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朝文學家蒲松齡的思想 蒲松齡別名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蒲松齡思想

蒲松齡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小説家,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小説《聊齋志異》現在還有很大的影響。現在對於蒲松齡先生的研究有很多,人們在對蒲松齡先生小説進行研究的同時,對蒲松齡的思想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蒲松齡畫

實際上蒲松齡一生都在熱衷於科舉考試,但是因為當時科舉考試腐敗盛行,再加上蒲松齡本身五十幾年都未曾考取功名,所以在他的思想意識中,是腐敗對科舉造成了損害,使自己不能在科場實現自己的願望,因此他痛恨腐敗,這就是他小説中的重要思想。

蒲松齡的思想受到他的父親影響比較深,因為他的父親是一個不得志的秀才,一生多次參加科舉考試而不能中榜,所以在他教導自己兒子的時候,就將科舉才是正途的思想傳播給了自己的兒子蒲松齡,因此蒲松齡這一生都在為科舉奮鬥。

但是蒲松齡的科考之路註定是悲劇的,因為在他五十幾年的時間中,都沒有中榜。蒲松齡同時對於腐敗是非常痛恨的,因為這和他沒有在科舉考試中取得成績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他在思想中就有對腐敗深刻諷刺意味。

這主要在他的小説和作品中表現出來,蒲松齡是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作品最出名的是小説,實際上他還有很多其他的作品,比如詩和駢文等,他都是高手,同時在這些作品中他也表現出了對於腐敗的痛恨。

蒲松齡一生都想進體制內

蒲松齡是我國清朝著名的小説家和文學家,他完成的鉅著《聊齋志異》是現存的我國最著名的古代短篇小説,其中很多故事到現在還廣為流傳,在影視作品中也有很多改編,深受人們的喜愛。

蒲松齡畫像

蒲松齡一生都想進體制內,也就是一生都想通過自己的考試為官,為此他用了一生時間去考試,但是中期一生都沒有考中,一直到最後才是一個優貢,也沒有因為考試而成為官員。

蒲松齡之所以這樣熱衷於考試,是因為他受到父親的影響比較深遠,他的父親一生只是一個秀才,但是一生也在為考取功名而努力,但是因為自己沒有考上,所以就將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他親自教導蒲松齡,將這一思想深深的刻在了蒲松齡的身體裏。

蒲松齡也有過輝煌,他在考取秀才的時候三項第一,一時間成為人們熟知的人物,名氣也由此開始傳播。但是他後來不知為何,屢試不中,在後來的五十年中,他參加了多次考試,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就是不能中舉。這讓蒲松齡的內心十分鬱悶,他一生都想進體制內,但是一生都沒有如願。

雖然蒲松齡一生都想進體制內而沒有成功,但是他的才氣是有目共睹的,在當時他的才名也被當時的人熟知。尤其是他後來寫成的《聊齋志異》更是使他名流千古,到現在還影響着人們,成為一代偉大的小説家,這項成就比進體制內更為吸引人。

蒲松齡別名

蒲松齡是我國清代著名的小説家和文學家,他出生於1640年,去世於1715年,在他的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寫了一部傳世鉅著《聊齋志異》,這部文學作品的評價極高,藝術水平也非常高。

.

蒲松齡畫照

蒲松齡是作者的原名,蒲松齡的別名是蒲留仙,留仙是蒲松齡的字,還有人叫他蒲劍臣,劍臣是他的另一個字。在古代人們有自己的名字,但是一般都不叫,因為這樣會感覺很生疏,他們都會在成年以後自己取字,這個字也是他們的名字,一般關係比較好的都要叫字。

蒲松齡為什麼給自己的字定為留仙和劍臣呢?這也和他的小説有關,因為《聊齋志異》是一本志怪體小説,其中説的都是妖魔鬼怪和神仙故事之類的事情,他為自己確定的字,就表現了這個意思。

《聊齋志異》耗費了蒲松齡許多年的時間,他在自己貧困交加的時候一邊教書一邊著述,在自己四十五歲的時候終於將這部鉅著完成,之後的許多年中,他一直在對作品進行修改,一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式。

《聊齋志異》的出版發行也遇到了很多麻煩,因為書成以後,蒲松齡沒有資金印製,也沒有人資助他,所以一直在小範圍內傳閲,一直到乾隆年間才大範圍刊印。此書一出,立刻震撼世人,人們爭相購買,搞得洛陽紙貴,自此以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才開始大範圍流傳。


蒲松齡的故事

蒲松齡一生做過兩件大事,一是從事文學創作,二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多次奔赴科舉考場。而流傳於世的蒲松齡的故事也都和發生在蒲松齡身上的這兩件大事分不開。

