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付費刷課”成為了網絡熱詞,參與付費刷課的人數之多、平台之隱秘、情節之惡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的教學秩序。在這些行為的背後,不僅反映出一些大學生缺乏學術誠信意識、缺乏自律等問題,也暴露出高校在教學管理上存在的一些漏洞。
從更深層次來看,為何這些網課讓一些大學生們“寧刷不上”?不少專家和高校教師分析在線課程一直存在的問題:時間冗長、內容乏味、考核死板……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經不起學生考驗、生搬硬套的網絡課程自然淪為了“被刷”的對象。
通識選修課成刷課“重災區”
在一個普通的工作日晚上,劉晶拿出了兩個手機,一個支在宿舍桌子的手機架上,一個拿在手裏。她將放在桌子上的手機打開一節網課的頁面,手機開始無聲地自動播放。然後,她開始拿着另一個手機刷着朋友圈,每隔幾分鐘,她都會點一下桌子上的手機,防止熄屏。
劉晶是西北某高校的大三學生。她表示,自己“刷”的一般都是公共選修課,比如“倫理與禮儀”“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探索心理學的奧秘”等。她表示,“這些選修課與專業課關係不大,我也不感興趣,但是學校要求必須要修滿這些學分,我和我的同學很多都是這樣‘刷課’。”
為何一些大學生選擇“刷課”?一份發表於2018年的名為《大學生MOOC學習自主能動性調查研究》的研究顯示,被調查學生中的刷課現象程度,僅有16.96%的同學表示“不嚴重”,50.89%的同學為“一般”,16.96%的同學“比較嚴重”。在大學生刷課現象的原因中,22.77%的同學表示“時間緊”,38.83%的同學認為“缺乏興趣”,35.71%的同學表示是“任務需求”。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刷課”的大學生。和劉晶一樣,邊“上課”邊幹自己的事,這幾乎是這些大學生們刷網課的日常。而不少自己上網課的同學,也在刷課的羣體風氣下走入歧途。
“我是用網頁腳本刷課的,這個腳本是同學的同學傳過來的,之前我是調靜音、自動播放自己刷課,後來開始用腳本刷課,腳本刷的更快,只需先打開腳本,然後打開聽課軟件,登陸自己賬號即可,一節課一分鐘不到進度條就結束了。”南方某高校的大三學生馬冬這樣説。
馬冬表示,自己也知道這樣對自己不負責任,同時也是欺騙老師,對認真學習的同學也是不公平的。“但是大家都刷,然後他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學自己的專業課程,所以我也開始這樣做了。”
而在這些“刷課日常”中,通識選修課成為了刷課“重災區”。
“很多通識選修課都要求在網絡課程平台上學習,但這些選修課我基本是不看的,只是打開個電腦界面讓其自動播放,自己依然幹其他的事情。”來自四川某高校的大四學生周亮表示,這些通識選修課包括“崑曲”“藝術體操”“中醫氣功”等,和自己的專業不相關,很多同學都是這樣“刷課時”,內容幾乎不聽。
“網上選修課的學習效果不好,一些在線教育平台上的課程內容很枯燥,許多老師都是在唸課本,學起來很乏味,誰播放都是一樣。如果課程對自己用處不大,只是為了學分,甚至找別人代刷我覺得也可以。”周亮説。
來自南京某大學的大三學生張宇表示,自己所在的學校,專業必修與選修課採用線下授課、線下考試的方法,只能踏踏實實上課、認認真真複習。“但是,公共選修課採取線上觀摩、線下考試的方法。所謂的考試也只是提交一篇有關課程所述內容的論文,並不要求死記硬背概念性知識。”
“作為一名理工類學生,我本來就對這種人文課程不是很感興趣。如果我們上的是那種時髦又實用的課程,我很願意去。但是現在的通識課,內容很枯燥死板,老師也不是專職教師,隨便找個人拿着本書就開講,我寧願刷課。”張宇説。
刷課成日常,暴露教學管理漏洞
出現如此普遍的刷課現象,也暴露出一些高校和教師在教學管理中的漏洞。
據瞭解,如今不少高校已經在反刷課的技術手段上下了不少功夫。例如,一些課程在課程中間增加幾個答題環節,防止學生“一刷到底”。此外,也有高校會和有關網絡平台合作,例如臨沂大學教務處與網絡在線課程公司不定期檢測刷課現象,一經發現,該門網絡課程學習成績記為0分,取消今後選讀網絡在線課程資格。
然而,這些管理手段仍然堵不住刷課的漏洞。
劉晶表示,雖然任課老師反覆向同學們強調,如果所選課程在短時間內刷完就沒有學分,要認真對待。但不少同學依然會通過“付費代刷”等方式完成課程,即使是自己刷課,也不會好好聽視頻裏到底在講什麼。
“這些課程學完會有統一考試,但是同學們通常是通過搜索軟件搜索題目得到答案,或者直接把題目複製到刷課平台的公眾號來獲取答案,後者更快、更精準。”劉晶表示,只要按照這些要求完成了“任務”,沒有人會對學習後的效果進行檢驗,只要網絡上有記錄,一般學校和老師就默認學生們完成了這門課程的所有內容。
而對於不少高校教師而言,佈置網課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
