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弱點,是在於以為自己聰明。
什麼是聰明?
小時候,聰明可能是指好的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等,而成年之後,聰明更多的體現在為人處世上。
正如《紅樓夢》中所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真正的聰明,是一種人生覺悟,一種開闊的胸懷和眼光。
老子《道德經》有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真正的聰明人,都做到了這3點。
1
大直若屈
真正的直,看起來卻是彎曲的。
愛因斯坦相對論説,光線遇到太陽會彎曲,不再是世人眼中的直線行走。
學術界大部分都反對愛因斯坦的預測,因為光是直線行走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不可能改變。但世人誤解了直的含義,在彎曲的空間中,光線彎曲行走就是最直的,所花時間最少,這是典型的因物之性。
萬物的生生不息都是因物之性,似屈而大直。
光線都能彎曲,聰明之人行走於世,當然會屈己從人。
在修行中,處世以曲為直,不可投機取巧,試圖走捷徑。
最正直的人,外表看似委曲隨和,事實上,他是不與世間爭。
歷史上的孫臏為了逃脱龐涓的毒手,曾經裝瘋賣傻,甚至躺在豬圈裏啃食豬糞,躲過大劫,終成大業;
司馬懿為了逃避曹爽的算計,一度“病入膏肓”,口不能言,贏在最後;
唐寅為了躲避寧王朱宸濠逼他入夥造反的強迫,也曾赤身裸體,瘋話連篇,終至全身而退。……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小事糊塗而大事睿智,為人低調而洞若觀火。
做人如水,以柔克剛。
學會低調,懂得藏拙,大智若愚,韜光養晦,才可能贏得整個人生。
2
大巧若拙
真正的靈巧,看起來卻是笨拙的。
見過一種粗陶茶盞,造型粗拙,卻自有質樸可愛之美,非常耐看。
所謂拙,即是離自然之道、天真之味、樸素之美、初始之純更近一些,離精雕細琢、華麗繁瑣、高貴典雅更遠一些。
莊子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一句話不説,但它呈現了大美,令世人驚歎。
自然、器物如此,做人亦然。氣質裏沒有浮躁與不安,只有恬淡與閒適。
真正聰明的人,從不顯露自己,看上去很愚拙。然而這個“拙”,恰恰是一種“巧”。
東漢有位名叫甄宇的官吏,時任太學博士,為人忠厚,遇事謙讓。
有一年臨近除夕,皇上賜羣臣每人一隻外藩進貢的活羊。
然而,羊有大有小,肥瘦不均,難以分發。
大臣們紛紛獻策:有人主張抓鬮分羊,好壞全憑運氣;有人主張把羊通通殺掉,肥瘦搭配,人均一份......
這時,甄宇發話了:“分只羊有這麼費勁嗎?我看大夥兒隨便牽一隻走算了。”説完,他率先牽了最瘦小的一隻羊回家了。
眾大臣紛紛效仿,羊很快被分發完畢。
此事傳到光武帝耳中,甄宇得了“瘦羊博士”美譽,不久又被提拔為太學博士院院長。
甄宇牽走了小羊,從表面上看是“拙”,但是他得到了羣臣的擁戴、皇上的器重,實際上卻是巧妙之舉。
曾國藩説:“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看似木訥質樸,甚至愚笨的,其實才真正得了人間的大智慧。
3
大辯若訥
真正的能言善辯,看上去卻是木訥的。
最卓越的辯才,發言持重,不露鋒芒,看上去好似不善言辭一樣。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貴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只蓋普通棉被。
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只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説的都是事實嗎?”
公孫弘答道:
汲黯説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瞭解我。今天他當着眾人的面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
我位列三公而只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面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毫不辯解,反而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
這樣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裏能撐船”。
那麼,公孫弘就用不着去辯解及沽名釣譽了,因為他沒有什麼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只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癖好,無傷大雅。
柏拉圖有句名言:“智者説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説;愚者説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説。”
人人都會説話,但不是人人都懂得什麼話該説,什麼話不該説。
有時候,人在關鍵時刻並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現,“此時無聲勝有聲”,反而會使人懾服,出奇制勝。
老子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告訴我們:
世間真正的大智大勇者都不大肆張揚,所以,看一個人不要光看其表面,而要看其內心,考察他的實力。
真正的聰明,從來都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
林清玄説:“在世人都迷亂的時代,我們在內心裏清明就好,外表上寧可作傻瓜。”
但願你我,能從這一相反相成的道理中得到啓示,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