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一世之雄,劉裕真的比桓温強嗎?

看到劉裕北伐南燕,很多人總會把這件事和桓温北伐聯繫在一起,得出的結論自然是:劉裕遠勝桓温。
可在我看來:劉裕的成功離不開時局的玉成。單獨比較個人素質,劉裕和桓温應該處於同一檔次,卻很難超越桓温。
同為一世之雄,劉裕真的比桓温強嗎?

桓温大權在握卻不敢過分緊逼,主要因素有兩個:
一、由於桓温權勢滔天,所以東晉的豪門士族實現了普遍聯合。桓温面對這幫人,總有一種“狗咬刺蝟無處下嘴”的感覺;
二、從外部環境來看,前期是前秦、前燕和東晉三足鼎立,後期是前秦一統北方,隨時有可能發兵攻打東晉。桓温的北伐永遠要小心翼翼,避免刺激強敵。
先比較第一個因素:劉裕成功執政之後,東晉的豪門士族已經逐漸退出一線,從中央到地方,總能看到北府勢力的身影;劉毅等人雖然可以制衡劉裕,但畢竟同屬北府,劉裕更是北府名義上的話事人,東晉內部的孟昶和謝裕也與劉裕友善,不會放任劉毅等人耍陰招。
劉裕北伐,建立在內部幾乎無阻礙的前提之下。
再比較第二個因素,桓温的困局在於:當時的前秦處於上升期,就算苻堅一再聲明:絕不會參與東晉和前燕之間的戰爭,桓温也絕不敢掉以輕心。因為設身處地的思考,前秦趁火打劫的概率非常高。
可劉裕北伐南燕時,卻不需要擔心來自後秦的威脅,因為此時的後秦已經被赫連勃勃禍害得不成樣子了。就算姚興一再張牙舞爪地恐嚇劉裕:我絕對會幫助南燕的!劉裕也不會把姚興的話當回事,因為此時的後秦連赫連勃勃都擺不平,哪有資格充當國際警察呢?
秦王興遣使謂裕曰:“慕容氏相與鄰好,今晉攻之急,秦已遣鐵騎十萬屯洛陽;晉軍不還,當長驅而進。”——《資治通鑑》·晉紀三十七
事實也的確如此,後秦雖然像模像樣地派出了一支軍隊,卻很快又撤回去了,對戰局毫無幫助。
興與勃勃戰,秦兵大敗,將軍姚榆生為勃勃所擒,左將軍姚文宗等力戰,勃勃乃退,興還長安。——《資治通鑑》·晉紀三十七
至於北燕則更不會幫助南燕,因為北燕的前身是後燕,後燕的皇帝是慕容寶一系,而南燕的皇帝則是慕容德一系。當初在慕容寶最困難的時候,慕容德直接南下另立中央。從後燕的角度來看:南燕就是不折不扣的亂臣賊子。
雖然在慕容超迎戰東晉的時候,後燕已經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北燕。但建立北燕的馮氏與南燕慕容超沒有什麼交情,自己內部也亂得一團糟,當然不會替南燕出頭。
如果劉裕在圍攻廣固城的半年時間裏,突然聽到後秦和北燕兩大強敵趁火打劫的消息,劉裕會怎麼辦呢?當然是趕緊撤退啊!否則劉裕恐怕隨時會死在廣固城外。這不正是一直困擾着桓温的難題嗎?
可劉裕完全不用擔心後秦和北燕會趁火打劫,這種寬鬆的外部環境,是桓温從來不曾擁有的。很多人認為桓温做事優柔寡斷,可如果劉裕也處於桓温那樣複雜的局勢下,誰敢説劉裕不會像桓温那樣優柔寡斷呢?
對於一個成熟的政客而言,優柔寡斷絕不是什麼缺點,因為優柔寡斷也可以説是思慮周祥。政客需要考慮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如果某位政客獲得的評語是“勇猛”和“果斷”,這樣的政客必然難以善終,因為他必然會敗在這種不合時宜的性格上。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史記》·陳丞相世家
同為一世之雄,劉裕真的比桓温強嗎?

