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在《北京市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措施》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委有關負責人提出,新學期,將重點落實“雙減”文件中的關鍵舉措和改革突破,讓廣大同學和家長感受到切實的變化。其中包括:更多的老師跨校、跨學區流動,輻射優質教育服務。
事實上,早在2010年發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要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2014年,教育部等部門發佈意見更明確要求,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縣(區)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化、常態化,城鎮學校、優質學校每學年教師交流輪崗的比例不低於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0%,其中骨幹教師交流輪崗應不低於交流總數的20%。
也就是説,我國早已把教師交流輪崗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具體推進時,面臨多方面的問題。
在觀念方面,各地方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辦名校”的教育政績觀。《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促進學校均衡發展,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然而,在不舉辦重點學校後,取而代之的是,有的地方教育部門辦“新優質校”“明星校”“未來校”,這其實就是變相的重點校。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求政府教育部門必須以均等化的思維,保障每所義務教育學校有一致的辦學條件,在此基礎上,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既保障學校辦學條件均衡,又促進學校辦出特色。
在制度方面,推進教師交流輪崗形成常態化機制,需要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評價,實行專業同行評價,這要求學校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對於教師交流輪崗,學生家長擔心的是影響學校教育質量,比如班主任被交流輪換了,會不會帶來班級管理的變動,影響學生的學習?而教師擔心的則是,學校領導會不會按關係親疏來進行交流輪換?要消除家長和教師的顧慮,就需要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實行教育家辦學,把教育教學自主權交給教師,從辦好教育、學校出發,完善教師交流輪崗。
“雙減”意見要求,在從嚴監管校外培訓機構時,要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充分激發辦學活力,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加快縮小城鄉、區域、學校間教育水平差距。因此,必須用新的教育發展理念,推進相應制度構建。
(文丨熊丙奇)
來源:央視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