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取得了全面勝利。説此戰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大恥辱不算誇張。戰後東亞戰略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因此失去了東亞強國的地位,不但戰略空間被極度壓縮,清政府因此走上了割地賠款的屈辱道路,國勢一落千丈。
對於這場戰爭的失敗原因,每個人中國人都有自己的認識,尤其是一些親歷此戰的人,對這場戰爭的失敗更有切身的體會。大多數人對中國軍人所表現出的英勇頑強精神給予了肯定和稱讚。比如丁汝昌和劉步蟾,兩個人都因為戰艦遭到重大損傷,又不願成為日軍戰俘,均自殺身亡,以身殉國,被後世之人稱為民族英雄。
但是,在甲午戰爭30年後,當年北洋水師的英國籍船員泰萊,卻寫了一本《甲午海戰見聞記》的書,除了回憶這場海戰之外,他在字裏行間也書寫了對海戰實際指揮者劉步蟾的惡意詆譭,裹挾着對劉步蟾的不滿和鄙視,認為在甲午海戰中,劉步蟾畏敵怯戰,苟安偷生,並不是一個優秀的中國海軍指揮員。
泰萊在他的書裏,徹底顛覆了人們都劉步蟾的英雄形象,那麼他説的話到底對不對呢?是真實記錄了劉步蟾當時在甲午海戰時的指揮失誤?還是對劉步蟾有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加以詆譭呢?
據記載,在整個北洋水師籌建的過程中,每個戰艦上確實有不少外國士兵,有德國的,有法國的,也有英國的。北洋水師是在李鴻章一手操作下建立起來的,全部船隻都是從德國等西方國家進口過來的。雖然清政府此前也建立了海軍學堂,專門培養海軍力量,但為了加快和西方國家的海軍差距,也引進招募了一些有經驗的外國海軍專業人才,藉此加速提升北洋水師的海軍整體實戰能力。
這個叫泰萊的英國水兵,原來是英國皇家海軍後備少尉,在英國像他這種職務的水兵一抓一大把,但對清政府來説,這個人就是寶貝。於是他在清政府重金招募之下,來到北洋水師擔任“幫辦定遠副官帶”。
當時,劉步蟾是以水師參將加總兵銜任定遠鐵甲艦管帶,泰萊是個副管帶,兩個人搭班子,一正一副。泰萊雖然是個二把手,但職務已經比很多中國水兵高出很多。而且最主要的是他親身參與了甲午海戰,是這場戰爭的親歷者,參與目睹了整個海戰的全過程。
以他這樣的身份和經歷,30年後寫書回憶自己親歷的這場戰爭,按常理來説,他應該寫的非常客觀,不會把個人恩怨寫進這本書裏,更不會去詆譭一個指揮戰爭的上級,而是想把自己對戰爭的認識、成敗、見解、經過還原給讀者,讓更多的人對這場戰爭更有清晰的認知。
那麼,如果他説的是真的,這説明劉步蟾在甲午海戰中,確實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是一個徹頭徹尾畏敵怯戰的投降派。
到底泰萊的話有多少可信的成分呢?我們接下來進行一一分析。
對於劉步蟾在甲午海戰中的表現,歷史上一直有兩種評價,第一種説他是畏敵怯戰、貪生怕死之人;第二種説他是英勇善戰、戰功卓著的愛國將領。泰萊的説法也屬於第一種。
為何劉步蟾在甲午戰爭中的表現會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呢?這主要是由當時海戰發生的情勢而產生的,讓我們先看看甲午海戰的過程。
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朝鮮牙山口外的小島豐島西北海面,突然攻擊由牙山準備返航旅順的中國戰艦濟遠、廣乙兩艘戰艦。濟遠艦管帶方伯謙一看日本軍艦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攻勢兇猛,於是率艦逃走。只剩下廣乙艦獨自戰鬥,結果可想而知,被日本軍艦擊毀。
