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侄之爭——多爾袞和豪格奪位始末

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京師(北京)攝政睿親王府,皇叔父攝政王多爾袞接到了一個讓他高興的消息:前任靖遠大將軍、和碩肅親王、自己的侄子、同時也是死敵的豪格,“因病”瘐死在幽禁的獄中。這讓多爾袞一時間無比輕鬆愜意,和兄長太宗皇太極及侄子豪格糾纏了多年的權勢鬥爭,終於以豪格的死而告一段落,自己也可以安心執政,不再擔憂豪格的隨時反擊和挑釁了。
為什麼多爾袞和豪格身為親叔侄,彼此卻勢同水火、都恨不得立即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這件事的緣由,就要從二十二年前開始説起了。
叔侄之爭——多爾袞和豪格奪位始末

明天啓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後金汗努爾哈赤去世,死前沒有確立繼承人。但是努爾哈赤在去世前已經把自己所掌握的正黃、鑲黃兩旗分給了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十五子多鐸,其中阿濟格為正黃旗主、多鐸為鑲黃旗主。多爾袞雖然名義上沒有旗分,但努爾哈赤的親軍侍從卻全部由他統領,這在諸王公大臣們看來,已經是是預備將多爾袞立為繼承人的先兆了。
可努爾哈赤去世後,他幾個年長的兒子:次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以及侄子阿敏聯合起來,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並搶奪了原本留給多爾袞的鑲白旗,導致多爾袞兄弟三人失去了繼承資格的同時還失去了母親的庇護,旗分也被奪走,被壓制到了極點。
皇太極之後憑藉高超的手腕,拉攏其餘三人,以“共同執政”的名義,取得了後金汗位。同時,對於多爾袞三兄弟和他們手中依舊握有的兩黃旗實力,皇太極沒有下黑手殺害三人,而是利用他們年幼無知、相對沒有威脅而加以利誘籠絡,以兩黃旗加上自己掌握的兩白旗來對付其餘三大貝勒。
在隨後的爭鬥中,皇太極先後以私自退兵導致失敗的理由廢黜幽禁了二貝勒阿敏,把鑲藍旗改封和自己關係較好的阿敏之弟濟爾哈朗。以作戰不利的理由逼代善隱退,把兩紅旗拆分給和自己走得近的代善之子嶽託、碩託。又趁莽古爾泰病逝,將其所統領的正藍旗分批強取豪奪過來,封給自己的長子豪格。這樣,皇太極將八旗大部分權力都歸名下,除了多爾袞兄弟的兩黃旗之外,其餘六旗基本控制在手。
穩固地位後,皇太極藉口大汗應使用黃色,所以將自己的兩白旗和兩黃旗對調,並把換旗後的兩黃旗和豪格所領的正藍旗混編,加強了手中的實力,並以正白旗(原正黃旗)旗主阿濟格私自給幼弟多鐸安排親事的理由,罷免了他的旗主之位,改以鑲白旗旗主多鐸為正白旗旗主,多爾袞為鑲白旗旗主,阿濟格改為鑲白旗小旗主,此挑撥多爾袞三兄弟感情,並制約他們的權力,使他們兄弟不能同心協力,對自己產生威脅。
在整個皇太極在位時期,多爾袞三兄弟一直處於被壓制、被孤立的狀態,所率領的旗分也時時被分割,這都是皇太極為了穩固皇權而對掌握了努爾哈赤嫡系軍隊的原兩黃旗(現兩白旗)勢力的多爾袞兄弟的持續打壓、分化和削弱,以此保持自身實力的最大化。所以,從皇太極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並搶奪原本屬於多爾袞的鑲白旗開始,皇太極和多爾袞兄弟之間就爆發了激烈的矛盾和深深的隔閡,已經不可能再有什麼兄弟感情了。
但是皇太極軍政手腕極高,對於權力控制得非常穩固,在他在位時期,多爾袞等人沒有半點機會能夠翻盤、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皇位。再加上後金以及改國號後的清朝一直在與蒙古、明朝、朝鮮連續作戰,外部壓力很大,所以皇太極、多爾袞兄弟沒有把矛盾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還是放下了芥蒂,一致對外。但這並不能説明事情已經消散,無論是皇太極還是多爾袞都知道,最後還是要徹底瞭解此事才能罷休。
叔侄之爭——多爾袞和豪格奪位始末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正式改國號為“大清”,改稱皇帝,即清太宗。之後,太宗大封羣臣,多爾袞因之前征討蒙古察哈爾部的軍功,被晉封睿親王,掌管吏部。同時,為了增強自己一系的實力,太宗將時年二十七歲的長子豪格也晉封為肅親王,掌管户部,以牽制多爾袞這幾個心懷異心的弟弟。這樣,比十四叔多爾袞還要大三歲的豪格就按照父親太宗的策劃,開始了和叔叔們針鋒相對、糾纏半生的歷程。
