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聲與民望不可兼得?蘇東坡勉為其難,曾國藩做到了極致
中國的傳統社會注重德治。德治主要就是依賴社會公德、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和維繫。
人常説“舌下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可見人們是非常痛恨言語的傷害的,但這句話也在側面説明了看似無形無質的言語,究竟藴藏了何等強悍的力量。而這種令人敬畏的力量,又恰好是德治社會的重要維繫。
社會輿論監督個人德行,其“考評”過程和結果不僅停留在口頭層面,還會在當時乃至其後一定時空內形成一種無形資產:名聲。
要麼“流芳千古”,要麼“遺臭萬年”,中國人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聲的,不但活着的時候重視,死了更在乎;不僅自己在乎,還要“不辱沒列祖列宗”,更不能讓後世子孫蒙羞。
那些做了官的士大夫,他們的最美好的名聲狀態就是“生則天下歌,死則天下哭”。但有別於普通百姓的是,一個官員的名聲是擁有兩套評判體系的,而且在絕大多數的歷史長河裏,這兩套評判體系不但不會高度一致,甚至還是對立的。
一套評判體系,來自於官員的職業體系內部,例如皇帝的評價、吏部的例行考評意見,還有同僚、上下級的印象;另一套評價體系,則來自於民間,用今天的流行詞彙來表述,就是“服務對象”對這個人的人品、政績、作風的品鑑。
因此上,一個官員的名聲就會因為評判體系的不同而細分為兩個方面:官聲與民望。好比“隔岸觀火”,官聲是“火”們互相看,是圈子內部的互動,雖説官聲會受來源、角度不同的各種“雜音”的干擾,但最終還是上級特別是皇帝的評價才具備“一錘定音”的特效,具有明顯的層級、派別特徵。
民望則好比是“火”對面的人在觀看,觀看者雖然因為距離感而很難獲得最為詳盡、真實、細節化的信息,但卻恰好因為距離感,卻很容易讓觀者在更大的時空格局內,形成具有綜合價值的評估。民望基本上沒有層級特徵,即便是所謂的“意見領袖”,也很難在真正意義上干涉民望。由於觀者獲取的信息量大體均等,所以相對而言結民望的共識度極高。
官聲與民望的相互關係,有時官聲比民望重要,有時民望比官聲重要,有時勢均力敵、雌雄難辨,二者的爭衡狀態幾乎可以看作是某個王朝施政風格、興衰成敗的“晴雨表”。而且,根據官員的名聲裏官聲和民望的性質、比重,也可以將官員大體分為五種類型。
第一種,只有官聲,沒有民望。最典型的範例就是明朝天啓年間的大太監魏忠賢和清朝乾隆時期的朝廷重臣和珅。二人都深得皇帝的喜好,視為心腹、忠臣、柱石,君臣關係達到了“如膠似漆”,須臾不可離的地步。
在同僚中間,這二人更是鑽營者眼裏的“升官符”和“財神爺”。不同朝代的兩個皇帝,對魏忠賢、和珅二人言聽計從,官員對其百般逢迎。特別是魏忠賢,有一幫子文人大肆讚美他德才兼備、盛德巍巍,給他修生祠,甚至建議讓魏忠賢配享孔廟。但二人的民望如何,已經是一個不必在爭論的話題。
第二種,官聲大於民望。這類官場“老油條”在歷史中比比皆是,入仕之後大體奉行的“無過便是功”、明哲保身的信條,深諳“上司説你行,不行也行;上司説你不行,行也不行”的官場規則,凡事謹慎、處處小心,察言觀色、惟上是從,為民請命、建功立業、造福後世的事罕見,但榮華富貴卻不曾離身。
第三種,官聲和民望都很差。這類人一定是頭腦不夠用、機靈欠火候、做事無章法,上司厭惡、百姓反感,兩頭不討好。好在這類人做官都不會長久。
第四種,民望勝過官聲的。這類官員基本是屬於青史留名的,例如明朝的海瑞,上了一份《治安疏》把嘉靖皇帝罵得渾身發抖,欲殺之而後快,但在百姓眼裏,他卻是一個清廉愛民,善於幹事、幹好事、幹得成好事的“海青天”。
再有一個例子就是北宋的蘇東坡。作為官員的蘇東坡,善政是非常多的,杭州修築蘇堤;黃州、杭州防治瘟疫,設立公立醫院;給罪犯爭取醫療保障,救助棄嬰等等;
作為文人和藝術家的蘇東坡,不僅僅在當時享有盛名,且成為後世人眼裏北宋的一座藝術豐碑,詩詞、書法、繪畫、廚藝、醫術等等,全才罕見,均可以令後人仰望;作為“凡人”的蘇東坡,率性、豁達、直率、真誠,甚至有點天真爛漫,熟識的人喜歡他、敬重他又親近他。
民望可以説達到了極致,但官聲實在有點勉為其難。蘇東坡一生經歷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五位皇帝,與他交集最多的應該是神宗和哲宗。這兩任皇帝既欣賞蘇東坡的才華,又忌憚他的“刺頭”,這種又愛又怕的糾結心理,是蘇東坡官聲裏最大的缺陷,也是他一生跌宕不安的根源。
“刺頭”的評價同樣深植在蘇東坡的同僚羣裏。王安石的變法派得勢,他激烈抨擊變法行為過於操切、虛浮,甚至害民;保守派得勢,他又強烈反對大搞“一刀切”式的復辟,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秋後清算。結果是,兩個圈子都不容他,兩個圈子最終都“踢”了他。
第五種,官聲和民望都極好的。諸葛亮應該算一個,這不僅有《三國演義》的美化,即便在正史和民間形象裏,也算是一個德行完美的典範。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也算得上是一個官聲和民望都俱佳的典型。37歲就官居二品,在整個清代是上升速度最快的,足以證明皇帝是如何賞識的。一生出將入相,威望、功績震驚朝野,堪稱“威高震主”,但沒有被皇帝“卸磨殺驢”,也沒有被同僚排擠出局。這兩項事實均指向了同一結論:官聲毫無瑕疵可挑。
民望也是很高的。曾國藩一生辦了很多實事,籌辦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新辦洋務,推動了民族工業起步和中國近代化進程。於學問方面,他的文章繼承桐城派樸實、洗練的文風,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和發揚了儒家思想的進步方面,編撰了《治兵語錄》《冰鑑》《挺經》等著作,平生的來往書信,也被後人輯錄成了學習其為人處世、修身養性、治國韜略的範本《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去世後,有人曾經撰聯評價他:“立德、立功、立言,千古第一完人;官聲、官經、官典,百代官場楷模”,似乎也毫無過譽之處。
輿論是一把雙刃劍,用不好就會眾口鑠金、殺人無形;用好了也會揚善懲惡、樹立豐碑,成為締造美好世界不可或缺的巨大能量。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號並參與互動;文中配圖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