蒲松齡畫照

蒲松齡的故事中最為出名的就是他曾經在通過秀才考試時拿到的連續三次的第一名。當時的蒲松齡正值19歲,為了通過秀才的科考已經參加了兩次考試,在之前的兩次考試中,蒲松齡都憑藉自己的答卷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當時的這場考試就是他能否考中秀才的最後一場。按照清朝科考的慣例,考生答卷時必須採用八股文的文體,這種文體其實是很難發揮出考生真正的學識的,湊巧的是,這次開始的主考官是一名詩人,出的考題也不同於一般考官而加入了一些文學色彩,於是蒲松齡就下決心不用八股文攥寫,在簡單構思之後,蒲松齡決定用一種文學的手法來寫一篇抨擊社會現象的文章,果然,這篇文章得到了當時主考官的大力讚賞,蒲松齡也又一次拿到的第一名併成為一名秀才。

另外一件比較出名的蒲松齡的故事就是他為了自己的創作在街邊擺茶攤的事。當時蒲松齡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謀求生機的他不得已在一個有錢人家裏做了一名教書先生。儘管如此,蒲松齡平日裏最喜歡做的事情還是寫故事。但是要滿足自己不斷擴大的創作需求,蒲松齡想盡辦法終於想出了在村口擺茶攤的方法。蒲松齡擺茶攤非常特別,過往的行人不論是抽煙還是喝茶都不收一文錢,蒲松齡唯一的要求就是有故事的客人能夠講出一些給自己聽。這件事的堅持也讓蒲松齡獲得不少的創作素材,感人的《促織》一作就是在擺茶攤蒐集到的靈感。

蒲松齡科舉

蒲松齡的小説非常出名,有關蒲松齡科舉的事情也流傳至今。蒲松齡第一次參加秀才考試的時候才僅僅19歲,當時蒲松齡在淄川縣濟南府參加考試,整個過程都非常順利,蒲松齡連續三試都是第一名,自然也就成了當地的秀才,而親自錄取蒲松齡的人也非常了不得,那就是清朝著名的大詩人施閏章。

蒲松齡畫像

施閏章當時擔任的職務是山東地區的學政,並且施閏章還負責出題。山東秀才考試正式開始,施閏章出的第一道題目叫做《蚤起》,這個題目是從孟子著名的“齊人有一妻一妾”中得來的。雖然清朝的科考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文體八股文,但是這並沒有限制住蒲松齡的發揮。蒲松齡早早地就對人情世故有切身體會,再加上自身的觀察力和閲讀範圍的廣闊,很快便寫出了一篇洋洋灑灑的答案,經歷過三試之後都拿到了第一名,這讓蒲松齡在當地幾乎成為了家喻户曉的文人。

蒲松齡科舉的道路並未就此終結。在通過秀才考試之後,蒲松齡開始向全國進發參加朝廷主持的舉人考試,但是蒲松齡再試時曾經連續參加過4次舉人的考試,但是直到72歲高齡之時,蒲松齡仍然沒有成功通過考試而僅僅做了一名貢生。然而為什麼蒲松齡科舉之路的前後差別這麼大呢?據説蒲松齡在參加秀才考試的時候本身就是劍走偏鋒,因為他並沒有完全遵照八股文的要求,但是他的敢言和精彩的文章還是吸引了當時的考官施閏章,但是先前這種情況在舉人考試中卻再也沒有出現過。

蒲松齡世稱什麼

蒲松齡是我國在清朝時期非常著名的一位文學家,他的成就主要是因為他在短篇小説創作方面的造詣。按照古代人的稱呼方式,蒲松齡還有兩個字,一字稱為留仙,另外一個字則是劍臣,另外蒲松齡還有一個號叫做柳泉居士。出生在山東淄川的蒲松齡還因為自己的貢獻有了一些其他的名稱,那麼蒲松齡世稱什麼呢?

蒲松齡雕塑

蒲松齡從小就在書香門第中長大,飽讀詩書的他不僅僅有淵博的知識和聰穎的頭腦,而且在僅僅19歲的時候,蒲松齡就在秀才的考試中連續獲得三次第一名而順利通過,但是由於古代科考制度的 規定,成為秀才的蒲松齡在秀才的考試上卻並不順利。經歷了連續四次的秀才選拔考試,蒲松齡卻連連在科考中受挫,直到超過70歲時還得了一個清朝的“貢生”的名頭,既然蒲松齡的科考如此失敗,那麼蒲松齡世稱什麼為什麼受到關注呢?

