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進入職業院校,他們畢業後將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不過,“很多進入職業學校的孩子進校門時是低着頭的,內心缺少積極向上的能量。”做了十多年的學生工作,翟鵬被評為全國鐵路優秀共青團幹部,他説,職業院校的學生思想上波動較大,思政教育對這些學生更為重要,“學校要讓他們‘眼裏有光、腳下有路’,這就需要用思政來點亮。”
翟鵬是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學工辦主任,他和6名同事是全系1900多名學生的思政“大家長”——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好思政教育。
自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潤物無聲的全方位育人格局正在構建,其中職業院校的思政教育也逐步完善。今年2月教育部公佈2022年工作要點中提到,教育部將分專業大類深入推進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舉辦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和中職學校班主任能力比賽。
長期以來,職業院校的思政教育面臨教師人手不夠、專業課與思政課如何更好融合等問題。如何破解?
教師認為無比重要的思政課,為何有學生不感興趣
“職業學校的學生心理狀態和普通高校大學生的狀態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孩子的情緒、心態都處在一個敏感的狀態,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將來可能會走上錯誤的道路。”廣州市白雲工商技師學院專職的思政課教師張仙雯深有感觸。
湖北藝術職業學院音樂學院鋼琴調律專業教師賈珍認為,與本科學生相比,職業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較差,領悟力也有一些差距,因此在專業課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在掌握技術能力、提高“硬件”的同時,也能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綜合素養等“軟件”能力,“最重要的是加強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讓他們有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張仙雯在教學中發現,教師認為無比重要的思政課,在學生眼裏卻不一定感興趣。她觀察到,大部分學生對語數外、思政課等基礎課程並不感興趣,“他們來了是為了學習一技之長以後好就業,他們認為短期內,思政課不能給他們帶來大的改變。”
為了讓學生愛上思政課,張仙雯看了很多視頻資料,想了很多方法。她的課程主要涉及道德法律、政治常識兩部分內容,“只講理論知識學生是不會聽的,讓職業院校的學生安安靜靜坐45分鐘聽課很難,所以要不斷想出新的方法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比如課程要多結合新聞時政熱點、跟緊法律熱點,緊跟潮流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為了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熱情,張仙雯要求自己把每一節課都做成活動課,她讓每個班的同學分組進行小組教學,針對新聞熱點進行小組討論,並通過“翻轉課堂”讓學生當老師,讓學生意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與思政教育真正同頻共振。
曾經有兩個學生剛入校時非常頹廢,對自己的未來沒抱任何希望,入校後,在思政課上逐步建立了信心,一年後,他們加入學生會,帶領同學積極參加各類活動。
像這樣的案例在翟鵬身邊也時常發生。每學期,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都會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
翟鵬説:“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狀態處於不完全成熟狀態,需要積極引導,經常關注,給予關愛。我們學院創設的資助育人體系,不僅注重對學生的物質幫扶,更加強對受助學生的心理資助,做好思政教育就要多維度下手。”
沒有量化考核,學生的變化就是最好的答案
曾有教師向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思政輔導員張雪松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教了半輩子技術,但怎麼把技術和思政、和黨史學習教育結合在一起?”
張雪松注意到,這是很多年長的教師普遍的問題,“在過去的教學經驗裏,他們沒有特意將黨史、思政教育融入教學中,當有了這樣的要求時,就不會了”。
張雪松幫助這位教師尋找思路,“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思政不是割裂的,正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國的機械開始發展,實現了0到1的突破,到現在我們的機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
這樣的問題賈珍也遇到了。鋼琴演奏等專業的教師也常和賈珍討論:“音樂表演怎麼和思政教育掛鈎?教學生彈莫扎特的曲子怎麼能融入思政教育?”
“最開始我也是生硬地給學生講理論知識,但能很明顯感覺到,大家對思政元素的理解並不深,甚至覺得有點兒無聊、生硬。”賈珍不斷摸索方法,後來找到了“體驗法”。“鋼琴調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我就用情景課堂的方式,一名學生做客户,一名學生做鋼琴調律師,模擬為客户調律的場景。通過學生的表現來指導他們如何與客户溝通,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提升自身修養等等。”
在體驗的基礎上,她經常和學生分享讓自己感動的大國工匠故事,讓學生從心裏愛上自己所學的技術,尊重、敬畏自己的職業。賈珍説,思政教育和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緊密相關,“要讓他們成為有禮貌、懂規則、講文明、愛社會的學生,這樣的教育是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是一節課就能實現的。”
賈珍也經常去旁聽專職思政老師的課,學習對方講課的方法、記下知識點,融入自己的專業技術教學中。為了知道自己的思政教學有沒有被學生理解,她還給學生留了“課後反思”的作業,讓學生對自我表現、知識掌握程度進行總結,“一方面瞭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培養他們總結的習慣,未來就業後,也能及時對自己的工作進行總結,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這也是一種思政教育”。
這樣環環相扣的大思政教育讓賈珍看到了學生的成長。
有個學生比較內向,在課上也不怎麼説話,於是賈珍就特意讓這名學生多次參加情景課堂,不斷強化他的溝通能力,“我告訴他,如果不能做好溝通,那這門技術也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在賈珍不斷的鼓勵和培養下,這名學生從入校時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的青澀少年,成長為活潑開朗的技術人才。賈珍説:“思政教育沒有量化考核,這種變化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們希望職業院校的孩子走出校門時昂首挺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青年發展研究院院長、國家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專家委員廉思説:“產生共情是做好思政教育的一把鑰匙。”各地職業院校的思政教師在嘗試各種方法尋找這把鑰匙。
2021年,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推出紅色話劇“舞台思政”大比拼,張雪松和他的同事們多次開會討論,最終將劇本主題確定為講述抗美援朝故事、賡續抗美援朝精神。劇本講的是一位少年帶着爺爺重返抗美援朝戰爭遺址,聽爺爺講完抗美援朝的故事後,少年更深刻地感受到抗美援朝精神的故事。
“今天,我們的抗美援朝精神仍在延續。疫情暴發,中國不僅用強有力的措施嚴控國內疫情,同時還派出醫療隊支援其他國家。雖然時空不同,但中國始終都展現着大國風範,踐行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承諾。”在排練中,張雪松和其他老師不斷引導參演學生領悟舞台劇內涵。參演學生逐漸明白了繼承和弘揚抗美援朝精神的時代價值。
一位主演最初只是為了好玩參演,但經過老師的指導和多次排練,他逐漸被志願軍感動,含着淚完成了正式演出。後來,這位同學主動找到張雪松説:“抗美援朝精神潤物無聲,一直流傳到了現在。”張雪松告訴他,“這是一種國際共產主義精神,不論是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還是‘雙碳’目標,都是中國向世界展現的大國擔當。”
翟鵬説:“排舞台劇不是為了讓學生看熱鬧,而是要讓他們通過表演、觀看舞台劇能理解其背後的精神。我們要的不僅僅是視覺效果,而是看過後能有反思、有感觸,能夠指導他們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對他們有幫助、有影響,那才叫思政。”
翟鵬也帶領輔導員團隊不斷尋找新方法,他們打造聯合學習陣地提高學生學習黨史的積極性、在課餘時間帶領學生下沉社區進行志願服務,把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轉化為報國行,讓思政教育陪伴在學生左右。
翟鵬説:“學生未來的工作基本都與鐵路相關,他們在社會發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們希望,那些低着頭走進職業院校的孩子走出校門時昂首挺胸,肩負起新時代強國使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見習記者 王喆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