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飛機火車,怎麼去進京趕考

古代沒有飛機火車,怎麼去進京趕考
古代的舉人進京趕考,他們是怎麼解決交通問題的呢?是不是從家裏出發,一路步行,去的北京呢?其實,不是。
古代舉人進京趕考,交通方案有很多,但一路騎毛驢或步行抵京的,並不是常見的方案。常見的方案例如説,有“京杭大運河”。
從隋唐開始,中國人就開始開鑿溝通南北的運河,最初的目的是運送糧食,後來運河逐步發展,就形成了京杭大運河,從杭州出發,坐船北上,可以直達北京郊區。

古代沒有飛機火車,怎麼去進京趕考
京杭大運河路線圖
古代南方的考生,可以步行、騎騾馬,或者坐船到江南,在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坐運河船,一路北上,去北京。
明清兩代,由於接駁大運河較為方便,所以江蘇、浙江、湖南、湖北這幾個省赴京趕考的舉人都相對較多,而其他偏遠省份呢,例如雲南、貴州等地,當時因為路途遙遠而放棄趕考的人,比比皆是。
那時候進京趕考,通常需要步行,坐騾馬,坐馬車,坐船,需要混合各種交通方式。舉個例子,古代一個廣東佛山的考生進京趕考,主要有三條路可以選擇,這三條路線,都混合了步行、翻山、坐騾馬車、遇水上船:
路線一:清遠→韶關→江西→安徽→徐州→山東→涿州→北京;
路線二:清遠→韶關→南昌→蕪湖→揚州→德州→涿州→北京;
路線三:清遠→韶關→南昌→杭州→蘇州→揚州→德州→涿州→北京。
説一個具體一點的線路:
一個廣東佛山鎮的考生,從佛山某個碼頭上船,沿北江北上,到清遠,然後到韶關,溯江而上,到南雄,抵達南嶺,這個時候下船,步行或者騎騾馬,翻過梅嶺,進入江西,在江西的大餘縣上船,船沿着複雜的水系進入贛江。
經過吉安、南昌水域,進入鄱陽湖,並進入長江,然後呢,船順長江而下,經安徽抵達江蘇,到揚州,船轉舵,進入京杭大運河,然後進入山東境內的運河段,再進入大運河的河北段,抵達通州,然後,騎騾馬進北京。
明末清初時期,從佛山到北京,這樣走的話,一般要走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非常艱辛。

古代沒有飛機火車,怎麼去進京趕考
有錢的考生會僱傭書童,幫他扛行李
不過,當時有驛道,就是官方的平整公路,各地舉人進京趕考,沿途有驛道的,可以走驛道,然後在沿途的驛站,都可以休息,舉例説北宋時候,官府會給趕考的考生髮放“驛券”,考生憑“驛券”,可以在沿途官府開辦的驛站免費住宿,由於你是舉人,當時各個驛站的驛卒,通常是不敢怠慢你的。
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錢的問題。
試問古代的舉人,進京趕考的路費,是自己承擔呢?還是可以找政府報銷?
答案是:許多朝代都對進京趕考的舉人,發放趕考路費補貼。
例如清代初年,就開始規定有“會試盤費銀”,就是政府發放的路費,當時規定對各省考生的補貼是:
“安徽二十兩,江西、湖北皆十七兩,福建十五兩......直隸、四川皆四兩,山東一兩,廣東二十兩,惟瓊州府增十兩,每名三十兩,於領諮日給發。”
這個路費,坦白講金額有點不公平,舉例説四川離北京那麼遠的地方,只補貼四兩銀子,也就人民幣四千塊錢左右的樣子,不公平,不合理,不過我也是照錄如上,不知道當時為何對四川的考生如此苛刻,是不是有其他的考慮,有待考證。

古代沒有飛機火車,怎麼去進京趕考
書生進京趕考(影視劇照)
那麼這個路費補貼,具體找誰要呢?答案是:找布政使。
例如,廣東的考生,要進省城廣州,找到布政使,表明身份,申請這筆錢。
不但可以拿到錢,而且,還可以拿到一個“火牌”,考生憑這個火牌,可以在沿途的驛站,領取一輛馬車,坐這輛馬車,可以到下一個驛站。
當時的馬車上,還插了寫着“禮部會試”四個字的黃旗,這種車,在當時被稱為“公車”,對了,就是康有為“公車上書”的那個“公車”。
當時這種公車很威風的,沿途的關卡守衞、土匪盜賊,看到黃色的旗幟,都知道是皇帝家的公車,都不敢阻撓,知道自己惹不起。
古代中國的土匪,通常講江湖道義,不搶孤兒寡母,不搶和尚道士,不搶清官還鄉,不搶科舉考子,搶了會被土匪同行看不起。
不過,話雖這樣説,還是有一些土匪,膽大包天,連進京趕考的舉人都敢搶,那麼舉人被搶劫之後,就可以到當地縣衙門去報案,通常縣衙不敢怠慢,會立馬去破案,為什麼?因為縣令害怕舉人到京城找御史(檢察長)去告狀,説你這個縣令,沒有重視皇帝的考試,因為科舉考試是皇帝統治國家的重要手段,你縣令怠慢舉人,御史是要彈劾你的。
其實除了土匪之外,當時還有兩個風險:野獸和疾病。
首先説野獸,我們現在許多年輕的朋友可能不知道,近代以前的中國,野外是有野獸的!有野獸的!有野獸的!重要的事情説三遍。最常見的就是豺、狼、虎、豹,是的,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的小孩,就是被狼叼走的(雖為小説,但有事實基礎,民國時期鄉郊野外,確實常見豺狼),而在近代以前的中國,舉人赴京趕考翻山越嶺的時候,是有一定的概率遭遇野獸的。

