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言:"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千百年來,教育一直是中華人民討論的熱門話題。
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層出不窮,這些教育手段和理念大多都要求老師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學生身上。
在很多人看來,只有"追趕式"的教育才能收穫滿滿,然而,情況卻並非都如此,有一個學校的老師一不高興就開罵,整個學期只講半篇文章,學生卻能輕鬆上哈佛。
一:國難當頭,齊聚一校這個傳奇的學校便是著名的"西南聯大"。七七事變後,日寇對我國多個地區展開了猛烈的侵襲,一時間,神州大地處處狼藉。
為了保住民族的希望,教育部便決定把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南開大學合為一校,開始時,教育部把這個大學命名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並在長沙建立了校區。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日本人就轟炸了長沙,無奈之下,這個學校又被迫遷到了昆明,來到昆明後,這個學校便正式改名為了西南聯大。自此,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又多了一顆璀璨的星星,西南聯大所創造的傳奇將永遠被後人銘記和敬仰。
為了更好的管理三校的學生,張伯苓和蔣夢麟主動退出了權利的爭奪之戰,他們把最大的權利交給了最年輕的梅貽琦。在梅貽琦的管理和指揮下,西南聯大迅速展現出了生機。
在這裏,每個學生都有一個"代表自己身份"的學號,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帶着自己的希望來到了西南聯大學習。
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學,有所長,西南聯大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如雲如海如山,自然自由自在"。這種自由管理的模式既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來支配自己的行動,又促進了三校學生的交流。
在老師和學生的努力下,西南聯大取得了極大的教學成果,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物,也為中國的科研發展保留了大量的實力。
二:性格迥異的老師和學生西南聯大不僅對學生推行自由管理的政策,同時它也給了老師極大的自由,當西南聯大成立的消息傳開後,在自己的領域上有所成就的人物,都紛紛來到了西南聯大任教。
看着外敵入侵,這些人的眼裏心裏充滿了怒火。然而,這些怒火終究無法燒燬那慘無人性的侵略者,此時,唯有點燃民族的希望之火,方能徹底消滅外敵。
秉承着這樣高尚的信念,那些老師們迅速的走上了講台。然而,正如哥德所説:"一棵樹上很難找到兩片葉子形狀完全一樣,一千個人之中也很難找到兩個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協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優秀的人身上的個性往往會更加獨特。
一向把尊重自由的西南聯大並沒有要求這些老師以固有的教學模式來完成講授任務,相反地,每個老師都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講授自己擅長的知識。
劉文典先生也是西南聯大教師團隊中的一員,他在西南聯大教授文學課,這個飽腹才學的大師並不如看上去那般文質彬彬,他十分隨性自然,只要心情不好,劉文典便會破口大罵,有時候還會摔門而出。
劉文典從未制定教學大綱,興致來時,他能連着幾節課都講同一個課題,曾經有一次,劉文典用一學期講了半篇《海賦》。
即便如此,前來聽課的學生仍是絡繹不絕,大家都十分仰慕於劉文典老師的學識。此類的現象對西南聯大的學生來説都是見怪不怪了,自由的思想早已經融進了西南聯大師生的血脈裏。
或許,正是這份自由才成就了西南聯大的學生,曾在此處學習的學生王浩,僅僅在兩年之內便取得了哈佛的碩士學位。
三:碩果累累的原因西南聯大僅僅存在了8年零11個月,但這近九年的光輝歲月,成就了動盪年代的璀璨星辰,成了教育史上的一個豐碑,以下便是西南聯大碩果累累的原因:
1:卓越的老師
正如梅貽琦所説:"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老師是決定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們在教學工作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個好的老師能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在西南聯大任教的老師大多是名師和才子,他們是走在各自領域上最前面的人,這些老師把先進的知識傳授給了學生們,在這些名師的教導下,學生自會有所成就,有所突破。
2:自由的氛圍
環境影響着人的成長和發展,不同的環境往往會養育出不同的人。自創立初期,西南聯大便給了學生們極大的自由。每個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來選擇學習的專業,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也可及時調改專業。
這種自由的管理模式是史無前例的,在這種自由的氛圍裏,每個學生都能找到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同時,這種自由的環境也讓學生們養成了自律和自立的習慣。這些習慣也在不經意間影響了學生的發展。
3:優秀的學生
基礎決定高度,學生的質量往往決定了學校的發展。越是成績優異的學生越能為學校的發展帶來活力和希望。
西南聯大的學生是來自清華、北大、南開的優秀學子。在之前的學習中,這些學生已經掌握了一部分知識,在以往的積累中,他們大多數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有了更大的目標。
來到西南聯大後,這些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人聚在了一起,他們一起探討着晦澀的學術問題,一起尋找着民族的希望。
各種原因交織在一起促成西南聯大鼎盛的局面,時間定格了歷史,卻無法沖淡人們的記憶,無論何時,那博學狂傲又自信的大師模樣,和那積極聰敏又勤奮的學生模樣,終會時時浮現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