我們再比較一下南燕和前燕的差距。
想當初,慕容德從鄴城南遷四萬户至滑台,按照一户五六口人計算,保守估計也就二十萬人,再加上慕容德本身的人口,南燕鼎盛時期所能調動的大軍估計也就六至八萬。到了慕容超時期,他又滅掉了許多反對派,這個數字估計還要縮水。
隆安二年,乃率户四萬、車二萬七千乘,自鄴將徙於滑台。——《晉書》·卷一百二十七·載記第二十七
前燕有多少人口呢?按照史書的記載,苻堅滅前燕的時候,前燕的人口近千萬。雖然我也認為這個數字有些誇張,但前燕的人口遠勝於南燕,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堅入鄴宮,閲其名籍,凡郡百五十七,縣一千五百七十九,户二百四十五萬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萬七千九百三十五。諸州郡牧守及六夷渠帥盡降於堅。——《晉書》·卷一百十三·載記第十三
從地域來看,南燕的疆域還不如一個山東省。反觀前燕,放到現在來看,應該包括遼寧、山西、河北和山東四個省,以及河南省的部分地區。粗略計算一下,南燕恐怕只有前燕五分之一的實力,這還是高估南燕的算法。
如果用把人口加進來一起計算,這個數字還要驚人。根據蘭徹斯特定律,我們可以得知:國家的人口和麪積,決定了其動員軍隊的數量。在單兵素質大致相同的前提下,人口和麪積佔優的國家,其戰鬥力必然呈平方倍數增長。
按照這個算法,前燕的最大軍事潛力比南燕高二十倍都不止。
如果我們單從攻城略地和消滅對方軍隊的數量來看,桓温第三次北伐的戰果,顯然超過了劉裕北伐南燕的戰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我説桓温遠勝劉裕,大家能服氣嗎?
我之所以要用桓温與劉裕做對比,並不是要否認劉裕的能力。事實上,能夠與桓温相提並論,足以證明劉裕是一等一的人才,更是一個時代的傑出人物。
我之所以要用桓温與劉裕做對比,只是希望大家認清一個事實:劉裕之所以能夠獲得空前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時局對他極其有利。
從來都是時局造就英雄,而非英雄造就時局。沒人能否認劉裕是英雄,但他和其他年代的英雄,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只因劉裕是劉宋的開國皇帝,所以御用文人自然會忽略劉裕北伐南燕的客觀優勢,反而一再強調劉裕的英勇無敵。
同為一世之雄,劉裕真的比桓温強嗎?

關於劉裕北伐南燕的歷史記載,很像一個英雄傳奇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南燕在面對劉裕的進攻時,有上中下三策可供選擇。如果南燕選擇上中二策,劉裕不要説取得北伐的成功,就是想全身而退也會變得很難,但南燕皇帝卻偏偏選擇了下策。
絕其糧運,別敕段暉率兗州之軍,緣山東下。腹背擊之,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險自固,校其資儲之外,餘悉焚蕩,芟除粟苗,使敵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釁,中策也。縱賊入峴,出城逆戰,下策也。——《晉書》·卷一百二十八·載記第二十八
這種歷史記錄的可信度有多高呢?顯然是非常低的。因為我們前面分析過,南燕雖然説是一個國家,但無論是領土還是綜合國力,南燕也就相當於前燕的一個州,與東晉的體量差距也極大。在絕對優勢的背景下,任何計策都是蒼白無力的。
關於劉裕北伐南燕的相關記載,令人記憶最為深刻的就是這個上中下三策。但很可惜,它應該只是政治宣傳與文學故事的合成版。
所謂上策,就是退守南燕中部的大峴山,尋機與敵人決戰。總而言之一句話,給劉裕以迎頭痛擊。
所謂的上策、中策和下策其實都是各有優劣的,只不過歷史上慕容超選擇了退守都城並最終失敗,所以史書無限誇大了大峴山的優勢,似乎南燕只要退守大峴山,東晉軍隊就無法繼續深入了。
在我看來:這種説法是經不起推敲的。無論從東面還是西面,劉裕都可以越過大峴山。因為大峴山並不是什麼險關要隘。如果劉裕在大峴山的攻勢受挫,他完全可以繞過大峴山,為什麼一定要強攻大峴山呢?
事實上,這種戰術本身還是硬碰硬的打法。正面相持,再從側面出奇兵打擊敵人,這通常比的也不是巧勁,而是實力。誰的後備力量充足,誰就可以充分應用這種戰術。
但我早就説過,南燕不具備和東晉硬碰硬的實力。
只要想明白這個問題,再看慕容超把軍隊集結到都城一線的做法,我們就會發現:慕容超並沒有犯什麼大錯。
同為一世之雄,劉裕真的比桓温強嗎?

