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做“説教”的搬運工
■解放軍報記者 範江懷 陳國全 特約記者 周演成 侯 融
某潛艇支隊組織忠誠藍鯨大舞台現場。 張元爍攝
剛剛從大連艦艇學院畢業的餘焯煊,原本很自信地要給官兵好好講一講信仰。沒想,他遭遇艦上老技師質疑:你的黨齡才幾年,就給我們講信仰?
餘焯煊很快意識到,一上來就給老黨員講信仰,確實不能像在學校一樣,把現成的“課件”搬到艦上,然後滿堂灌輸。
“很多黨員的黨齡比我的年齡還大,對信仰早已有了根深蒂固的理解。在老黨員眼裏,他們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所做的,比我講的要實在。”餘焯煊説,要找到能夠震撼他們內心的東西,才能給艦員們上好一堂信仰課。
被老兵質疑的餘焯煊,沒有畏怯止步,而是認真地準備了一番。
走上講台,餘焯煊先給大家講了《紅旗飄飄引我成長》書中一個女紅軍戰士過雪山的故事:
13歲的小董,跟着長征隊伍翻越夾金山。途中,不斷有人倒下。小董在精疲力盡時,腦子裏想的是領導説過的一句話:跟着走,千萬不要停下,過了前面那個山頂,就是勝利的曙光。
就這樣,孱弱的小紅軍戰士小董跟着大部隊,成功翻越了夾金山。
接下來,餘焯煊談了讀《苦難輝煌》的感受:面對數倍於己的強敵圍追堵截,面對茫茫無盡的草地雪山,面對不斷倒下的戰友,先輩們戰勝困難靠的是什麼?就是信仰——跟着走,總能看見光明。
最後,餘焯煊結合當前形勢,為整堂課做了總結:先輩可往,吾輩亦可往,跟着走,總能破局制勝。
這堂信仰課講完,老艦員不時過來找餘焯煊討論。在他們眼裏,這個剛畢業的學員很有見地,可以幫助他們化解心中的疑慮。換了一個思路,沒有平鋪直敍地説教,餘焯煊這名新艦員把信仰課講到老艦員心坎上。
近年來,南部戰區海軍所屬一線部隊廣泛開展羣眾性教育活動,將教育主體從政治幹部拓展到基層官兵,讓他們走上舞台,在教育中唱主角,賦予教育“一張可親可近的臉”,既增強了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也盤活了教育資源,燒旺了教育爐火。
當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沒了知識順差,我們憑什麼以“課”服人
説起搞教育,畢業9年拿了5次演講授課比賽第一名的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幹事楊龍説了一個字:難。
作為單位小有名氣的脱口秀“名人”,楊龍始終忘不了那段難堪的授課經歷。
2018年,已經連續2次拿到基地優秀政治教員評比第一名的楊龍,被抽調到新兵教導隊當二連指導員。
為了給新兵上好“入伍第一課”,楊龍絞盡腦汁,把“賽場”上的看家本領都使了出來。幾堂課下來,楊龍自我感覺良好。可幾天後,他從隔壁連指導員嘴裏得到了新兵的評價:楊指導員就知道有事沒事拉着我們上課。
很明顯,楊龍“自作多情”了:備課很認真、感情很投入,但新兵沒有聽進去。
“比賽是評委拿你講的和其他選手講的比;給官兵上思政課是他們拿你講的和他腦子裏的想法比。”楊龍説,那次授課後,他明白了,要把思想放進一個人的腦子裏,絕對沒有那麼容易。
“要經常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楊龍説。
從機要幹部轉行干政工,某艇員隊政委梁建華是一個有20多年兵齡的“老潛艇”。那次,為了引導艇員正確看待裝備差距、增強打贏信心,他專門上了一堂思政課,從抗日戰爭講到朝鮮戰爭,講了許多人民軍隊以弱勢裝備打敗強敵的例子。
課後,有官兵找他談心:未來信息化戰爭中,非接觸、無人化作戰情況下,戰鬥精神還管用嗎?