來自廣西某高校的青年教師張瑞表示,自己也曾給同學們佈置過網課。“都是一些通識選修課,比如説職業發展與規劃。”
雖然不願看到學生們通過刷課的形式把這個課程學完,但張瑞自己也承認,這些網課其實用處不大。“我也大概看了一下這些課程的內容,講的確實很膚淺。”
“像職業發展與規劃這個課,其實很難講。敢問我們這些老師,有多少人能把職業發展和規劃就做得很好?現在的學生消息來源的渠道非常多,他們對自己未來職業規劃的認知可能來自父母、師長,不一定不是網課。”張瑞説。
後來,張瑞也曾問過畢業後的學生,這些網課真的有幫助嗎?學生們反映,他們對這門課程的名字有點印象,但網課講授的內容對他們用處不大。
“學校要求必須有這樣一門課程。我也知道學生們不會認真去看,就是一個形式而已。老師們心裏也清楚,就是為了完成一個教學任務。”張瑞説。
海南省某高校的程宇是一個教應用統計專業的青年老師,他自己也曾錄製一些網課,也會給同學們推薦一些網課。“我通常會自己先看一部分,就如果覺得講得好,再推薦給學生。”
程宇坦言,從教師的角度出發,認認真真錄製一門網絡課會花費非常多的精力。老師既有教學任務,也有科研壓力,很多時候沒有時間錄製課程。“我見過一些老師錄製網絡公開課,純粹是為了完成任務,一門課的主要內容泛泛而過。”
此外,程宇認為,網絡課程或者網絡學校還缺乏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特別是對於一些與學歷學位相關的網課,學完這些課程之後,如何對學習效果和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把關就顯得十分重要。
儘管自己就是“刷課族”的一員,但不少大學生都表示,希望學校可以嚴格規範網課流程,從管理上杜絕刷課的行為。
“現在,學生和老師對選修課的重視不足,學生選課更多的是出於拿學分的目的而非獲取知識,加之學校對付費刷課行為的懲罰力度不夠。要減少這種現象,還是應該提高選修課的地位,加大對付費刷課的懲罰力度,增加更多的考核方式,不能單單依賴網絡課堂。”周亮説。
為何沒人看?網課也應“內容為王”
如今,不少高校教師和教育界人士認為,網課“寧刷不上”,本質的問題是如今一些網絡課程的質量不高。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發現,刷課的大學生們並不是不愛學習,一些大學生表示,自己也會在網絡上找一些前沿的學術演講,像追劇一樣追知名教師在B站上的課程更新等等。
張宇表示,不少網絡課程內容陳舊,即使是自己喜歡的話題,網課上的講述方式也十分枯燥。“例如音樂鑑賞課程,我上的網課在用陳舊的方式講創作時間和背景,卻沒有鑑賞這段音樂,我寧願是自己聽後寫一篇聽後感。平常,我自己也會追一些B站視頻來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那上面的‘網課’就顯得更有趣,乾貨更多。”
“一小塊黃金即使掉在垃圾堆裏,也有人會把它撿出來洗乾淨。而一塊磚,就算放在最精美的書桌上,也沒人會瞧幾眼。這些低質量毫無用處的網課,其實增加了學生的負擔,更消耗了學生的時間成本。”張瑞説。
而程宇認為,從課程角度出發,網課的本質其實是傳播知識,解決教育的公平性問題。對於一些師資力量不足的學校,可以通過網絡課堂讓學生享受名校的優質教學資源。但這樣做的前提是,網課不設置學分,學生主動上網課獲取知識。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實現網課的“內容為王”呢?
程宇建議,網課要有老師全程參與,不只是把課程錄製好,把題目出好,還要全程跟隨課程的進度。其次,要嚴格把關網絡課程的質量,請有關專家和各個專業學生代表也參與課程評價,將一些質量不高的網課過濾出去,留下質量高、對學生真正有幫助的課程。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陳何芳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要建立健全網課的篩選、考核機制。
“從起點來看,如果一個網課的內容是獨家且優質的,那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就值得要求同學們看,但如果是可替代的,而且是大學生們經常接觸到的知識,學生們就不一定喜歡通過學校規定的渠道看。如今這些重複的網絡課程太多了,是不是可以適度減一減?”陳何芳説。
此外,陳何芳表示,如今學校對於網課的篩選、考核機制不夠健全,這也導致網課的質量不高,學生不願意聽。“大學課程原本是有淘汰機制的,也有一種雙向選擇的權利,學生們可以用腳投票,選課人數少的課一般就不開設了。但是如今的網絡課程卻不一樣,只要學校要求,學生就必須要聽完,這就讓‘劣質’網課橫行,網課整體質量受影響。”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學生與部分教師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實習生 孫少卿 唐仁章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