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36歲英年早逝,時年太子朱祁鎮才8歲。8歲雖然太過年幼,但歷史上這種情況並不罕見,比如漢和帝去世,繼位的太子才滿月。所以,大臣們誰也沒有他想,不料平地起風雷,宮中傳出消息,太皇太后張氏準備立襄王朱瞻墡為帝。
皇位更替之間,最怕這種爭議出現,弄不好就演變成兩派慘烈的鬥爭,不知道有多少人丟官,甚至腦袋搬家,於是氣氛陡然緊張,朝中籠罩上一層陰影。
朱瞻墡是誰?張太后為何拋棄孫子選擇他?流言可靠嗎?
朱瞻墡跟明宣宗朱瞻基一樣,都是張太后的親兒子。除了哥倆,張太后還有一子朱瞻墉,三個兒子中,張太后最喜歡的就是朱瞻墡。
朱瞻墡第一次出現在政治漩渦中心,還是十年前的事。那一年明仁宗朱高熾駕崩時,太子朱瞻基正以監國身份,駐守陪都南京。倉卒之際,皇后張氏下了一道明旨,又立了一道密旨,明旨令户部尚書夏元吉為顧命大臣,全權處理軍國大事,密旨就是立襄王朱瞻墡為監國。
監國一般是指皇帝出巡,暫時接替皇權的那個人,通常由皇太子擔任,所以監國常常被當作皇位繼承人的風向標。可張氏的這個密旨下得有點莫名其妙,因為大明帝國此時是有監國的,即太子朱瞻基,這會兒搞出兩個監國,明顯不合規矩。
當朱瞻基風塵僕僕從南京趕回來,大臣們出城百里相迎,唯獨缺了夏元吉和朱瞻墡。朱瞻基喝問夏元吉在哪裏,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不是朱瞻基氣量小,這種敏感時期,自己不在大內,什麼意外情況都可能發生,何況還有對皇位虎視眈眈的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其實,張氏之所以密立朱瞻墡為監國,也是防止出現意外,並非想改立嗣君。
説到底都怪明仁宗朱高熾,當初他不顧大臣們反對,非要讓太子出鎮南京,臨終前又不能提前召回太子。反骨仔朱高煦、朱高燧聽聞明仁宗駕崩後,立刻起兵,企圖半路劫殺朱瞻基。假如得逞的話,大明帝國就是滅頂之災。
因此,張氏提前佈局,立朱瞻墡為監國,又不對外公佈,其實就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為防萬一,她甚至命令夏元吉不得出城迎接太子,而是留在城中輔佐朱瞻墡。
朱瞻基對母親的這個安排是接受的,他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親征朱高煦,離京後,朱瞻墡再度奉命監國。朱瞻基為何不用太子監國?那一年太子朱祁鎮還未出生,朱瞻墡時年19歲。
朱瞻墡不光有嫡子的身份,而且在兄弟十人中聲望最好,他為人謹慎低調,堅守操行。大明王朝三次重大變故,他都被作為皇儲候選人推出。上面這一次是明仁宗駕崩,朱瞻基不能及時即位的危機,還有兩次是什麼時候呢?
先説第三次,那就是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英宗朱祁鎮被俘後,為了對付瓦剌人的訛詐,朝廷決定另立新君,讓肉票變過期糧票。當時大臣們在2歲的太子朱見深,和郕王朱祁鈺之間難以抉擇,皇太后孫氏拋出了第三個人選——襄王朱瞻墡,並以金牌調他入朝。
結果朱瞻墡拒絕接受,反而給朝廷上疏,建議立太子朱見深,同時以郕王朱祁鈺監國。多年後英宗朱祁鎮復位,聽信流言,誤認為朱瞻墡曾經謀圖皇位,差點清算了他。後來英宗在密檔裏找到了當年朱瞻墡的上疏,以及調他入京的金牌,才感嘆皇叔的高尚。
第二次就是這一次,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駕崩。基於朱瞻墡多次監國,人望高,又有嫡母皇太后的偏愛,在太子年幼的情況下,傳出朱瞻墡即位的消息,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大臣們也都相信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
不過,張太后也沒讓大臣們提心吊膽太久:“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
張太后為何這麼快就改主意了?朱瞻墡不比一個娃娃更適合當皇帝嗎?事實上這個娃娃長大後搞出了土木堡事變,差點亡了大明。
首先,皇嗣的產生有嚴格的法律規定,並不是所有皇家子弟都有資格。
