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白、杜甫到鄭和、徐霞客
中國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文人志士間非常盛行壯遊之舉
各位朋友,你們可知道
世界上第一個
完成環球旅行的揹包客是誰嗎?
他叫潘德明
看了這個故事
你一定會又驚訝又激動!
他叫潘德明,
民國時期最偉大的旅行家!
耗時8年,歷盡艱險,
以徒步和騎行的方式環遊了全世界40多個國家,
旅途中得到印度詩人泰戈爾、
納粹首領希特勒、
美國總統羅斯福等20多個國家元首名人的接見。
張學良、徐悲鴻、高劍父紛紛為其題字……
潘德明的壯舉轟動了整個地球,
以他的行為角度,令世界認識了中國人。
他是中國的名片,
然而由於時代變遷的原因,
當下社會已經很少有人,
能記得這個名字。
偶然發現:廢紙堆中現傳奇
1979年,文革結束後的第三年,
體育編輯季一德,
在上海永嘉路派出所,
清理文革積案廢紙堆時,
翻到了一本民國19年的護照。
一段塵封四十餘年的奇人奇事,
在這些差點被銷燬的文件中展露。
與那本護照一同被發現的,
還有三大本《名人留墨集》,
上面驚人地蓋有571枚各國郵戳,
還有20多位國家元首的筆墨贈言,
比如:少帥張學良、聖雄甘地、美國總統羅斯福等等......
而這《名人留墨集》的主人,
叫做——潘德明。
如此傳奇的人與事,
怎會隱沒世間,
直到1979年才被揭開?
逆流而上:走亞洲不成、看世界
潘德明,祖籍湖州,生於1908年。
在1930年代,
他還是一個20歲出頭的少年,
在那個國人被洋人蔑視的時代,
他歷經戰亂,以徒步為主、自行車為輔的方式,
歷時8年,獨行天下、環遊世界,
也震驚了世界。
清末民初,9歲的潘德明拜會廟宇。
方丈對他説:
“如果你站得更高些,能看得更遠。
但不管怎樣,你始終無法把這大千世界看盡。”
那時的潘德明,固然不知世界有多大。
但世界,同樣不知潘德明會有多高。
1930年,《申報》上刊登了一則消息,
上海有7個年輕人,組成“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
立志要徒步走遍亞洲,
慷慨激昂的説“在每一步伐中,
我們要顯示中華民族歷史的光榮”。
百餘字的消息,
在潘德明心中點起一把大火,
燒得他熱血沸騰。
他放下在上海的所有事業和親人,
追趕“亞細亞步行團”,
成為了第八個成員。
然而,當步行團徒步行至越南清化,
步行團的初始7名成員相繼退出,
似乎忘記了曾經的豪言,
唯有潘德明一人呆立在越南,
茫然與失落湧上心頭。
怎麼,欲徒步亞洲的中國青年,
如此早早敗退,豈不是讓洋人瞧了笑話?
潘德明狠下心來,決定逆流而上,
不止要走遍亞洲,還要看盡世界。
偶人留墨:“壯遊”令舉世震驚
1931年元旦,潘德明在越南街頭,
買了一輛英制“藍翎”牌自行車。
他踏上踏板,車輪滾動,
他成了中國環球户外旅行第一人。
在《留墨集》的扉頁,
潘德明寫下“旅行世界自敍”:
以世界為我之大學校,
以天然與人事為我之教科書,
以耳聞目見直接接觸為我之讀書方法,
以風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為我之獎勵金。
德明堅決地一往無前,
表現我中國國民性於世界,
使知我中國是向前的,以謀世界上之榮光。
他先是橫穿柬埔寨進入泰國,
又沿馬來半島南行到新加坡。
新加坡華僑鉅商胡文虎是
第一個在《名人留墨集》上題詞的人。
他的題詞是:
“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腳車的輪跡。”
1931年4月3日,在新加坡僑胞的資助下,
潘德明連人帶車登上開往印度的輪船。
在印度,他拜謁了著名詩人泰戈爾。
泰戈爾對潘德明説:“我相信,你們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相信,當你們的國家站立起來,把自己的精神表達出來的時候,亞洲也將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們都將分享這個將來帶給我們的快樂。”
在印度,潘德明還受到了聖雄甘地及尼赫魯的接見。
聖雄甘地送給潘德明
一面親手用粗麻布織成的印度國旗和一張簽名照。
他流着淚對潘德明説:
“中印兩國山水相鄰,
又都是人口眾多、飽受列強欺負的國家,
希望我們兩國迅速地自強起來。”
當時的中國駐法大使顧維鈞,
知道潘德明來到法國後,
將潘引薦給了當時在法國治病的少帥張學良。
張學良説:
“潘先生,旅途三年,艱苦卓絕,漢卿敬佩之至。”
兩人一見如故,一直聊到深夜。
張學良則問潘德明為何能夠堅持下來,
潘德明説:“我出國已三載,從報上得知,
國內很不安定,東三省淪陷,
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外國稱我中國人為‘東亞病夫’,
我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才下狠心,克服困難,為中國人爭氣。”
張學良聽到這裏,連聲贊他有志氣。
他命侍從取過筆硯,
在《名人留墨集》上寫了“壯遊”兩字。
在英國華僑的支持下,
潘德明乘船於1934年1月到達美國紐約。
然後去加拿大的渥太華,
繞了一圈後又返回美國。
在華盛頓,總統羅斯福接見了潘德明,
並贈送他一枚金牌。
羅斯福對潘德明説:
“這是美國人民贈送給你的,你應該享有榮譽,
榮譽永遠屬於有奮鬥精神的人。
旅行家先生,希望你在今後的旅途中再勇敢些。”
羅斯福還建議,
潘德明跟隨美國的科考探險隊學習。
潘德明也隨之確定了,
回國後要去青藏高原考察的計劃。
歷險奇聞:生死榮辱、蕩氣迴腸
一路上,潘德明險境奇聞無數。
1931年4月,潘德明路遇強盜,
經央求才留下了《名人留墨集》和羅盤;
在挺進阿拉伯時,他曾斷水斷糧,昏厥在沙漠中。
潘德明轉走伊朗、伊拉克、
敍利亞至耶路撒冷、西奈半島,
然後渡過蘇伊士運河,
踏上了非洲大陸,
到了非洲大陸的埃及首都開羅。
正在此求學的幾位中國青年,
自告奮勇充任他的嚮導。
在留學生的陪伴下,
潘德明瞻仰了金字塔,
看到了獅身人面像“斯芬克司”,
潘德明覺得,自南京出發兩年來,
所到之處多是古文明之邦,
但如今卻都徒有一堆古蹟和遺址!