梁建華髮現,僅僅靠幾個歷史故事已經不能説服現在的年輕官兵,網上的各種“深度分析”、信息對比,看上去遠比他的思政課要具體。
採訪中,很多教育者都感到,現在的兵越來越不好帶,思政課越來越難上。經常是班長給新兵講從嚴治軍,新兵給班長建議要以情帶兵;教練給新學員講執行力,學員提醒教練別侵犯個人正當權益……
“不是教育者的水平不夠、方法不對,也不是教育內容不夠精彩,更不是這些教育者遇到了‘槓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知識順差正在逐漸消失。”梁建華説。
過去,官兵文化水平偏低、接收外界信息渠道較少,教育者順勢灌輸,教育便能水到渠成。如今,互聯網已成為廣大官兵瀏覽信息、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很多年輕官兵是一路搜索、泡着貼吧、追着“網紅”成長起來的,對事物的分析判斷更傾向於聽信“網紅專家”。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現在士兵中大學生的佔比越來越大,很多受教育者的學歷比教育者還要高。這種情況下,教育者再想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官兵,哪有那麼容易。
當思政教育的“供給側”需要改革,羣眾性教育的“賣點”如何才能直擊人心
當官兵對灌輸的思想不太買賬時,基層部隊迫切需要進行一場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側”改革。
走教育的羣眾路線,發動官兵上台講思政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一種方式。
“充分依靠官兵搞好羣眾性教育,發揮官兵上台講課‘新’‘奇’特點,讓教育有看點有賣點更有生命力和穿透力。”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領導説,教育就像是做思想營銷,要在一堂課的時間裏把自己的思想觀點“推銷”給聽課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找準這堂課的“賣點”在哪裏,讓官兵對思想觀點產生認同感,官兵才能接受並記住這堂課。
採訪中,該基地很多官兵都提到了一堂“足球課”。從北部戰區海軍轉隸到該基地的綿陽艦某部門教導員寧旭,也是一名脱口秀實力派人物。聽説基地的“水兵微課堂”裏很多脱口秀高手,這位北派高手摩拳擦掌要在微課堂上與南方高手“一決高下”。
那段時間正值世界盃足球賽,“説球”成為熱門話題。寧旭一上台就非常有帶入感地聊球賽,聊賽前並不被人看好的足球隊為何能夠進八強,然後把隊領導比作足球隊教練,把士官長比作教練助理,把班長骨幹比作前鋒,把年輕官兵比作後衞……團隊所有人,儘管崗位分工不同、能力水平不一,但只要堅決執行教練的戰術意圖,朝着一個共同目標去奮鬥拼搏,就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堂從球賽講到執行力與凝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一直被基地官兵津津樂道。
寧旭利用當時爆冷闖進八強的足球隊這個熱點話題吸引官兵注意力,再奇妙地把要推廣的思想觀點用足球的形式進行包裝,讓官兵對執行力與凝聚力更加認同。
“思想政治教育課的主體是官兵、活力在實踐、魅力在故事。”基地勤務船大隊副政委劉藝説,走開教育羣眾路線後,官兵自己的感受和故事為思想政治教育課提供了最新鮮的事例來源,官兵獨特的視點、分析問題另類的角度以及更加發散開放的思維方式,也為思想政治教育課提供了更豐富新穎的包裝模式。有了羣眾“吆喝”,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賣點更有競爭力,也更能直擊官兵心底。
當網絡成為不可或缺的空間時,羣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該如何搭建
當電商平台驚豔了整個世界,當新媒體在瘋狂“吸粉”,羣眾性思想政治教育該如何轉型重塑?