此後數年之間,多爾袞和豪格叔侄都在太宗的指派下,不斷出征作戰,同朝鮮、蒙古、明朝展開軍事行動,並建立了極大的軍功。多爾袞在征戰中憑藉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不斷獲得戰功,同時也以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八旗內部不斷獲得主動接近的支持者。太宗一面要依仗多爾袞的軍事才能,一面又不能完全放鬆對他們兄弟的制約,於是便加強了對長子豪格的關照,持續提升豪格的地位,將兩黃旗和正藍旗的軍政大事委託豪格主持,以此栽培長子,作為自己日後的繼承人加以培養。
從這個時候起,多爾袞就明白了皇帝兄長已經在佈局他身後的傳承之事,要用豪格來繼續壓制自己兄弟,以將皇位永永遠遠的留在自己的兒孫手中。這讓當初就被太宗用不光彩的手段奪走了皇位的多爾袞怒氣萬丈,內心對於太宗和豪格父子充滿了忌恨之情,更加不要説當年自己的母親大妃阿巴亥還是被太宗等人給逼迫殉葬的舊事。所以多爾袞明面上雖然沒有過多做出反應,其實內心裏早已拿定主意,一定要積蓄力量、鞏固勢力,將來等太宗去世後,抓住機會奪回皇位,以報當年殺母奪位的大仇。同時,對於豪格等太宗一系,也必加以報復處置,這樣才能稍稍抵消自己多年以來被壓制、排擠所帶來的委屈和怨恨之心。
圉於清初政治制度的不完善和皇室傳承製度尚處於之前軍事聯盟時期的“推舉、共選”狀態,太宗雖然在不斷栽培、提攜豪格,但是一直沒有公開立儲,確立豪格為自己的嗣君,給予他“皇太子”的名份。這就使得勢力逐漸增強的多爾袞兄弟有了將來憑藉“推選、舉薦”的名義承襲皇位的機會,不得不説這是太宗生前最遺憾、同時又無力去改變的糟心之事,沒有之一。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深夜,白天還處理了一整天政務、絲毫沒有任何患病徵兆的清太宗皇太極突發急症,猝死於盛京(瀋陽)皇宮,時年五十二。太宗去世得非常突然,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也沒有傳位文字、遺詔之類的詔書留存,所以,按照清初的制度,應該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公開討論帝位的歸屬。這樣,早就懷有奪位之心的多爾袞,終於在隱忍近二十年後,重新獲得了登上帝位的最佳機會。
叔侄之爭——多爾袞和豪格奪位始末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六,在太宗的葬禮典儀準備基本完備的時候,以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等宗室為首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在盛京皇宮崇政殿中召開了,除了議論太宗的後續喪葬事宜之外,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誰來繼承皇位!
按照太宗生前的安排和佈置,皇長子肅親王豪格是當仁不讓的嗣君人選,豪格也認為自己當這個嗣皇帝是板上釘釘的事,所謂議政,不過就是走個過場罷了。但是多爾袞好不容易把太宗皇太極給熬死了,怎麼能輕易放棄這個大好機會,於是緊咬着太宗生前沒有明確立儲這個漏洞,堅決要以“推選、舉薦”的原則,在近支宗室中擇“功勳卓著、品行優異、威望甚隆”的人承襲大位。而滿足這幾個條件的宗室,當時除了多爾袞本人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人可以推選了。
豪格當然不會同意多爾袞這個明顯帶有目的性的提議,於是立即反對,並召集支持自己的兩黃旗和正藍旗大臣們,攜帶弓矢刀劍,環衞在崇政殿外,殺氣騰騰,用以威脅多爾袞。而兩白旗旗主:多爾袞的兄弟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也毫不示弱,帶領兩白旗部屬們趕到皇宮,頂盔披甲、手持兵器和兩黃旗軍士在崇政殿外對峙,彼此劍拔弩張,氣氛十分緊張。
在雙方互不退讓、勢同水火的對峙情況下,無論多爾袞還是豪格,只要一人登基,那另一人必將堅決反對,甚至有馬上火併內訌的危險。所以議政王大臣會議開了九天,爭論來爭論去,還是沒有確定最終繼位的人選。
參與會議的多鐸年紀最小,也最性急,見事情陷入了僵局,於是提出:“論長幼德尊,禮王最長,當立禮王。”代善根本就不想蹚渾水,立即拒絕説自己年老體衰,不能擔此重任,並補充説:“肅王帝之長子,可承大統。”多鐸急忙反對,並説:“禮王如不願入繼,則汗阿瑪(指努爾哈赤)當年有囑,命我掌管親隨屬眾,我當繼位!”
