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26年,一位七旬老太太代替當官的兒子行使職權,按清朝律例必是重罪,於是山東巡撫彈劾其兒子並要求連帶治老太太的罪。山東巡撫奏摺上説的母子二人便是時任山東督糧道的顏希深,及其母親何太夫人。當乾隆皇帝看到此奏摺後,不但對母子二人的“犯法”免 於追究,相反還怒罵了山東巡撫,並在奏摺上批示:“有如此賢母良吏,不保舉而反彈劾耶?”這乾隆皇帝為何不懲治顏希深母子,反而對山東巡撫如此這般生氣呢?
原來,乾隆26年京杭大運河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山東德州也受此災,連下了7天7夜的暴雨。這場洪澇災害使當地的百姓們流離失所,生活難以為繼。德州城內房屋倒塌無數,老百姓為了活命,有的爬上了樹,還有的在城牆上搭窩棚。更糟糕的是,百姓手中的存糧所剩無幾。
老百姓沒糧食吃了,但官倉有存糧,而且山東督糧道衙門的官倉就設在德州。然而,眼看着百姓即將斷口糧,可遲遲不見官府開倉放糧。這德州的糧倉歸哪位官員管?正是時任山東督糧道一職的顏希深。他是清朝出了名的廉潔奉公官員,並且膽識過人,有勇有謀,怎麼可能不管呢?恰恰不巧的是,顏希深此時正好去外地,不在德州。
那督糧道衙門裏還有其他官員,但是這些官員一個個相互推諉,擺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竟沒一人敢出頭,提及開倉放糧、賑災百姓的事情。官倉儲存的糧食,就是為了不時之需,在災難之時發給老百姓。因此,開倉放糧是官府、官員理所應當的本職所在,但為何德州的這些官員眼看着老百姓有餓死的危險而不作為呢?
因為按照大清律法,朝廷對官倉糧食的管理十分嚴格,如果想動用官倉,必須上報朝廷經批准後才能開倉放糧。如果未經許可擅自開倉,這個官員不僅要丟掉烏紗帽並且坐牢,還要自己拿出等量的糧食進行補償。
當時,德州城內外一片洪水,受災的消息是無法及時上報到朝廷的。所以,德州的這些官員沒人敢出來承擔責任,是他們怕犯下罪責。在他們心中,自己的仕途和自家的財產要比老百姓的口糧更重要。
這可如何是好,不能眼睜睜地看着德州百姓忍受飢餓呀!就在此時,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也就是顏希深的母親何太夫人着急萬分,將德州的這些官員叫到家中,讓他們開倉放糧。官員們還是以朝廷有規定,開倉必先上奏,若擅自放糧,那將是重罪為藉口進行推託。老太太聽完,便説“人命關天,不必拘泥於常法!”
官員們又以顏希深大人不在,他們不敢擅自行事再次敷衍何太夫人。這哪裏是無人主事,其實只是託辭罷了,關鍵是這些官員們不敢擔當,怕有朝一日朝廷怪罪下來,他們可能會承擔相應的責任。
誰曾想到,老太太也毫不含糊,斬釘截鐵地對這些官員們説:“我是顏希深的母親,兒子不在家,就由娘做主。倘若有一天事發,不管是丟官還是坐牢,一切都由我兒子獨自承擔,決不牽連你們。我們全部家產都抵押給官府,可做將來抵償之用。無需多言,開倉放糧!”
何太夫人的這些話語是何等的豪邁,如不是歷史上有詳細記載,後人很難相信這是出自一位近70歲的老太太之口,不知道當時在場的這些德州官員是否感到汗顏!
事情到此,按説可以皆大歡喜了,官府開倉放糧,德州數十萬百姓得以活命。然而,這些官員們還是憂心忡忡,生怕放糧之事日後再生端倪,會牽連到自己。於是他們採取先下手為強,便以“未經請示擅動官倉”的罪名,聯名將顏希深及何太夫人告到了山東巡撫衙門。
山東巡撫也是糊塗之人,不加考慮,全然相信這般官員,然後又一紙奏摺上報給了乾隆皇帝。奏摺中,山東巡撫彈劾山東督糧道顏希深,並要求將其母親何太夫人一起懲處,另外讓顏家賠償已發放給百姓的糧食。
這回,顏氏母子闖大禍了,這可是犯下了滔天大罪。但是,事情並非這些官員所想,當乾隆皇帝看到奏摺時,並沒有准奏,而是怒罵了山東巡撫,在奏摺上批示:“汝為封疆大吏,有如此賢母良吏,不保舉反而彈劾?汝如何勸勉各級官員?”與此同時,乾隆皇帝下旨,將顏希深及其母親一併嘉獎;昭告天下,何太夫人賑災糧食一律為正項開銷,不必賠補,並賜老太太為三品誥命。
何太夫人能在危機時刻挺身而出,果斷地代兒子行使大權,解百姓之燃眉之急,其智慧和膽量非一般家庭老婦所能比。據歷史記載,顏希深的母親何氏出身於書香門第,知書達理,為人處事頗有見解。她嫁到顏家後,曾遇生活困難,就以種桑織麻供其兒子們讀書。顏希深在何太夫人的教育下,從小就聰穎過人,品德高尚。
顏家祖上原為普通人家,但自顏希深之後,成為清朝著名的二十八世家之一,顏希深及子孫三代人就出了三個總督及一個巡撫,在當時,世人讚譽顏家“一門三世四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
顏希深歷任泰安知府、濟南知府、四川按察使、江西按察使、福建布政使、湖南巡撫、雲南巡撫等職。顏希深的兒子顏檢,官至直隸總督。顏希深的孫子輩中:顏伯濤,曾任閩浙總督;顏以燠,曾任東河總督。
顏家三代擔任清代高官,這不僅來自於良好的家風、他們本人的才華學識,還有代代相傳的官德。乾隆18年,顏希深剛到任泰安知府,一次他偶然從官署牆上發現了一份36字的官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欺,公則民不敢慢;公生明,廉生威”。
這是明代山東巡撫年富為表彰清廉的泰安知府顧景祥所刻。看到此官箴,顏希深非常認同這為官之道,便叫人依照原碑文重新刻石,立於署內西廂房,從此便以該官箴為座右銘,時刻提醒着自己,如何當朝為官。
不僅如此,顏希深還要求後代子孫都以此官箴為居官要領。顏氏的那些子孫後代為官之時,隨身所帶的都有顏希深臨摹的《官箴》。常言道,做官容易、做好官難,最難的更是做官所信仰的官德,它是一個官員日常的行為準則,顏希深及其子孫實實在在地做到了這36字的官箴所言。
顏希深有一位深明大義、臨危不亂、敢作敢當的母親,何愁教不出一個清朝著名的兒子。顏希深從知府做到了巡撫,勤於政務,忠於國家、心繫百姓,他也這樣教育自己的子孫,才會有顏氏家族後來的人才輩出。
從顏希深開始,顏氏家族就傳承着那份36字的官箴,凡顏家做官之人,無論調任何處,總是攜帶官箴拓片,在所任官之處刻於衙門的石碑上,用於勉勵着自己,形成了顏氏家族在清朝為官一百多年來,上受朝廷重用,下受百姓愛戴。顏氏家族在清朝地位顯赫,不僅僅是顏家多人身居高位,更是顏家各代從官者用官德、政績換來的,正如清代人誇讚顏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