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再來聊一聊《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追繳國庫欠款一事。
不少人都認為四阿哥這件事辦得並不好,最後是慘淡收場。
其實如果我們詳加分析,可能會是另一種答案。
首先,咱們站在康熙的立場上來看,為什麼要追繳國庫欠款。
康熙安排人追繳國庫欠款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國庫空虛,大量的銀兩被王公貴族、朝中大臣借走了,而且長期不還。
這些借款之人,大致分為三類:
1、低收入的官員;
2、居功自傲的官員;
3、貪得無厭的官員;
深入分析的話,其實康熙不僅是為了追回欠款,更是為了震懾這些借款之人,尤其是第二類居功自傲的官員。只要能夠震懾收服這類官員,另外兩類人也就不攻自破了,只要通過進一步完善制度即可搞定他們。
可偏偏這第二類官員是最棘手的。因為康熙一生非常有作為,尤其在武功方面,這些卓越的成就,是建立在一大羣功勳之臣的功勞之上。如今這些有功的老臣,無不躺在功勞簿上,好逸惡勞。他們敢於欠國庫錢不還,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康熙對這個狀況心知肚明,一方面他不忍心對這些曾經追隨自己的功臣痛下強硬手段,另一方面康熙更不想玷污自己“一代聖君”的形象。因此,他才遲遲下不了決心。
打個比方來説,就像是一個創業的老闆,領着一幫弟兄賺了不少錢。老闆該給弟兄們的也都給了,可是那些弟兄們總覺得老闆給的不夠多,明裏暗裏總是佔公司的便宜,而且還干擾了公司正常經營。
這種膠着狀態,已然在康熙王朝形成了管理上的固化,嚴重干擾了朝廷的正常管理秩序。
因此,康熙正是想借着追繳國庫欠款,將他和這羣老臣既定的那種模糊關係徹底掰扯清楚,否則這羣老臣不光會干擾他的管理統治,如果遺留給下一代國君,會更棘手、更麻煩。
那麼站在四阿哥胤禛的角度上來看,胤禛可以説是理解清楚了康熙的心思。
在追繳國庫欠款中,胤禛問責最深的,恰是那些動輒擺老資格、論功勞、亮傷疤的“有功之臣”。比如那個老狀元、比如魏東亭,更比如那些個叫囂着“跟着康熙出生入死多少回”的武將們。甚至不惜逼死魏東亭。
胤禛對這些大臣形成的高壓態勢,使得這些大臣主動去求見康熙。那麼康熙藉着這個機會和這些隨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們攤牌了。
這個攤牌是在君臣之間非常融洽的一場對話中進行的,康熙深明大義地和他們講了道理,他們也都洗耳恭聽,心悦誠服。
最後康熙高姿態地表示,自己拿出所有體己的銀錢二百萬兩,幫他們還款。
康熙憑藉這些舉動,最終和那羣大臣達成了新的默契:
我拿這二百萬兩銀子徹底買斷了你們舊日的那點功勞,已經兩清了。如果今後你們還敢於這樣破壞朝廷規則,那麼不論是我本人還是新任國君都不會再遷就你們。
總的來講,康熙總算是將自己和舊功臣的關係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除掉了朝廷中一個重大的頑疾,其耗費的代價只不過是二百萬兩銀子而已,可以説成本是極低的。
試想,如果是康熙主動和這些大臣求和,恐怕代價就不是這點銀兩能解決的。更何況,最後精明的太子伺機出面,將還款期限延長了兩年,算是幫康熙把這點銀子也省了下來。
康熙的這一連番組合拳,絲毫不遜色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
因此,胤禛看似最後慘淡收場,其實他是基本上完成了康熙內心深處想做卻無法開展的工作。
也因此,康熙只是象徵性地罰了胤禛一年的俸祿,而且把在追繳國庫欠款中表現得力的田文鏡也雪藏到了山西,以免其繼續留在京城而遭到其他朝臣的陷害,要知道田文鏡可是逼死魏東亭的第一責任人。
除了了卻康熙的心事之外,胤禛通過追繳欠款,還實現了其他目的:
首先,胤禛在此之前剛剛圓滿完成在江南籌集銀兩賑災的事宜,得到了康熙的高度賞識和讚譽。如果他在面對追繳國庫欠款的事宜臨陣退縮的話,那麼他剛剛在康熙心目中建立的好印象就要打折扣了。他主動承攬起這件難辦的事,使得康熙對他的好感進一步延續下來。
其次,胤禛為了完成追繳國庫欠款的任務,不惜得罪了一大批功臣,甚至逼死了魏東亭,無形中也向康熙展露了他的忠心和決心。
再次,胤禛借追繳國庫欠款的時機,其實也掌握了不少朝臣的“小辮子”,這些早晚也能夠為他所用。比如康熙最後發落的那三個大臣桑佩等人。以胤禛的精明焉能不知他們犯下的罪行。這三個人佔據着朝廷中的要害部門,不排除胤禛有留着他們的“罪證”以後進一步大加利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