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角】
作者:郅庭瑾(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雙減”政策表面看是治理整頓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亂象,本質上,則是讓教育迴歸立德樹人之本源,重塑教育應有的生態。隨着學校育人主體地位的彰顯和主陣地作用的發揮,“雙減”為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校園生活高品質創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讓校園裏湧現更多“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學生不但需要在課堂上通過學習知識與老師溝通交流,也需要在課堂之外與老師和同學建立人格與情感的交流,這對他們的成長具有更為深刻和重要的影響。“雙減”之後的學校教育,應秉持教育對人的個性和差異性的尊重,遵循規律,迴歸常識,用人格去感染人格,用靈魂去觸動靈魂,讓立德樹人基於人、圍繞人、指向人。
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更多知識之間的關聯。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用知識填滿學生的頭腦,甚至演變為“背得更多、學得更早、考得更難”的無休止競賽。“雙減”把學生肩上不合理的負擔減掉之後,學校教學應努力打破學科界限,向着知識的綜合應用方向拓展,讓學習知識與解決問題建立聯繫,與學生的生活實踐建立聯繫,彰顯知識背後的思維價值,實現教學應有的素養培育和智慧生成目標。
使育人主體之間形成更多的合力。多元的育人主體如何真正形成合力?誰來協同?“雙減”背景下,作為育人主陣地的學校應該擔當主體角色;辦學規範、導向正確、水準過硬的校外機構,可以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家長和社區中本就藴含着豐富的教育資源,能夠為學校教育提供支撐和拓展。應由學校統籌規劃、整體安排,讓多元主體的教育合力匯聚於校園,統一作用於學校育人的完整系統之中。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20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