,成為了傳奇。那時候的詩詞創作,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可謂是空前絕後。而唐詩的美,是真的可以穿過時空的。當然那時候的東西,後人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能得到不一樣的東西。可以品到當時的人文風情,也能品到當時的生活態度,還能品到當時人們的感情。不過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樣的,很多人對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樣。今天咱們説的這首詩就是這樣,在當時,人們對它的評價非常的高,但後來人們就不覺得它好了。為什麼反差那麼大,讓我們來看看吧!
這首詩是一個叫鄭谷的作者寫的。提起這人,可能大家都會有一些陌生,但是看完下面這個故事,你可能就會了解了。《五代史補》有這樣一個故事:説是唐朝末年有一個有名的詩僧齊已,寫詩很厲害。他之前寫了一首"早梅":"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但是他自己覺得不是特別的滿意,於是就找到一個人改一下。那人看了看,告訴他,把"昨夜數枝開"改成"昨夜一枝開"。雖只改了一個字,但"早春"那個"早"字便躍然紙上。這讓他很敬佩,於是當場就"跪地膜拜"。這就是文學史上有名的"一字師"的典故。而讓齊已叩頭的那個詩人,就是鄭谷。
據《唐才子傳》的記錄,鄭谷從小就很愛學習,飽讀詩書。在光啓三年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先後擔任鄠縣尉、右拾遺、都官郎中等職務。但是遺憾的是他沒生在一個好時代,他生在唐朝最後動盪的六十年裏,那時候內憂外患,盛唐的威風已不再。最後鄭谷就辭去了官職專心寫詩,流連在山水間。他那時候的名作就是這首《鷓鴣》:"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裏啼。遊子乍聞徵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只用了幾筆,就描繪出幾隻鷓鴣在江邊徘徊悲鳴的場景,一種濃重的羈旅思鄉之意油然而生。這首詩在當時廣為傳唱,奠定了他在當時詩壇的地位。人們當時對這首詩的評價也特高。
《唐才子傳》中説,那時候的人稱鄭谷"為一代風騷主也",其中的"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裏啼"更是被當做名句,因此他也得名"鄭鷓鴣"。其他佳句,如"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也在唐朝傳誦一時。但是很可惜的是,他的這些作品在不同時代評價卻是不一樣的,簡直天差地別。當時人們稱讚不已,但是到了後面就一路走低。歐陽修以前是這麼説的:"其詩格不甚高","人家多以教小兒","不行於世矣"。宋代周紫芝也説鄭谷的詩"氣象淺俗",蘇東坡更是直接説"此小學中教蒙童詩",意思是太通俗易懂了,只能用來教小朋友。清朝乾嘉大學者翁方綱,也曾在《石洲詩話》中説:"此詩殊非高作,何以得名於時?"
為什麼對於這首《鷓鴣》的評價,會有這樣的反差呢?其實説來也沒有個特別正確的答案,仔細的去看這首詩,可能問題就是出在詩本身。"遊子乍聞徵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這兩句可能太像評書體了,太過市井氣息,而顯得不夠大氣。而且從別的方面來説,太過顯露,太過直接的揭開了詩的底藴。於是就缺失了理解消化的空間。至於唐朝人為何會如此推崇這兩句詩,則不得而知了。
參考文獻:《唐才子傳》《五代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