“給我一個平台,還你一份精彩。”楊龍所在的某支隊勤務保障隊每天有兩次“點名”。其中一次“點名”是每晚看完新聞聯播後,由值班領導點出一名官兵即興講10分鐘以內的“微課”。
在四川音樂學院讀完4年本科後,周文超選擇了當水兵。一路摸爬滾打,如今他已經成長為一名海軍上士,擔任該隊汽車班班長。由於思想活躍、經歷豐富,周文超一直是很有主見和想法。他第一次上台講課,本來要講的主題是各分隊如何“合編、合心、合力”,可上台講着講着就開始吐槽各分隊存在的老毛病、老問題。
“剛開始,官兵上台基本都是吐槽,我們就讓他們痛痛快快地説説心裏話。”楊龍説,羣眾性教育平台首先要讓官兵願意上台講真話,如果一開始就限定各種條條框框,就會打消官兵參與的積極性。
周文超“吐槽”完,楊龍順勢上台補充歸納,與大家一起討論,讓官兵認同了“初始即嚴,一嚴到底;初始即正,一正到底”的道理。
楊龍的補充,周文超很受啓發。他體悟到,講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目的是給人以思想啓迪,擺問題之後,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並結合自身實踐給出合理建議,這樣官兵才能接受。
周文超的第二堂課叫“立足本職,幹好工作”,同樣是針對部分官兵認為“保障兵不如艦艇兵”的問題現象。這一次,他沒有吐槽,而是結合自己在大學當汶川地震救災志願者時,目睹部隊官兵搶險救災的經歷,談了自己對軍人榮譽和職責的理解。
同時,他還分享了今年疫情期間,作為黨員突擊隊員,自己多次進入高風險地區執行任務的體會。“不管崗位多小、職務多低,只要立足本職練好本領,就能成就自己發光發熱”。這堂課,戰友給了周班長髮自內心的掌聲。
教育者先受教育。官兵上台講課前,會自發地加強學習和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講課技巧和講課內容的含金量。
舉辦“水兵微課堂”,走教育羣眾路線,該基地嚐到了甜頭:官兵參與進來後,思想政治教育課的人氣越來越旺,微課堂成了大家碰撞思想、展現自我的舞台。
被“水兵微課堂”吸引的官兵越來越多。大學生直招士官李博文,從第一次上台講課,到奪得基地優秀政治教員評比第一名,只用了2年時間;去年剛畢業的女艦員劉心怡,今年授課評比初賽被淘汰後,居然找領導申請加賽;在南海前哨奉獻青春10年的女兵趙妮娜,退役前的一個心願就是走上講台,給基地年輕官兵們講述她在軍營裏記住的美麗和精彩……
那年,海口艦再次靠泊吉布提,老技師李衞華拿出2010年第一次護航靠泊吉布提的照片做對比,和新艦員聊起吉布提這些年的變化。
結合多年隨艦出國執行任務的所見所感,李衞華一堂樹牢“三個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讓官兵聽得入腦入心。
“百人千里百堂課。在我們艦上,人人都可是教材、事事都能是教材。”海口艦代理政委嚴冬説,作為一艘榮譽滿載的戰艦,海口艦和它的艦員們,有着講不完的強軍故事。
8年來,海口艦創辦的“新老水兵對話會”這一羣眾性教育平台,結合護航、出訪、聯演等任務,組織了“百人千里百堂課”。戰艦航行到哪裏,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課堂就搭建在哪裏。
受隱蔽性要求和空間大小限制,潛艇潛行大洋時,各艙室艇員之間很少相互走動。在這種特殊條件下,潛艇官兵採取“三五個人一堂課,一兩句話明個理”的方式進行羣眾性自我教育。
南部戰區某潛艇支隊借鑑這一方法,創辦了“忠誠藍鯨大舞台”。他們每期圍繞一個官兵普遍關心關注的熱點話題,從基層官兵中遴選不同層次代表上台,通過官兵耳熟能詳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台上台下官兵在相互啓發中析事明理。
一期“忠誠藍鯨大舞台”中,來自該支隊基層不同崗位、不同層次的7名官兵代表和一名外請的有實戰經歷的老兵,在台上圍繞“決定戰爭勝負的到底是人還是裝備”這一熱點問題展開討論辨析。
討論一開始,某艇員隊戰士吳可可對班長傾訴了自己的顧慮:“武器裝備再好,也得看誰在用。”某艇員隊舵信技師趙滿星談了談熟練掌握現有裝備和戰鬥精神在危局險局中發揮的作用。“用好現有裝備,照樣能跟對手‘掰手腕’。”某艇員隊副艇長劉鴻翔分享了一次反潛經歷。
台上官兵你一言我一語辯得激烈,台下官兵有所思有所悟聽得認真。
“討論式自我教育的魅力,在於官兵你一言我一語,總有一句話能啓發思考,引起共鳴。”該支隊政治工作部主任殷輝説,教育的本質是把思想裝進別人的腦子裏,但課堂教育本身不能代替官兵思考。最終,還是要經過官兵自己的消化理解,才能轉化為認知。羣眾性自我教育,就是通過合理引導、啓發自覺、啓發思考,讓官兵自己把先進的思想裝進腦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