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客官,你們有什麼想法?歡迎吐槽交流。
感謝讀者朋友們打開小編的文章,我將一如既往的和大家開誠佈公的分享一些知識和看法,如果接下來的內容哪怕能對您產生一些小小的快樂,筆者將不勝榮幸!
一、八王之亂之始末
公元291年,皇后賈南風秘密調楚王司馬瑋進京誅殺首輔楊氏兄弟,之後楚王又誅殺自己的叔父,汝南王司馬亮,揭開八王之亂的序幕;
賈南風借司馬瑋之手除掉司馬亮死後,立刻除掉了司馬瑋;
除掉司馬瑋後,賈南風大權獨攬。為了權力不旁落,賈南風廢掉了太子司馬遹,結果,太子身邊的一班幹臣聯絡趙王司馬倫將賈南風誅殺;
趙王司馬倫無治國之才,國之大政掌握在寵臣孫秀手中,孫秀禍亂朝綱。許昌的齊王司馬冏聯合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及長安的河間王司馬顒兵進洛陽討伐司馬倫。結果,司馬倫兵敗被殺,齊王司馬冏入主洛陽。
齊王司馬冏進入洛陽後,又被河間王司馬顒挑動長沙王司馬乂與之火併,司馬冏被長沙王司馬乂所殺。
司馬冏死後,河間王司馬顒又聯合成都王司馬穎討伐司馬乂,結果被司馬乂殺得大敗。
司馬乂正佔上風之計,自己陣營的東海王司馬越突然倒戈。司馬越將司馬乂捕獲並交與司馬顒手下大將張方。張方隨後殺了司馬乂。
司馬乂被殺後,司馬穎和司馬顒各回領地。在洛陽的東海王司馬越看到了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契機,於公元304年7月帶着晉惠帝御駕親征司馬穎。
結果,帶着天子御駕親征的司馬越大軍在蕩陰中了司馬穎手下大將石超的埋伏。石超軍萬箭齊發將司馬越大軍打散。司馬越僥倖逃走,晉惠帝和一班大臣們被帶到鄴城。
隨後匈奴劉淵興起。司馬穎不得不放棄鄴城,帶着晉惠帝到了河間王司馬顒的領地長安。司馬顒“挾天子以令諸侯”,要罷免司馬越。於是,司馬越和司馬顒開戰。
司馬顒和司馬越交戰的結果,司馬顒單騎敗走。公元306年,司馬越進入長安。
至此,八王之亂結束,隨之匈奴劉淵興起,晉帝國進入了五族亂華時期。
二、被普遍認為的八王之亂原因
公元277年7月,時任衞戍區司令(衞將軍)的楊珧向司馬炎提出了一條建議:
“古者封建諸侯,所以藩衞王室;今諸王公皆在京師,非扞城之義。又,異姓諸將居道,宜參以親戚。”
意思是目前國家的王公諸侯們,雖然都有職位有封國,卻都留在京師,根本沒有履行起作為封地老大的職責,一旦有事便擔負不了保衞中央的作用,應該讓各親王回到他們的封地去。
司馬炎覺得這個建議很有道理,於是便同意楊珧的建議,進行了一場人事改革。
司馬炎的人事改革是對各個親王的任命:
任命司馬懿的第四子,司馬昭的異母弟,司馬亮為汝南王,出鎮豫州;任命司馬懿第九子,司馬昭的異母弟司馬倫為趙王,出鎮鄴城;任命司馬懿三弟司馬孚的第三子司馬輔為太原王,出鎮幷州;任命司馬懿第三子,司馬昭異母弟司馬伷為琅邪王,出鎮徐州;任命司馬懿第七子,司馬昭異母弟司馬駿為扶風王,出鎮關中;任命司馬孚之孫司馬顒為河間王,出鎮河間;任命三皇子司馬柬為南陽王,出鎮南陽。
對自己的幾個皇子也有任命:
五皇子司馬瑋初始為始平王,後任楚王,出鎮荊州;九皇子司馬允為濮陽王,後任淮南王,出鎮揚州;十二皇子司馬該為新都王;十三皇子司馬遐為清河王。
司馬瑋在受封時僅6歲,因此在京師任職,待18歲成年後就改任楚王出鎮荊州;司馬允受封時年僅5歲,因此也在京師任職,17歲時擔任淮南王出鎮揚州;司馬該和司馬遐年齡更小,因此一直待在京師。其中,司馬該在十二歲時去世,司馬遐也只活到17歲。
一直以來,史學界認為公元277年的這次對親王們分封和出鎮,是造成後來“八王之亂
理由是這些分封在外的親王們掌握軍權,有兵有糧就野心大起,引起了“八王之亂”。
仔細分析,卻並非如此。
要對朝廷產生威脅,必須有足夠的軍隊,可是親王們手上的軍隊並不多,當時的規定:
諸王各以户邑多少為三等,大國置三軍五千人,次國二軍三千人,小國一軍二千一百人。
地盤最大的大國親王,擁有三軍共5千人的軍隊;稍小一些的親王擁有二軍共3千人的軍隊;最小的親王,擁有一軍2千1百人的軍隊;
封國不滿5千户的異姓王爺擁有一支1千1百人的軍隊;而5千户以內的公侯國擁有一支1千人的軍隊。
對因為特殊原因沒有出鎮而留在京師者也有規定:
大國的親王若留在京師,僅有一百人的武裝;中等國的親王若留在京師,僅留八十人;三類小國僅留六十人;各公侯國與小國一樣,也僅留六十人。
這些親王麾下的軍隊相比朝廷的軍隊是什麼概念呢?