後人讀史,看到某位不稱職的皇帝,就氣得直拍桌子,忍不住大聲質問,為何就立了這麼一位混蛋,皇家子弟一大把,就跳不出一個正經玩意了嗎?其實這是不瞭解古代的皇位繼承法統。
天下再也沒有比皇位更誘人的職業了,所以皇家子弟為了它一定虎視眈眈。試想一下,皇家子弟產仔量多大?幾代人下來,皇家應該叫“蝗家”,子孫多得讓人眼暈。
以老朱家晉王係為例,據史料記載,三代後,汾陽城內城90%的房產都是老朱家的,外城門70%也都是他們家的,第五代慶成郡王,一人生了70個兒子。
如果這些子弟都奔着皇位去,秒秒鐘不就咬碎了龍椅?為了防止他們覬覦皇位,產生不必要的內耗,古人對皇位的繼承法則,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基本上,按照規則套,只能找到一個對應人,別人就洗洗睡吧。
比如嫡長子繼承製,只有皇后的兒子有資格,老大是第一順位,沒有嫡子按序齒排位,一個兒子都沒有,可以從血緣關係最近的宗室過繼。
這些法則雖然讓“德才”這兩個最重要的因素遺漏了,很不合理,但是它解決了皇位之爭的政治危機,不合理卻合情。
按照這個規則,什麼情況下才能輪到朱瞻墡呢?首先朱瞻基不能有兒子;其次,朱瞻基的兄弟們也都沒有兒子,不能給他提供過繼子;最後朱瞻墡要在兄弟們中處於第一順位。
事實上,以上條件朱瞻墡一條也不符合,他不可能替代得了朱祁鎮。
其次,朱祁鎮的嗣君身份,已經得到了宣宗朱瞻基的確認。
朱瞻基在臨終之前,有遺詔確認了朱祁鎮的嗣君身份。即便沒有遺詔,朱祁鎮在兩歲的時候就已經被立為太子,他也可以名正言順即位。
靈前奉詔即位,被視作皇位繼承合法性的一部分,假如張太后想要推翻朱瞻基的決定,難度太大,除非她能擺平朝中所有政治勢力。
實際上,包括朱瞻基一手培養起來的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駕馬車一定會站在朱祁鎮一邊,這恐怕也是張太后知難而退的最重要原因。
最後,張太后立朱瞻墡這個方案,存在巨大漏洞,容易引起紛爭。
其實如果張太后推出朱瞻墡,恐怕她首先面臨着骨肉相殘的局面,因為朱瞻墡還有一個同母哥哥朱瞻墉。張太后瞻墉排在朱瞻墡前面。
朱瞻墉的史料記載很簡略,大致留下這麼幾個信息:他受封越王,但從來就沒去就藩,一直留在北京;他正統四年去世,沒有留下一個兒子;他曾經建金剛延壽塔,為母親祈福。
這幾條信息表明,朱瞻墉很可能是虔誠的佛教徒,無心政治,可由於身份限制,又未能出家。不過請注意,只要他存在,按照繼承法統,他就是朱瞻墡的“障礙”。皇位之爭並非當事人之間的爭鬥,而是他們身後政治勢力的鬥爭,朱瞻墉即便自己沒興趣,也會有人推着他走。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張太后都沒辦法讓朱瞻墡上位。亦或許,朱瞻墡本人也不同意跟侄子爭位,張太后原本也不是討厭孫子,只是擔心他年齡小,既然有大臣們作保,她也沒必要堅持。
這位被追諡為“誠孝張皇后”的張氏,在歷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聲。她重用三楊,打壓宦官,為明英宗初年的政治清明奠定了基礎,被後人尊稱為“女中人傑”。相比較她的兒媳錢太后,跟她差遠了。一共三個兒子,老大朱瞻基,老三朱瞻墉,老五朱瞻墡。也就是説,按皇位繼承順位,朱瞻墉排在朱瞻墡前面。
朱瞻墉的史料記載很簡略,大致留下這麼幾個信息:他受封越王,但從來就沒去就藩,一直留在北京;他正統四年去世,沒有留下一個兒子;他曾經建金剛延壽塔,為母親祈福。
這幾條信息表明,朱瞻墉很可能是虔誠的佛教徒,無心政治,可由於身份限制,又未能出家。不過請注意,只要他存在,按照繼承法統,他就是朱瞻墡的“障礙”。皇位之爭並非當事人之間的爭鬥,而是他們身後政治勢力的鬥爭,朱瞻墉即便自己沒興趣,也會有人推着他走。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張太后都沒辦法讓朱瞻墡上位。亦或許,朱瞻墡本人也不同意跟侄子爭位,張太后原本也不是討厭孫子,只是擔心他年齡小,既然有大臣們作保,她也沒必要堅持。
這位被追諡為“誠孝張皇后”的張氏,在歷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聲。她重用三楊,打壓宦官,為明英宗初年的政治清明奠定了基礎,被後人尊稱為“女中人傑”。相比較她的兒媳孫太后,跟她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