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很多事情都不可能順心如意,往往你費盡心思去追尋的目標,別人安安靜靜的站在那裏也就得到了,而你卻花光了財產用盡了力氣,最終也沒有辦法得到。魯武公有三個兒子,其中有個公子稱就最好的應證了這個道理。以不變應萬變,所謂終於等到媳婦熬成了婆,最後在魯武公死了,魯懿公死了,魯廢公死了,公子稱作為魯武公僅存的兒子,成了魯國的新任國君,即魯孝公。
反正魯武公也就三個兒子,死掉兩個最後那個位置終究會是自己的。不知道公子稱的心中有沒有這種想法,什麼政見不同,什麼胸有謀略,都是忽悠人的事情。在公子稱生活的魯國,可謂是亂局不斷,兄弟相爭、朝臣動亂、天子征伐諸如此類的事件輪番上演,聽起來就比現代人所熟悉的宮鬥戲歷史戲要精彩萬分,即便公子稱是個與世無爭的賢人,是個“尊尊親親”的好公子,也自是不能避免在這些動亂中學會有關權力的政治經驗。
魯武公的三個兒子,一個是嫡長子公子括,當年魯武公帶着這個大兒子到天子王城的時候,心中其實也是應該有所憐憫的,因為小兒子公子戲很得部分魯人朝臣的擁戴,而且頗為懂得察言觀色和結交朋友,在天子王城中就受到天子的垂青,天子周宣王不顧重臣的反對聲音,執意立這個公子戲為魯國的新任國君,也就是後來的魯懿公。魯武公即便再有任何想法,也是無能為力,對嫡長子公子括而言,魯武公已經盡力。
但魯武公忽略的則是那個夾在大兒子和小兒子中間的老二,也就是公子稱。公子稱在即位前的人生,其實就是屬於大哥和三弟的陪襯,在劇情上面雖然不是那種過了兩三集就要領盒飯的人物,但也就可能只是陪伴在主角身邊的丫鬟或者跟班,大多數人來人往無非是公子稱眼中的流光華影,不過是幻影而已。因此公子稱能做的無非就是安安分分,按部就班的做好一個魯國二公子應該做的事情。
《國語》裏載:“肅恭明神而敬事耇老;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諮於故實,不幹所問,不犯所諮。”周宣王身邊的重臣樊穆仲認為公子稱為至孝之人,能夠尊重神靈和侍奉老人,而且處事都嚴格按照祖訓,不違背祖先宗法。這其實是周人宗法制度中的巨大漏洞,《公羊傳》裏有“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就是不管公族子弟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只要是嫡長子就能立為繼承人,而當繼承人意外死亡就要選擇最為尊貴的公族子弟成為繼承者。
魯武公從周王城中迴歸後不久即死掉,而新任的魯懿公由於是魯武公的小兒子,本身就已經破壞了周人的宗法體系,因此史書中説“諸侯從是而不睦”,周宣王的決定讓魯國的儲君之爭出現劇情反轉,但也讓天下諸侯對宗法制度產生懷疑,即便是最為推崇宗法體系的魯國人也對此不再苟同,魯武公的嫡長子公子括的兒子伯御就直接發動政變,殺掉了魯懿公而自立為君,也就是後人所説的魯廢公。周宣王又發動大軍攻打魯國,殺掉了魯廢公,因此才有了公子稱的上位,也就是魯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