多爾袞沒料想弟弟居然來這一出,氣急敗壞之下大聲呵斥他,並急忙表明自己一定要堅持“薦舉”。但是多鐸這麼一鬧,讓議政會議出現轉折,在場的中立王公大臣們反感多鐸的私心,並因此對兩白旗心存芥蒂,於是紛紛贊同代善的意見,傾向於推舉豪格繼位。多爾袞的計劃眼看就要破產。
可是豪格在這大好局面之下,居然得意忘形,想用“三揖三讓”那一套來表示自己的謙虛、低調,把繼位前的低姿態做足,於是立即表示:“我德小福薄,難擔此重任,還請諸王另選賢德,以繼大位。”並裝作大度地離開崇政殿,返回府中,其實是回家等待議政王大臣會議“推舉”自己為嗣皇帝的好消息傳來,再光明正大的返回皇宮繼位。
離開前,他還授意兩黃旗大臣們一定要堅持原則,必須達成皇子繼位的目的,否則即使和兩白旗開戰也在所不惜。但他沒想到的是,這給了多爾袞絕地反擊的機會,自己的故作大方,導致最終煮熟的鴨子飛了。
叔侄之爭——多爾袞和豪格奪位始末

豪格離開後,按道理議政王大臣會議就要展開“推選”,選出繼位人選。多爾袞抓住機會,以豪格自己説的“德小福薄”為藉口,又把他當年為了獲取太宗歡心而親手殺死自己的妻子這件事拿出來加以證明,聲言社稷絕不能交給這樣的懦弱優柔、陰險歹毒之人。此時殿外的兩黃旗大臣們聽見多爾袞抨擊豪格,於是氣勢洶洶的闖進大殿,守扶佩刀説:“我們都是深受先帝(太宗皇太極)厚恩的臣子,今天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那麼我們寧願追隨先帝於地下!”,其實就是威脅説不推選皇子豪格,那麼就開戰。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思慮再三,覺得自己繼位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但是也不能將皇位讓給豪格,而兩黃旗大臣們要求的是“皇子繼位”(雖然他們的意思是豪格繼位,但是這種推選情況下,怎麼好意思直接點名指定誰),而太宗的皇子又不止豪格一個人。於是,多爾袞立即抓住這一點,向參與會議的王公大臣們提出,擁立皇子繼位,並從太宗諸子中挑選了第九子福臨作為嗣君人選,並最後言明這是兩白旗能夠同意的最低條件,如果還不能達成一致,那麼寧願開戰。
在禮親王代善的居中協調下,雙方終於達成一致,兩黃旗大臣們雖然支持豪格,但是這次擁立太宗皇子的目的已經達到,所以也沒有繼續堅持,而豪格及其支持者們得到新君已經選出的消息後,急匆匆趕來,也不能改變結果,就這樣白白丟掉了原本十拿九穩的皇位。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在諸王及大臣們的簇擁下,皇九子福臨正式繼位,以明年為順治元年,這即是清世祖順治帝。順治帝繼位時只有六歲,自然不能親自執政,於是得安排攝政人選以輔佐其治理朝政。此時已經將豪格的氣勢和自信心都打擊得體無完膚的多爾袞趁熱打鐵,拉攏了原本支持豪格的代善和濟爾哈朗等人,以濟爾哈朗出任第一攝政,自己出任第二攝政,這樣就團結了整個朝廷上下,太宗去世後所引起了繼位風波,終於可以消弭於無形。
剛開始豪格還想爭取一下,和多爾袞並列為攝政王,但是多爾袞提出攝政必須是皇帝的長輩才能出任,如果是平輩出任,那麼幹脆直接立他為皇帝好了,幹什麼還要欲蓋彌彰的出任攝政?這樣,豪格最後的路也被堵住,只能黯然退出了對中樞權力的爭奪戰。
叔侄之爭——多爾袞和豪格奪位始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73 字。

轉載請註明: 叔侄之爭——多爾袞和豪格奪位始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