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學之“好”其義不外乎三

到底什麼樣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學生、家長,尤其是教師,常常會這樣發問。

老木匠有手藝才能教小木匠、武林高手才能教出功夫門徒。教什麼就要會什麼,自古皆然。教師要努力修煉自己的學科專業,現代教師與古代教師的本質區別,不在於其有學科專業,而在於有教育專業。

現代教學在過程、形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探索豐富多彩,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地方,一定是把握教育規律、提高教學效率。而教學效率能否提高,更會在本質上關係到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是被最人道對待還是被奴役的嚴肅課題——這已經是一個教育倫理問題了。

“好的教學”所求之“道德”,對於教師來説,與其説是教學專業的要求,毋寧説是人生修養的挑戰。故自古經師易找、人師難尋,也就不難理解。而教育行業裏的有志者,一定要立志做人師。

“那些讓我們印象深刻的老師,永遠都是那些曾經讓我們振聾發聵、蕩氣迴腸、如坐春風過的君子”,意味着“好的教學”一定是某種教學之美的完成。

“好的教學”必須符合真、善、美三大標準。教書育人者,與其忙於用一些玄之又玄的詞彙去包裝內涵貧乏的教育思想,遠不如在教育實踐上回到本心與常識、用不斷提高的教育專業性來切實提升教育的品質來得更為實在。

檀傳寶:好教學之“好”其義不外乎三

導語:隨着疫情防控形勢的積極向好,對於現階段中小學來講,不管是線上教學,還是開門授課,“教學”逐漸成為主題詞。時下,各地各校開展教學的形式是多樣的,但無論哪種形式的教學都有着共同的價值追求——“好”,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教學才是“好教學”呢?

北京師範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傳寶教授認為,好教學之“好”其義不外乎三:效率高、講道德、有美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檀教授的思考!

好教學之“好”其義不外乎三

到底什麼樣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學生、家長,尤其是教師,常常會這樣發問。

筆者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最早可以溯源到自己上高一時的數學課。1977年教我們數學的夏老師每天都笑眯眯地走進教室,然後慢條斯理地問大家:“昨天,我們都學了些什麼?”而後循循善誘地再問:“今天,如果增加一個條件,我們該怎麼辦?”再然後,開講新課、解析例題、佈置作業……直到大學時代學到教育學尤其是學科教學法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夏老師每天成功教學的最大的秘密,不過是他嫺熟而忠實地應用了教學五環節理論而已!

一、好的教學,一定效率高

夏老師的數學課就像他親切的微笑,曾經讓我們整日裏如沐春風。除了不斷提高學習成績,還能讓我們保持最持久的學習興趣、挑戰難題的勇氣等。所以我一直堅定認為,“好的教學”的第一“好”,就是效率高——在好的教學裏,學生學業成績好,同時還學得輕鬆、甚至愉快。而壞的教學之所以“十惡不赦”,也就是因為教師在教學時往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僅學生們學業成績糟糕,而且還學得痛苦、絕望,最終不僅成績差,還喪失了內在學習興趣和創造性等——總之代價太大。

要求得教學的高效率,就需要教師努力修煉兩種專業:一是學科專業,二是教育專業。老木匠有手藝才能教小木匠、武林高手才能教出功夫門徒。教什麼就要會什麼,自古皆然。教師要努力修煉自己的學科專業,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現代教師與古代教師的本質區別,卻不在於其有學科專業,而在於有教育專業。人類教育事業越往後發展,教師教育專業的水平及重要性就越高。諸如學習興趣的調動、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規劃、教學環節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等等,教師對教育規律的嫺熟把握,乃是現代專業性教學區別於古代經驗型教學的根本特徵。

我們僅以教育心理學上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應用來説説掌握教學規律有多重要吧。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其實就是説中等焦慮程度最有利於學習,或者説,任務難度適中最能讓學生具有學習動機——因為難度過低,會讓學生覺得沒意思;任務太難,會讓學生覺得不可能完成,也會失去挑戰的興趣。理解、掌握了這一定律,就要求教育者要依據自己教學對象的實際安排難度適中的教學,將抽象的“因材施教原則”具體落實到教學的目標設定、內容安排、方法選擇上。同時,這個“適中”還要與“高難度原則”等結合起來辯證理解。否則,教師的教學效率當然就會大打折扣,折騰學生也折騰自己。

現代教學在過程、形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探索豐富多彩,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地方,一定是把握教育規律、提高教學效率。而教學效率能否提高,更會在本質上關係到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是被最人道對待還是被奴役的嚴肅課題——這已經是一個教育倫理問題了。

二、好的教學,一定講道德

如前所述,“好的教學”一定教學效率高,而這意味着在這一教學裏學生的學業成績好,同時還學得輕鬆、甚至愉快。但是教學效率所涉及的分子、分母及其計算卻不只是一個數學問題。比如,好教師一定會意識到完整教學的分子內涵,遠遠不只是考試得分,更重要的還有真善美等價值的習得,以及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異想天開的想象力、創造性、批判能力等。而教學分母的全面理解,也一定不僅僅包括學生的青春、精力投入,還包括家庭、社會資源的付出等。不關注這一分子、分母的老師,一定不是好老師。故好的教學,也一定是講道德的教學。

