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央與地方就存在着權力上的矛盾。中央想加強中央集權,而地方則想擴大自身權利。當二者不可調和時,中央便會採取手段制裁地方,比如歷朝歷代的削藩。當然,削藩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性,有人成功,從此國泰民安。有人失敗,成為刀下亡魂。而西漢時期漢武帝的推恩令,無疑是一種很高明的手段。它兵不血刃,便削弱了藩王的權力。很多人要問了:“唐末藩鎮割據,唐朝皇帝為何不模仿漢武帝進行削藩呢?”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唐朝皇帝
漢武帝的“推恩令”雖然效果不錯,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他施展政策的前提條件,那就是他老爹漢景帝已經平定了七國之亂,將藩王中的刺頭給拔掉了。漢武帝時期雖然還有一些不聽話的藩王,但已經無法左右形勢。如果將漢武帝放在漢景帝時期,他的推恩令同樣推行不下去。因為當時的藩王人多錢多,根本沒有必要聽皇帝的。
推恩令
而唐朝的中央政府則面臨着同樣的困局。自從安史之亂開始後,唐朝的皇帝們便像個孤兒似的到處流浪,如果沒有郭子儀等將領力挽狂瀾,恐怕天下早已換了主人。雖然老李家重新奪回了江山,但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權威。為了討伐叛鎮,皇帝只好重用一些手下的大將。這些地方大將在有人有權後,便割據一方,即使朝廷詔令傳來,也可視而不見。久而久之,中央權力越來越小。皇帝的命令,藩鎮將領們也只是選擇性執行。
唐末藩鎮割據形勢圖
漢朝的藩王,絕大多數都是劉氏宗親。在地方藩王死後,繼承位置的,多半是其長子。漢武帝實行推恩令,除藩王長子外的其他兒子也有繼承權,這些非嫡系王子自然舉雙手贊成。這樣一來,漢武帝便有了“羣眾基礎”,從內部分化他們。但唐朝的節度使卻不是世襲的,前任離職或者去世後,朝廷會派其他人接管其地盤。所以實行推恩令,並無法打動藩將子孫。
節度使插圖
在唐朝前期,朝廷實行的是府兵制。百姓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但唐玄宗卻廢除了府兵制,改為了募兵制。募兵制一出,藩鎮節度使招募的士兵只效忠於他一個人,對中央朝廷無感。而地方的財政也被節度使截留,用於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朝廷無兵,或者只有少量的兵力,地方節度使又豈會把皇帝放在眼裏?所以別説節度使,到了後期,甚至連太監都可以隨意廢立皇帝。因此,“推恩令”在唐末並沒有施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