也有人説:中策不錯。慕容超既然選擇了退守都城,就應該堅壁清野,好像當初北魏對後燕做的那樣。
説這種話的人,就是典型的站着説話不腰疼。與自己的利益無關,人們總是樂於犧牲的。所以鍵盤俠們總認為國家應該與外國開戰,以揚國威,可這一切都建立在鍵盤俠們利益不受損的基礎之上。一旦利益受損,鍵盤俠們又會化身正義使者,堅決維護自己的利益,避免受到戰爭侵犯。
如果慕容超下令:讓老百姓把快收穫的莊稼全部燒掉,把無法轉移帶走的物資銷燬。這種命令真正付諸於實行的可能性有多大呢?顯然是非常小的。因為老百姓的覺悟沒有這麼高,把莊稼都燒了,他們明年吃什麼呢?
就算慕容超能強迫老百姓做出這種犧牲,現在還來得及嗎?來不及了。除非在劉裕的軍隊大規模集結之時,慕容超就開始堅壁清野,那或許還有點作用。可此時的劉裕已經深入燕國境內,你在這一處堅壁清野,劉裕完全可以從其他地方獲得補給。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北魏面對後燕敢玩堅壁清野,是因為北魏的戰略縱深夠大。反觀南燕,國土面積就這麼點,哪有什麼戰略縱深呢?沒有戰略縱深,哪有玩堅壁清野的資格呢?
我們可以做出這樣一個假設:當劉裕率軍到達大峴山附近時,慕容超必須得把整個國家都破壞轉移得差不多了,才有玩堅壁清野的資格。可劉裕一看這種情形,立刻就選擇撤軍。你説慕容超的堅壁清野有什麼意義嗎?沒有。
這就相當於,劉裕帶着大軍來南燕境內遊行了幾天,南燕人民第二年就要餓肚子。如果到了第二年,劉裕再次率軍前來,誰還敢陪慕容超玩堅壁清野呢?劉裕再撤軍怎麼辦?南燕人民再餓一年?
從這層意義上講,認為慕容超應該堅壁清野的人,既不瞭解南燕,又不瞭解堅壁清野,只是信口胡言而已。
同為一世之雄,劉裕真的比桓温強嗎?