當然,這裏所謂“講道德”的教學,具有最廣泛的意味。其要義有三:一為發育道德,二為恪守師道,三為擔當道義。

所謂“發育道德”,就是所有學科教學都要有最自覺、自然、親切的道德教育。所有學科都有直接德育的機會,比如,課堂紀律壞了需要維持、學科教學裏的道德成份需要凸顯等。學科教學裏的德育由於能夠因勢利導,常常事半功倍。此外,所有學科教學也都能發展科學思維、理性人格、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等——即便數理化生也是如此,遑論價值性更強的人文社會學科對人格的涵養了。而教學方式、師生互動、教學空間的佈局等隱性存在的德育影響,則更有潤物無聲的功效。所以,哪怕是一堂純粹的物理課,仍然有直接、間接、隱性課程意義上的德育存在。而每一次好的教學,對學生來説都必定是一種春風化雨式的道德教育。

道德應見於行動,而非止於説教。教師在開展德育時話説得再漂亮,若無身教的支持,也只會讓學生見證虛偽。故所謂“恪守師道”,就是指教師必須以身立教,行最人道的教育。教師是一個對象性的概念,説你是教師,是因為你的工作是教育學生——就像説你是父母,就意味着你一定有孩子一樣。故與學生交往時,不行仁慈之愛、不行正義之道的老師,是造孽最為深重之人。當然,所謂人道、仁愛、正義,也都首先應該表現在日常教學的完美裏——因為完美的教學裏必有師道在。能夠高效教學至少表明你敬業、不希望誤人子弟;而倘若脱離日常教學高談師德,就不是師德的恪守,而只是師德的空談了。

所謂“擔當道義”,就是要有最大氣的教學,讓學生有勇往直前、擔當天下的氣魄。好的教學向來是能夠給學生精氣神的營養的。沒有什麼比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更為可怕的教學,也沒有什麼比讓學生擁有一個大氣的人生更為重要的教學任務。這就好像語文若只講字詞句語法修辭而不講文以載道、天下擔當,就像數學若只講四則運算幾何代數而不講科學精神、真理追求,如此做派頂多是一種教書匠的勞作,算不得真正上乘的教學。回想一下我們成年人已經受過的教育吧,那些讓我們印象深刻的老師,永遠都是那些曾經讓我們振聾發聵、蕩氣迴腸、如坐春風過的君子!

所以,“好的教學”所求之“道德”,對於教師來説,與其説是教學專業的要求,毋寧説是人生修養的挑戰。故自古經師易找、人師難尋,也就不難理解。而教育行業裏的有志者,一定要立志做人師。

三、好的教學,一定有美感

“那些讓我們印象深刻的老師,永遠都是那些曾經讓我們振聾發聵、蕩氣迴腸、如坐春風過的君子”,意味着“好的教學”一定是某種教學之美的完成。

教學的美感可以表現的主要維度,在於美育、學科之美、教育之美。

美育在一般人眼裏等於藝術教育,實在太過狹隘。做教師的一定要做良好生活的詮釋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審美的態度與氣質——就是説:你可以不會彈奏鋼琴,但你一定要能夠欣賞藍天白雲。就像好教師一定會承擔德育的責任,所有的學科教學也應該可以因勢利導開展美育活動。除了相機開展與學科教學相關的藝術教育,教師對於生活美學的自覺與應用最為重要——就像蘇霍姆林斯基常常讓孩子觀察花園裏的玫瑰、帶孩子進入秋天的森林那樣。

呈現學科之美,對於完美教學至關重要。要想“學生學業成績好,同時還學得輕鬆、甚至愉快”或者,若希望孩子在我們的教學中得到“最人道的對待”,我們就不能簡單地採用減少作業分量、降低課業標準這種無能、弱智的教育選擇。好的教師必須有能力最充分地展示自己所任學科的魅力,用學習內容本身的美好讓學生興味無窮、勤奮學習、有持續努力的內在動力。學科之美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以反過來增強教師學科教學的自豪感、成就感。實際生活裏那些為自己學科由衷驕傲的好老師,往往首先都是已經充分領悟過學科之美的人。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將自己學科裏“魔法”的神奇在學生面前展示出來,並將“魔法”及其奧秘交給孩子們。

學科之美的展示,離不開教育之美的塑造。好的教學,可能有藝術手段的恰當運用、教學敍事的精巧設計、課堂節奏的良好把握等等;好的教學本身,也一定有教師人格之美、教育境界之美的存在。很多時候,教師酣快淋漓完成了一堂成功的教學、學生如沐春風地接受了一次完美的學科教育,師生雙方都“如在夢中”,當下不一定能意識到他們剛剛完成或者欣賞過了一種教學的美,但是那種讓人不亦樂乎、回味無窮的教學之美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這與我們在劇院裏看完一場完美的舞蹈表演、聽完一場優美的音樂會相比,只有審美形態之別。有教學的技術與境界之美,是自古至今所有好教學的統一特徵。