由此,他決定對工業發達國家的歐洲作一番實地考察。
六月底,潘德明從亞歷山大港乘船渡過地中海,
開始了歐洲之旅。
希臘首相維尼各羅斯在接見潘德明時這麼説:
“我從你身上看到了東方古國的覺醒。”
在歐洲,潘德明遊遍了土耳其、保加利亞、
羅馬尼亞、奧地利、意大利、法國、比利時、
荷蘭、德國、丹麥、挪威等16個國家。
在希臘拜訪奧運發祥地——奧林匹亞。
到達奧林匹亞時,從報上看到,
中國正式宣佈不派運動員
參加1932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十屆奧運會,
原因是“沒錢”。
他憤慨萬分,
特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古運動場遺址旁的石柱上,
貼上大紙,用中文和英文寫下了兩行大字:
“中國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中國的體育不行麼?
國民政府派不出人,
那麼,潘德明,以個人的名義,
以徒步的方式來到了奧運的發源地了。
在路上:中國人看世界的角度
1937年潘德明回到香港後有記者慕名來訪,
雖然潘德明的旅行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世紀,
但他當時旅途中收穫的認識和見解,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仍然是相當獨到。
談到德國人時,潘德明對記者説:
“日耳曼民族確是南歐中最為優秀的民族,
國民無論貧富貴賤,都嚴守紀律,步伐整齊。
只是國民受希特勒的薰陶,腦海中充滿戰爭思想,
在街道大路上,百貨商店中,
有用炸彈模型作為裝飾,實在觸目驚心。”
當今世界人們對德國工藝的評價,
仍然是極富盛名,
這一點早在上世紀潘德明的旅行中就已經看到。
日耳曼民族的優秀品質,
在他的眼中得到了客觀公正的評價,
旅行帶給他的意義不只是表面的學識和見聞,
更是一種基於經驗的判斷和對未來世界的遠見。
歸於塵土:絕口不言往日榮光
1937年,抗戰爆發。
回國開掘礦產的計劃已不可能實施,
潘德明便把華僑捐助他的10萬美元,
悉數捐獻給了中國抗日事業。
然後子承父業,做了一名小裁縫。
1966年,“文革”爆發。
潘德明艱難環遊世界之光榮,
以雙腳延伸報國之志之壯舉,
卻成了人生之大污點,
他因此而被屢屢批鬥。
1976年10月18日,
聽到“四人幫”倒台的消息,
潘德明大喜過望,
喝了幾杯酒,不料引發心肌梗塞,撒手西去。
潘德明艱難環遊世界的光榮,
以雙腳延伸報國之志的壯舉,
反倒成了污點,成了國家批判的人。
行走四十多個國家、8年的身心歷險,
那些驚心動魄、蕩氣迴腸的傳奇經歷,
潘德明絕口不言,只能寂寂度日。
以潘德明在全世界內結交的華僑朋友,
他想要移民國外,並非難事,
然而他一直留在上海的簡陋巷子中生活着,
並於1976年逝世,終年68歲。
他的傳奇,鮮有人知。
旅行家孤注一擲的勇氣背後是堪稱一生的悲情,
許多時候他們只是在用個體生命的損傷
換取人類對世界的更多認知,
相對於一個世界的覆滅個體的犧牲,
並沒有多少人察覺得到。
他們以世界為校,以自然為書,
只是為了追求國家、民族、人類的無上榮光。
所以他們的存在於這個世界的發展而言,
是真正意義上的偉大!
壯遊
不僅可以開闊我們眼界
還能培養我們的獨立精神
更能放大我們的人生格局
每個人,一生中
都應該擁有一次壯遊
世界變了
你沒有變,因你缺乏壯遊
世界沒變
你變了,通常在壯遊之後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整理:礫石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