蒲松齡世稱聊齋先生,這個稱號的由來是因為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這部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蒲松齡世稱什麼也和這部作品有着密切的關係。《聊齋志異》是一本由一個個短篇的小故事所組成的故事集,這本書一經問世就得到了後人的關注。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主要是以一羣鬼怪妖魔作為自己書中的主要人物,而且還把發生在這些奇異角色身上的故事作為這本書最吸引人的情節部分。但是蒲松齡寫這本書的目的卻在於,希望通過一些怪聞異事來諷刺當時的朝政和社會積弊,這部立意深刻的作品也為此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故而,蒲松齡被世人稱之為聊齋先生。


蒲松齡的作品

蒲松林的作品從誕生以來已經在古今中外流傳了幾百年,而在蒲松齡的作品中,最為出名的就是他所著的聊齋系列了。蒲松齡曾經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中間經歷過探訪、遊歷等等最終才寫成了這部由一個個短篇小説組成的書籍《聊齋志異》,而且蒲松齡還這本書進行過多次修改。

蒲松齡的作品《聊齋志異》

在《聊齋志異》這部書籍中,蒲松齡主要採用了與唐傳奇小説非常類似的文體,他所寫的奇聞異事並非是為了追求極盡的恐怖和怪異,蒲松齡寫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想通過一些鬼魂的故事和傳説,而對清朝時候的社會狀況和政治場上的情形進行諷刺和批判。蒲松齡的作品除了這部最為著名的小説集之外,另外還有《聊齋文集》、《聊齋俚曲》以及《聊齋俚曲》等,這些作品主要是蒲松齡在探訪、遊歷和閲讀過程中所蒐集到的一些關於農業或者醫藥等的科普讀物,寫作風格也偏向於通俗。

蒲松齡的作品中比較不同的就是他流傳於世間的14首俚曲,這些俚曲包括了《姑婦曲》、《窮漢詞》、《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牆頭記》等,另外擅長故事創作的蒲松齡還創作了一些戲本,其中就包含了《鍾妹慶壽》、《鬧館》、《考詞九轉貨郎兒》等,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作品之外,蒲松齡辛勤寫下的還有許多是“科普”方面的作品。也因為這些作品,蒲松齡得到了世代讀者的銘記和敬仰。

蒲松齡曹雪芹

蒲松齡和曹雪芹是清代最為著名的兩大小説家,據研究,蒲松齡生活在康熙時期,而曹雪芹生活在乾隆時期,雖然兩個人生活的年代不一樣,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曹雪芹生活的年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已經刊行,並且很出名,相信曹雪芹這位大才子是看過的。

曹雪芹石像照

蒲松齡和曹雪芹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是他們是北方人,曹雪芹活躍在北京,蒲松齡主要在山東臨淄活動,他們都生活在北方地區,所以他們兩個人的作品都有極為濃厚的地方色彩,也就是反映當地的特色。

其次曹雪芹和蒲松齡都是學者型的文豪,他們都擁有紮實的學問。蒲松齡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教導,十幾歲的時候曾經連得三個第一,聲名鵲起,而曹雪芹也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在文學上的成就是非常高的。

再有就是他們都是才子,因為蒲松齡和曹雪芹兩個人的小説成就太高,所以其他方面人們都忽視了,實際上撇開小説成就我們不説,在當時文化的圈子裏,這兩個人也都是公認的才子,他們的才華是被眾人認可的。

所以説一部作品的偉大成就並非僥倖,如果兩個人沒有很高的文學成就,沒有良好的文學功底,那麼他們也不可能學出藝術水平如此之高的鉅著,流傳後世。

這兩位文學大師一生都是清苦度日,沒有取得官職和功名,但是這些現在都已經不重要了,他們已經流芳百世,他們給我們留下的是無盡的精神財富。

蒲松齡民族

蒲松齡是我國清代著名的小説家和文學家,他的小説成就極高,一部《聊齋志異》流傳至今,影響巨大。而關於蒲松齡的研究到現在還在繼續,其中一項研究就是蒲松齡的民族問題。蒲松齡到底是哪個民族的作家,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確定的説法。

蒲松齡畫

現在的很多人都認為蒲松齡是漢族,所以他是一個漢族作家。但是有研究表明,蒲松齡先生並不是漢族人,因為他的遠祖不是漢族,而是蒙古族人。

在蒲松齡所作的《族譜序》中,蒲松齡對自己的民族有一個説法,他的遠祖叫蒲魯渾,還有一個叫蒲居仁,他們都是元代的總管。從中就可以分析出浦東領的民族,因為首先是名字不像漢人,其次是路大荒研究認定蒲松齡是蒙古族。

而在《蒙古族簡史》中標註就更明確了,在這部作品中蒲松齡是蒙古文學家,説的非常肯定。但是在一些人考證以後認為,蒲松齡是蒙古族人這種説法也是不對的,蒲松齡有可能是色目人。

因為有人考證了元代官制後發現,在元代擔任路口總管的人並不是蒙古族人,一般都是由色目人擔任,也就是女真人或者回族人,因此推斷出蒲松齡並不是蒙古族人,而可能是色目人。

但是現在不管那個是蒲松齡民族,誰也沒有一個確定的説法,現在的研究還在繼續,蒲松齡到底是那個民族,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