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傳統思想中,男孩應該堅強勇敢,喜歡打架調皮;女孩最好温柔善良,喜歡洋娃娃和小裙子。很多家長也正是按照這種片面的理念去教育和影響孩子,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反而會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毀了孩子的一生!
劉先生是一名退伍軍人,雖然離開了部隊,但是軍人的精神依然深深的刻在他的骨血裏。兒子出生後,劉先生就開始了自己的“軍訓計劃”,每天帶着孩子操練,從身體素質到意志訓練,課程全面周到。立志要把兒子也培養成一名軍人,讓他保家衞國,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然而劉先生年僅5歲的兒子可不想當兵,小傢伙從小就性格內向安靜,喜歡舞蹈,最大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舞蹈家。小時候不得不聽從父親的指令進行體能訓練,到了3、4歲的時候就開始找各種藉口逃脱。父子倆每天都要上演一場你追我逃的大戰,鬧的家裏雞飛狗跳。
在劉先生的心裏,舞蹈是女孩子的愛好,男孩子跳舞有什麼出息?男孩子就應該當兵,不能“娘”。
顯而易見,劉先生的想法非常片面,也不講道理。世界上著名的男性舞蹈家非常多,對社會的貢獻也很重大,給文化藝術留下來許多經典作品。若是強迫孩子違背自己的個性需求,接受父母刻板的性別認知教育。將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巨大的壓力,甚至可能因此引發認知錯亂,造成心理失衡。
一、傳統性別教育中存在哪些片面的認識?很大一部分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但是卻在性別認知上缺乏正確的引導。在幼兒的教育中走入了一些誤區,給孩子帶來了錯誤的示範。
1、混淆性別。
有些家長喜歡在孩子小的時候混淆孩子的性別,給孩子穿上異性的衣服和配飾。比如把男孩子打扮成小公主,把女孩子打扮成大將軍。並且還會拍照留念,經常拿出來給親朋好友傳閲,這種行為很容易造成孩子出現認知混亂,搞不清楚自己是男是女。
2、刻板印象。
關於男女性別的刻板印象非常常見,這些家長認為男孩子必須不怕苦不怕累,遇到苦難往前衝,一定要保護媽媽和姐妹。而女孩子呢必須温柔文靜,不能大聲説話,也不能打架翻牆,否則就是沒有女孩子的樣子。
其實這種教育方式是在壓抑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真實性格成長,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壓力。違背本性的成長只會讓孩子覺得委屈和抑鬱,極有可能引發心理疾病。
3、放手不管。
還有一部分家長選擇對孩子放手不管,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明白男女不同,所以無需進行性別認知的教育。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幫助。放手不管會讓孩子誤入歧途,在漩渦中無法自拔、自救。
二、家長應該如何開展孩子的性別認知教育?家長應該在教育中放平心態,不要過於強調性別,一切以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為前提,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
1、示範作用。
家長應該起到示範作用,把正確的符合大眾價值觀的性別認知理念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來。比如希望女孩子温柔,那麼母親就不能大喊大叫脾氣暴躁;希望男孩堅強,那麼父親也要表現的可以承擔責任、不怕失敗。
2、尊重孩子。
有些孩子的喜好和傳統的性別認知有區別,男孩可能會喜歡洋娃娃和過家家,女孩也有可能喜歡刀槍棍棒。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這種喜好差異,不要勉強孩子一定要喜歡“正確”的東西。鼓勵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堅持自己喜歡的事物。
3、關注個性。
其實家長沒必要把孩子教育的千篇一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家長應該保護孩子的個性,丟掉刻板印象,男孩子也可以温柔體貼,女孩也可以瀟灑獨立。
三、家長在教育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還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給予孩子尊重和理解,引導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1、不要覺得沒面子。
當孩子表現的和傳統印象不同的時候,家長不要覺得丟人和沒面子,認為孩子是個“異類”。父母是孩子最可靠最信任的後盾,家長應該理解孩子的選擇,成為孩子的“同盟”,不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
2、過於強調性別特徵。
有些家長喜歡在幼兒教育中強調孩子的性別特徵,比如每天嘮叨你是男孩,你應該如何如何。這種行為極有可能引發孩子的反叛心理,要知道幼兒的承受能力有限,一旦達到臨界點,就會崩潰,極有可能故意和父母背道而馳。
3、缺失的家庭關係。
當幼兒的成長環境中缺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比如父親忙於工作、母親經常出差等等。孩子就會缺失了對應性別的示範,遇到事情沒有模仿的對象。所以最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同時出席,各自用自身的感染力去影響孩子,給孩子做出榜樣,這比任何道理都更有效果。
復旦大學的陳雁教授認為:“性別的認知具有後天原因和文化特徵,家長應該在教育中幫助孩子尊重性別差異。”
性別認知的教育刻不容緩,孩子在3歲以後就會形成自我認知,也就是認識到自己的性別,然後會根據自己的個性和生理變化自然的出現不同的行為差異。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給予孩子妥善的理解和保護,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個性,形成自己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