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晚清時期最重要的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擁有清王朝接近三分之二的兵力。
在大清晚期,更是組建湘軍,成為打擊太平天國運動最重要力量之一。他掌握地方大權,並於1863年攻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當時説曾國藩已經控制了整個統治集團,真的是一點都不過分,就軍事實力而説,他比清政府超出了許多許多。如果,曾國藩振臂一呼,從清朝人手中奪回統治權。應當並非難事,但他卻並沒有這麼做。
那麼問題來了,他為什麼不稱帝呢?
原因有以下三點:
1.思想上:
曾國藩姓曾(當然,這不是廢話嗎?但儒家有位老祖也姓曾,這讓你想到了什麼?沒錯,他是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作為宗聖曾子七十世孫,自年幼起便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誨,忠君思想早已貫徹他的方方面面。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深入骨髓的理想。,而曾國藩在自己的著述中,甚至表白過自己能“剖心肝以奉至尊”(曾國藩《雜著》卷四),可見他的忠君思想是多麼強烈! 曾國藩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忠君思想呢?其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他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長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而儒家思想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內容的,忠君思想在三綱五常中佔有首要的地位。其二就是他個人的階級屬性了,因為地主階級的束縛,為了維護自己的階級利益,他的個人追求就是做箇中興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的治世名臣。
2.大勢所趨:
即便曾國藩有心成為霸主,坐上皇帝的寶座。當時的國際形式也不允許他這樣做。清王朝雖已衰落,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以科爾沁親王為首的八旗兵嫡系仍然是一隻具有強大力量的軍隊。
而相軍攻陷天津之後,人心思歸,戰鬥力可謂是大減.........
還有最關鍵的一條相軍起兵時,便以“保衞儒教”和“忠君保國”為口號。而曾國藩一旦稱帝,很有可能湘軍就要成為眾矢之的(這還不是最壞的局面,最壞的是有可能湘軍內部便會因此瓦解)。
而且當時的國際形式上,清王朝面臨列強的欺壓。正處於亡國滅種之際,面對這樣的大勢所趨,曾國藩必須要以大勢為重,保存中國的有生力量(正如中國的國共合作,一致對外)
在當時,為了保全大局,他必須和清政府一條心,同命運。也只有這樣,才能暫時安委中國的政局。使中國得以在列強的環伺下得以保全。
3.後果無法承擔:
即便曾國藩成功的推翻了清王朝,奪得了皇帝的寶座。
以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來説,中國勢必會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各地可能又要出現割據混戰之局面,天下統一之局將會被打破。而列強當時對中國虎視眈眈,他們只會趁虛而入,中國可能就要面臨亡國滅種之危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以保佑天下蒼生為己任的曾國藩是絕對不願看到的。所以,無論從主觀還是從客觀上來説,曾國藩稱帝都不是一件好事。
部分圖片自網絡蒐集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介紹的主要內容,關注我,瞭解更多資訊
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寶貴意見,大家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