西晉的軍隊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駐紮各州的野戰軍,歸朝廷直接管轄;一部是屬於州郡管轄的州郡兵。
各州野戰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官為州都督。一般州都督管轄多少兵力呢?
以羊祜為例,擔任荊州都督時,麾下八萬人,“祜所統八萬餘人
雖然羊祜擔負對吳作戰的任務,兵力較其他州的都督要多一些,但是一般都督統帥的兵力在5萬以上是能夠保證的。
各國親王最多不超5千人的軍隊,相比朝廷數萬人軍隊,實在不足以成事。
而且讓這些親王離開京師時,他們非但沒有歡天喜地,更因為“戀京師,皆涕泣而去。
大家留戀京師,一來外地的日子不如京城好過,錢、財、人還是要朝廷調撥,不是自己説了算;二來就是擔心離開京城後,被皇帝身邊的人離間,輕者減少錢、財、人的供給,重者招來橫禍。因此,但凡有機會留在京城,親王們都不願意離開。
晉武帝司馬炎病重時,汝南王司馬亮一直不願意離京,他本已經是太尉,但是“為楊駿所排……出鎮許昌”,
齊王司馬攸出鎮青州時,也遭到大臣們的極力阻止,理由是“去離天朝,不預王政。
西晉的諸侯王,和漢朝諸侯王的狀況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把“八王之亂”的成因,歸結於大封親王並讓他們出鎮封國,其實是不成立的。
三、引起“八王之亂”的根本原因
縱觀“八王之亂
沒有資格參與政事的皇后賈南風,其一切行為都是“矯詔
司馬倫手下的孫秀更將“矯詔
而後,司馬越又“矯詔
為何有如此多的“矯詔
因為皇帝司馬衷是弱智,弱智是無法執掌朝政的,可是天下的命令又必須出自皇帝,於是“矯詔”
晉武帝司馬炎活着時,在朝臣們心中,司馬炎的皇位繼承人選是兩個,一個是他的兒子司馬衷,另一個是他的弟弟司馬攸。
司馬炎雖然有17個兒子,其中也不乏聰慧之人,如長沙王司馬乂,楚王司馬瑋,成都王司馬穎,可是一來立太子時他們中最大的才12歲,年齡尚小;二來這幾人都是庶出。司馬炎的正室楊豔皇后生的嫡子只有三個,老大司馬軌、老二司馬衷和老三司馬柬。
大兒子司馬軌早死,司馬衷成了事實上的長子,司馬柬膽小怕事,不願意摻和皇家權力,只願意明哲保身。
因此,司馬炎的弟弟,齊王司馬攸是大臣們心中最好的皇帝繼承人選。
司馬昭在世時就曾要立司馬攸為世子,雖然司馬昭口是心非,雖然最後贏家是司馬炎,但是由於司馬衷的弱智現實,大臣們都希望司馬攸能繼承司馬炎的帝位。
大臣們對司馬攸有很大的期望,“朝臣內外,皆屬意於攸”
1
2
可是,司馬炎一再表示司馬衷很聰明,為此還不惜通過東宮作假的考試來證明,再加之到處宣揚他的孫子司馬遹是“好聖孫
可是朝臣們還不甘心,他們退而求其次,希望以司馬攸輔佐司馬衷。
司馬炎見朝臣們這麼中意司馬攸,就更不放心司馬攸,他乾脆要司馬攸離開京城,又招致朝臣們的公開反對。而朝臣們越反對就越讓司馬炎忌諱,最後司馬攸病死於悲憤交加中。
司馬攸死,朝臣們再也無話可説了。
司馬炎最終為司馬衷選擇的輔政大臣就是自己的老丈人,“素無美望
於是,晉惠帝司馬衷就成了大家爭相“矯詔”
弱智的晉惠帝司馬衷和“素無美望
因此,產生“八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