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9月17日甲午海戰爆發,雙方在中國黃海海域遭遇,狡猾的日本人剛開始掛的是美國國旗,當北洋艦隊看見懸掛美國國旗的艦隊準備返航時,日本軍艦立刻抵近並改換日本國旗,並隨即向北洋水師發起攻擊。
戰鬥開始,定遠艦桅樓被擊中,丁汝昌被震墜落,左腳夾在鐵木中不能動彈,衣服也被炮火燃燒。萬分危急之時,丁汝昌讓劉步蟾代替自己指揮部隊繼續作戰。
劉步蟾將戰艦作戰隊形調整為“人”字型,以尖刀狀插入日本戰艦陣型,將日方戰艦隊形攔腰截斷。日本戰艦比睿向西南逃去,赤城和西京丸也相繼遭到重創駛離作戰區域。
北洋艦隊受傷也同樣嚴重,在日本戰艦的夾擊之下,北洋水師腹背受敵,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先後起火沉沒。濟遠、光甲脱逃,只剩下定遠、鎮遠兩艦在劉步蟾和另一管帶林泰曾指揮下繼續戰鬥。
到了下午5點多鐘,日本戰艦撤出戰鬥,劉步蟾指揮彈盡糧絕的定遠艦追擊日艦,但因為速度跟不上,只好返回。
1895年2月3日,日本戰艦對停泊在劉公島、日島和威海港內的北洋艦隊再次發起突然攻擊。
2月10日晚,定遠艦上的炮彈已經打完,丁汝昌、劉步蟾決定用水雷將船身擊毀,不給日本留下任何有價值的船體,又命令廣丙艦用魚雷把靖遠艦炸燬。當夜,劉步蟾服毒自盡,死時45歲。
第二天,丁汝昌也隨即自殺身亡。
1895年2月17日,日本戰艦佔領了劉公島,李鴻章傾力打造的北洋水師自此全軍覆沒。
從中日甲午海戰的過程來看,認為劉步蟾怯敵畏戰的主要原因是他在丁汝昌受傷上,錯誤的將艦隊的作戰隊形調整為“人”字型,最終造成了艦隊腹背受敵的嚴重後果,讓日艦兩面夾擊。
另外,在追擊日艦時,劉步蟾藉口戰艦速度不如日艦快,所以半道折回,有逃跑的嫌疑。
那麼,這兩件事情劉步蟾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呢?
首先,我們從劉步蟾的履歷上看,他是一位具有一定海軍戰術指揮能力的將軍。
劉步蟾在光緒十四年,被提升為北洋水師右翼總兵,這種職務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艦隊支隊司令。而且他是科班出身,從17歲對開始,就進入當時清政府的海軍學堂學習。
光緒三年,他成為首批海軍留學生,到英法兩國學習海軍戰術,期間學習成績優異,是當時26個學生裏的佼佼者。
光緒八年和十一年,他先後兩次被派往德國購買定遠、鎮遠、濟遠等戰艦回國,親自駕駛。回國後又一直在這些戰艦訓練工作,可以説對這些鐵甲戰艦給常熟悉。
他從進入海軍學堂,一直到甲午戰爭自殺身亡,劉步蟾在海軍的經歷加起來有30年時間,可以説他説是一個有戰術指揮能力的專家級軍事指揮官。
丁汝昌雖説是北洋水師提督,是劉步蟾的領導,但這個人政治作用比指揮作用大,從北洋水師成立之時,他這個陸軍出身的人就把大多數水師操練、整理、戰術訓練等軍事類工作全部交給劉步蟾,自己只負責和李鴻章溝通對接,及時和上級領導做好溝通。
由此可見,在甲午戰爭中,劉步蟾把戰艦作戰隊形改變為“人”字型,在戰術上他是有自己的考慮。當時日本戰艦突然襲擊,讓北洋水師措手不及,吃了很大的虧。日本戰艦不但數量佔優勢,而且他們的戰艦隊形是“一”字型單縱列隊,這種隊形在戰術上極易對北洋艦隊形成合圍之勢。
另外,北洋戰艦中定遠艦速度快,炮火打擊能力強。在這種情況下,劉步蟾把定遠放在最前面,把鎮遠艦放在最後面壓陣,採用“人”字隊形,對數量優於北洋水師的日本艦隊進行切割,據有一定的合理性。