古代沒有飛機火車,怎麼去進京趕考
直至1950年代湖南郊外仍然有老虎,近代以前更不用説
再一個就是疾病了,什麼疾病呢?答案是:病菌,病毒。舉例説,登革熱,痢疾,瘧疾,霍亂,流感……等等,人在翻山越嶺的時候,被蚊子叮咬一下,喝一點山泉水,吃一點野果,和一路上的各種人接觸,説話,打噴嚏,咳嗽,吃別人吃過的碗筷,都會染病,有的考生人尚未到京,就病死在路上了。
那麼那些順利的,歷盡千辛萬苦的考生,風塵僕僕,好不容易來到京城,又是怎麼解決吃飯和住宿問題的呢?
答案其實你應該猜到了:對。同鄉會館。
明朝有個文學家叫沈德符的,依據他的著作《萬曆野獲編》的記載,明朝時候,北京城裏有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同鄉會館”,是誰開的同鄉會館呢?
答案是:兩種人,要麼是朝中的大官,要麼在北京經商的富豪,比如説,貴州籍富商丁某在北京買下一套房子,開辦“貴州會館”,招待貴州赴京趕考的舉人們,包吃包住,富商丁某為何要這麼做呢?兩個目的:
第一,賺取慈善家的美名。
第二,結交這些舉人,無論他們能否考上,將來都是極好的人脈,萬一其中一箇中了三甲,進了朝廷當了大官,那這筆人情,日後的用途,可就大了。

古代沒有飛機火車,怎麼去進京趕考
書生進京趕考(影視劇照)
那麼,當時進京趕考的考生,有沒有死於交通事故的呢?答案是:很多。舉個例子:道光二年,雲南昆明舉人尹尚廉,進京趕考,走到了距離京城不遠的河北衡水,為了走捷徑而坐船,結果在距離北京不遠的江河上,翻船了,溺死在京郊。
大清嘉慶年間,廣東番禺有個名叫“林柏桐”的考生,27歲中了舉人之後,多次赴京趕考,從27歲一直考到42歲,都沒有考上,不過,他留下了一本名叫《公車見聞錄》的著作,在書中,他寫下了當時廣東人進京趕考的一些有趣細節:
細節一:當時趕考,為了安全、解悶、互相照應等等,舉人們在動身之前,先要約伴,也就是,三五成羣,一同上路。
細節二:通常考生要帶上衣服、帽子、被子、蚊帳、手巾、襪子、靴子、洗臉盆、筆墨紙硯、銀子。
細節三:有意思的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同,原來在古代,江河湖泊上,有大量來自各省各地的船家,做客運的生意,理論上説,只要你錢給夠,任何地方只要有水路能通,船家都可以搭你去,所以當時的交通,雖然説落後,但其實也還是有解決的方案。
大清倒台之後,百姓方便多了,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從天津到南京(浦口),火車兩天就到了,不過那個時候,已經沒有科舉考試,因為科舉考試在1905年被廢除了。
不過,津浦鐵路通車之後,南方的考生進京,報考北大、清華等,坐津浦鐵路的火車,從南京浦口上車,兩天就到天津,再從天津進京,那就方便多了。
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
古代沒有身份證,參加科舉的考生,如何證明自己是自己呢?
答案:准考證。
是的,我們的祖先不笨,他們早就知道做准考證,只不過不同的考試,准考證的名字和格式不同,其中有一種准考證,叫做“浮票”,下圖是一個例子,是一個名叫“賴以尊”的考生的准考證,當時沒有照相術,所以在准考證上寫明:這個考生20歲,中等身材,臉上沒有鬍子,其實這些無法準確描述這個考生的容貌,這也就是為什麼,科舉考試經常發生槍手替考的現象。
同理,赴京趕考的舉人,也有由“學政”部門頒發的證明身份的材料,類似於這個浮票,不過應該比浮票更復雜一些,我暫時沒有找到,以後找到了,再跟大家分享。

古代沒有飛機火車,怎麼去進京趕考
最後一個也是很有趣的問題:
古代進京趕考的舉人,沒有百度導航,他們怎麼知道去北京怎麼走呢?萬一迷路了怎麼辦呢?
如果您問這個問題,那麼説明兩點:
第一點,你是個求知慾很強的人,懂得打破砂鍋問到底,給你點贊。
第二點,你可能低估了中國古代的出版業。

古代沒有飛機火車,怎麼去進京趕考
是的,中國古代的出版業,其實非常發達,在古代一直都有指導人民如何去一個地方的“導航書”,今天我舉個例子:《示我周行》。就是上面這本,看,我們的先人,起的書名多好:示我周行,指示我四周行走。
在這本《示我周行》中,舉例説,詳細告訴了讀者:從杭州怎麼去北京,從濟南怎麼去北京,從太原如何去北京等等,如下圖,所以呢,在古代的中國,其實不存在“不知道如何去北京”的問題,因為很多書裏面,都有詳細的指南。
怎麼樣?是不是又漲知識了?(文:馮學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94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沒有飛機火車,怎麼去進京趕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