歷史上還有一種説法,那就是南燕擁有所向無敵的騎兵,而慕容超居然沒能讓這支騎兵發揮作用,實在是無能至極。
在我看來:這種説法顯然是誇大了南燕騎兵的優勢。
從地緣緯度來看,兩晉時期的戰馬來源,幾乎都是以草原地區和臨近草原的地區為主。而南燕地處黃河以南,並不是什麼優良的養馬地。再加上南燕又是一個小國,要説這樣一個國家能長久擁有並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精鋭騎兵,本就是天方夜談。
從兵種功能來看,騎兵的最大優勢在於機動性,而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攻擊力和防禦力。很多人説騎兵隊步兵佔據優勢,是指騎兵可以利用其強大的機動性,和步兵玩游擊戰。
如果把騎兵和步兵關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讓雙方單挑,騎兵必然會喪失機動性,連衝都衝不起來。在這種背景下,步兵只要扎穩陣型,想收拾騎兵也不是不可能。三國時期的麴義,就是以八百先登死士硬抗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可如果騎兵一旦跑起來,步兵就只能乾瞪眼。
我們還可以看看西漢與匈奴的戰爭過程,當漢軍開始集結主力的時候,匈奴軍隊立刻開始撤退。如果漢軍敢追擊,匈奴軍隊就有機會把漢軍引到一個不利於步兵發揮的戰場,然後找機會突襲騷擾漢軍。
可我們再看看南燕的實際情況,由於國力不如人,南燕只能不斷地退縮防守。在這種背景下,先不説南燕有沒有這樣一支精鋭騎兵,就算有,又能怎麼樣呢?這是一支喪失了機動性的騎兵,指望他們拯救南燕,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
史書為了證明劉裕的英勇無敵,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為了對付南燕的騎兵,劉裕將四千輛戰車一分為二,放置在部隊的左右兩側,以阻止燕軍鐵騎的衝擊,戰車之上全部布上帷幔,車上的士兵均手持長矛。面對這種佈置,南燕騎兵只能無功而返。
裕以車四千乘為左右翼,方軌徐進,與燕兵戰於臨朐南,日向昃,勝負猶未決。——《資治通鑑》·晉紀三十七
劉裕北伐南燕時戰車的威力,還有北伐後秦時戰船的威力,一看就是沒有軍事常識的御用文人胡編亂造出來的內容。
戰車自戰國時退出歷史舞台,直到戚繼光守北京時,配合火器成功使用過一次之外,在這一千多年期間就只有劉裕使用過。
如果戰車真的這麼厲害,為什麼會退出歷史舞台呢?如果戰車真的這麼厲害,為什麼一千多年的時間裏,除劉裕和戚繼光之外無人使用呢?我們總不能説: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裏,除了劉裕和戚繼光之外的其他人都是傻子吧?
如果戰車對陣騎兵,真有這樣了不起的功效,趙武靈王也沒必要玩什麼“胡服騎射”了,因為東周時期的中原各諸侯,都是玩戰車的行家。
劉裕是不是用戰車破了南燕的騎兵?這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就算劉裕用戰車破了騎兵,其中必定還有什麼隱情,因為戰車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戰爭大殺器。而根據戰車和騎兵的交戰歷史來看,佔優的一直是騎兵,而非戰車。
古代戰爭,遠比我們想象得更復雜。
同為一世之雄,劉裕真的比桓温強嗎?

從東晉和南燕的綜合國力對比來看:慕容超能把戰局拖到這個地步,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因為南燕的實力實在是太弱,國際環境對南燕也不友好。在這種背景下,慕容超居然能與劉裕對峙長達半年之久,我認為這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功了,南燕雖敗猶榮。
在這半年裏,如果國際環境或東晉國內能發生一點對南燕有利的變化,南燕就有可能扭轉乾坤。可直到南燕滅亡的前幾天,盧循和徐道覆才開始起兵。
等盧循和徐道覆叛亂的消息傳到劉裕那裏時,劉裕已經撤回東晉境內,正和屬下商量下一步怎麼攻略司州和雍州呢。
初,徐道覆聞劉裕北伐,勸盧循乘虛襲建康,循不從。——《資治通鑑》·晉紀三十七
時克燕之問未至,朝廷急徵劉裕。裕方議留鎮下邳,經營司、雍,會得詔書,乃以韓範為都督八郡軍事、燕郡太守,封融為勃海太守,檀韶為琅邪太守,戊申,引兵還。——《資治通鑑》·晉紀三十七
如果盧循和徐道覆早起兵幾個月,早點收拾了劉毅等人,劉裕還能這麼悠哉地圍攻慕容超嗎?難説。
從某種意義上説:只要劉裕能夠無負擔地攻打南燕,南燕就是註定要滅亡的。這絕不是慕容超無能,而是形勢比人強。
同為一世之雄,劉裕真的比桓温強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090 字。

轉載請註明: 同為一世之雄,劉裕真的比桓温強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