此外,在追擊日本戰艦的過程中,速度跟不上是一方面,即使能跟上,定遠艦也已經彈盡糧絕,喪失了作戰能力,如果想撞擊日艦,對北洋水師來説,也是更大的損失,與其如此,保存實力,恢復戰力才是上策。作為艦隊指揮官,劉步蟾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撤出戰鬥不失為明智之舉。
看來,認為劉步蟾指揮錯誤、怯敵畏戰的説法是站不住腳的。如果這個説法成立,那麼就説明這個原英國籍北洋水兵在他30年後寫的這本《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裏對劉步蟾的評價一定是錯誤的,一定是在詆譭我們的民族英雄。
他,一個北洋水師的英國籍水兵,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首先,當時的北洋水師有很多僱傭來的英國水兵,他們的整體素質都不是很高,在北洋水師留下了很臭的名聲。
據記載,光緒八年,有一個原來在英國皇家當兵的海軍上校叫郎威理,被清政府聘請來華出任北洋水師的“總教習”,並被授予副將頭銜。這個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北洋艦隊訓練水師,把英國皇家海軍的先進海軍軍事訓練技術傳授給北洋水師的海兵們。實際上他的工作就是技術工種,做好水兵訓練是他的本職。
可是這個洋鬼子專橫跋扈,總想做北洋水師的老大,把這支剛剛新建的海軍隊伍控制在自己手裏。
據説在光緒十六年,丁汝昌率領艦隊達到香港,有事離開艦隊上岸,劉步蟾按照規定,在提督離開的時候要換上總兵旗。但這個郎威理卻認為劉步蟾不應該更換旗幟,因為這個洋鬼子一直以“副提督”自居,他認為丁汝昌不在的時候,他就是這個艦隊的老大。為此,劉步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讓這個洋鬼子很惱火。
此事最後鬧到李鴻章跟前,李鴻章最終支持了劉步蟾的做法。這個洋鬼子後來回國後,就到四處處散佈劉步蟾的壞話。
另外,丁汝昌、劉步蟾自殺,其實與這些混跡在北洋水師的洋水兵也有很大關係。
1895年2月10日晚,當丁汝昌、劉步蟾命令對靖遠艦實施炸燬時,就有一些英國籍洋水兵和幾個膽小怕死的清政府官吏向丁汝昌建議投降,認為現在士兵們不願意繼續戰鬥,不如投降了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樣的建議很快遭到了丁汝昌、劉步蟾的強烈譴責,並當場拒絕投降。劉步蟾早在大戰之前就立下了“苟喪艦,當自裁”的誓言,所以當他看到這些投降派可憎的嘴臉後,選擇了服毒自殺。
劉步蟾自殺後,丁汝昌下達命令,準備帶着傷痕累累的殘存戰艦突圍,又一次遭遇了這些洋水兵和清政府官吏們的拒絕。於是他又下令炸燬鎮遠艦,以免落入日本人手裏,但命令下達,卻沒有一個人執行。丁汝昌一看這種情勢,就拔劍自殺了。
可見,當時這些所謂號稱世界上最厲害的皇家海軍水兵才是怯戰畏敵的貪生怕死之徒。
其次,這個泰萊的英國皇家海軍少尉,在來到北洋水師擔任“幫辦定遠副官帶”之後,和他的老鄉郎威理一樣,也想控制北洋水師,他的所作所為受到劉步蟾等中方海軍將領的抵制,圖謀未能達成,妄想沒有得逞,所以對劉步蟾這種正直勇敢的中國人懷恨在心。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這個在自己書裏詆譭劉步蟾的英國皇家少尉,是怎麼一個人了。他自己其實是一個拿着中國人優厚待遇,卻在戰爭中膽小怯戰的小人,不但不給中國海軍出力,反倒是一個拿誰的錢砸誰的鍋的無恥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