中國自古就有詩教、樂教的傳統,確立教育的美學觀、建立教育活動的第三標準——審美標準更是克服當代教學異化、推進教育質量提升的基本原則之一。好的教學,一定是,也必須是有美感的教學。

閲讀到本文的結尾,讀者也許會大呼上當。因為絮叨半天,筆者其實不過講了一個教育常識:“好的教學”必須符合真、善、美三大標準。而且,哪一種良好的人類實踐能不符合這三大最基本的標準呢?但讀者也可能莞爾一笑——因為無論效率、道德、美感,這些常識的哪一條,我們的日常教學也許都沒有做得很好。教書育人者,與其忙於用一些玄之又玄的詞彙去包裝內涵貧乏的教育思想,遠不如在教育實踐上回到本心與常識、用不斷提高的教育專業性來切實提升教育的品質來得更為實在。

註釋:參見拙文《教育活動評價的第三標準》,《中國教育報》1997年2月27日“教育科學”版等。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公民道德建設如何迎接新時代——正確理解《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時代特徵

一、如何理解“新時代”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佈,已經受到全社會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與2001年頒佈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相比,《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無疑具有許多十分重要的繼承性。比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堅持自覺傳承傳統美德、優良傳統和革命道德等。但是,領會《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佈的重要意義,最為重要的觀察點應當是其鮮明的時代特徵。

換言之,準確理解《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最重要的關鍵詞當然是“新時代”。而如果從國人生存質量的角度看,這個“新時代”的新特徵遠遠超越“百年未遇之大變局”那樣的描繪。因為中華民族歷史上雖然有過漢唐等相對強盛、富足的朝代,但整體上卻長期處於農業文明、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的歷史階段。故就解決温飽、基本實現小康亦即告別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的歷史這一點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乃“千年未遇之大變局”“萬年未遇之大變局”也。

新時代的上述特點意味着從現在起,整個中國社會、中國人民的“優勢需要”已經不再是解決温飽問題,而滿足人們對於真善美、自我實現等“高級需要”將成為社會整體發展以及公民道德建設的最重要理由。這一點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一段就有十分明確的表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任務,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迫切需要,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就像在經濟領域我們必須實現轉型、進行“供給側改革”一樣,毫無疑問,在新的時代人們只有與時俱進、用新的思路開展公民道德建設,才可能“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迫切需要”。因此,道德建設如何實現自己的“供給側改革”、迎接新時代,就成為當前全社會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正確理解和準確回答的時代課題。

二、新時代道德建設應當特別關切的三大關鍵點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很大程度上已經回應了道德建設如何迎接新時代的時代之問。這突出表現在如下幾點——

第一,新時代的公民道德建設一定要把握改革開放等時代特徵。比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要求“要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力倡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理念,倡導‘幸福源自奮鬥’‘成功在於奉獻’‘平凡孕育偉大’的理念,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優秀企業家精神、科學家精神,使全體人民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其中,“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優秀企業家精神、科學家精神”就既具有倫理精神的繼承性,更有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特徵。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公民道德建設如果離開改革開放就一定會變成沒有生命力的道德説教。

第二,新時代的公民道德建設一定要尊重立德樹人的專業性要求。改變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來都是最為複雜的社會與教育工程,忽視規律性人們將一事無成。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一定要注意實現從“簡單的政治正確”到“政治正確的有效實現”的轉移。因此,《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加強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不同年齡階段的道德認知規律,結合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規範有效傳授給學生”,要“推動道德實踐養成”,尤其要“尊重人民羣眾的主體地位,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實踐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一句話,道德只有內化成為真實的人格,才能具有真正偉大和持久的力量。

第三,新時代的公民道德建設一定要實現道德教育與社會治理的有機結合。教育的問題從來都是社會的問題。一個社會的道德建設也首先是對全社會成員的道德教育。因此,一定要“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作為着力點”。與此同時,公民道德建設還要“發揮制度保障作用”“抓好網絡空間道德建設”“抓好重點羣體的教育引導”。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針對黨員幹部、青少年、社會公眾人物等“重點羣體的教育引導”,在當前尤其迫切、重要。長期以來,許多人對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理解十分狹隘,認為基本上是針對青少年的學校德育課題。其實,如果公務員忘記中華民族“官師一體”的優良文化傳統,如果影視明星、網絡大V等道德敗壞去做負面示範,單是學校對於青少年的德育也會面臨更為嚴重的“5 2≤0”的尷尬,何況其對整個社會風氣的毒化作用不可估量。因此,實現道德教育與社會治理的有機結合是新時期公民道德教育取得實效的關鍵。

新時代本質上是一個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時代。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德行水平不僅影響他人的生活質量,更關乎自己的尊嚴與幸福。願所有共和國的公民都能積極參與道德建設,攜手進入精神境界上的新時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312 字。

轉載請註明: 好教學之“好”其義不外乎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