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zhihu.com/question/308374331/answer/929750258
我們從:諸葛亮出師表中舉薦賢才無一走眼,為何卻看走眼了馬謖?説起~
01
馬謖守街亭這個事情很奇怪,馬謖並非不知兵,也不是什麼菜鳥。
從實踐角度講,馬謖的經驗比大家都多,馬謖哪怕是給諸葛亮當參謀,那也是真正經歷過國戰的,而現在中國除了60歲以上的少數人,其他人都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爭。
諸葛亮就更不説了,那也是真正指揮過國戰的,不僅是諸葛亮走眼了,馬謖守街亭選擇上山,自己也算是走眼了,為啥?
如果説馬謖是紙上談兵,所以守街亭的時候選擇錯誤了,那如果不知道事後結果,全知乎的人放到那個位置,都該選錯才對,要論沒經驗,現代中國就沒幾個有經驗的人。
所以問題在於為什麼以馬謖的經驗,他會選擇上山。
很多人説了,馬謖沒有獨立帶兵的經驗,那麼為什麼沒有獨立帶兵的經驗就會犯這種錯,而王平就不會犯這個錯?
02
馬謖是個參謀,諸葛亮把他當主將用了,所以坑了,其實換王平當主將,馬謖當副將,結果就好得多。
但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很親近,王平未必約束得了他。
守街亭的時候,街亭並非主攻方向,不能調其他實力較強的主將,而能獨當一面的人又沒有,馬謖好歹當過縣令太守,也算獨當一面了。
要注意的一點是,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其實蜀國人才是比較缺乏的,諸葛亮帶出去的人裏。
趙雲鄧芝當疑兵去了,對上了曹真,魏延在給諸葛亮當前部,諸葛亮在打隴右。
換個角度看
上面虛線應該是趙雲的路線,被曹真堵在山裏了。
諸葛亮自己走的是實線。
從蜀軍大本營往西,就已經是魏國的地盤,諸葛亮在沒把祁山清掃乾淨的時候,就已經派馬謖去街亭了,其實是為了堵住魏國的援軍。
堵住援軍後,祁山往西應該是可以進雍涼的。
蜀國缺馬,北方作戰不可能不靠騎兵,佔據雍涼後可以組建騎兵,然後就像董卓或者馬超一樣,反過來進軍長安;
其次蜀國丟了荊州後,缺了進攻中原的踏板,雍涼作為替代替代。
然而長安本身就是雍州的一部分,其實諸葛亮要佔的是長安以西的地方。
03
這個就是馬謖剛去街亭的時候的情況,馬謖去守街亭的時候,諸葛亮正在清理馬謖的後背。
這時候諸葛亮帶了哪些人呢?
趙雲、鄧芝、魏延、吳懿、馬謖、王平,後面的就不數了,我也沒數清楚。
趙雲鄧芝已經派出去了,魏延諸葛亮自己留用,吳懿在哪兒我沒查到,估計要麼也是在諸葛亮身邊,要麼就是在管諸葛亮的後路。
演義上寫的諸葛亮讓魏延和高翔給馬謖做掩護。
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時候諸葛亮正在和郭淮對峙,郭淮本來是雍州刺史,諸葛亮跑到天水的時候,郭淮也到天水了。
躲在上邽,也就是現在的天水市清水縣,後來高翔被郭淮擊敗。
清水縣離街亭有45公里遠,既然高翔在和郭淮作戰,就不可能像三國演義裏的説的那樣跑去給馬謖打掩護。
04
總之,馬謖已經是經驗比較多,排名靠前的了。
至於為什麼不派魏延吳懿去街亭,原因很簡單,諸葛亮需要的是有人在街亭拖延時間。
拖到他清理完祁山後,自己帶兵去街亭對峙。
然而諸葛亮並非猛將兄,諸葛亮自己也要靠執行能力強的前線大將來完成自己的命令。
諸葛亮派去街亭2.5萬人,張郃帶的人大約4萬~5萬,也全是精鋭,根本就不指望這2.5萬人能打贏。
街亭之戰當年春打起來的,如果諸葛亮把魏延吳懿派去街亭,能拖的時間倒是長了,這邊清掃祁山的時間也長了。
拖着拖着魏國增援就到了。
而且曹睿決定親征,諸葛亮正月出徵,曹睿2月17號就已經到長安了,這時候諸葛亮還在打郭淮。
所以諸葛亮把魏延吳懿留在祁山加快清掃街亭後方才是對的,而不是讓魏延吳懿去守街亭。
05
反過來,馬謖為什麼上山,原因就很簡單了。
街亭一馬平川,周圍是矮山,而街亭附近的山是個什情況呢?
馬謖可能是在這兩個紅圈裏選了一個地方紮營。
當然,也可能選在對面山上,現在也搞不清楚具體的紮營位置,現在認定的古街亭的戰場遺址在左邊那個紅圈裏,換成附近其他山頭也差不多,大家都是這個地形。
至於那條河,大家可以忽略不計了,這個衞星圖上拍的時候連水都沒有,馬謖那時候也不指望這條河能有多深。
馬謖不上山,張郃可以上山繞,這山並不陡,馬謖當路口下寨的話,就變成了被張郃四面圍攻了,那就打成了2.5萬對5萬的消耗戰。
而街亭當時到底有沒有城,城是個什麼樣子都是個問題,哪怕到了現在,也沒有城,只有村。
三國志只記載了馬謖沒有當路口下寨,但後來什麼把地形圖傳回給諸葛亮,然後諸葛亮大罵之類的都是演義了。
至於説什麼馬謖認為自己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三國志裏沒記載這個內容。
而且這個地形根本跑不起來,北側一下山就是河,南側下山倒是沒河,但看現場照片,坡到平地有個幾米高的台階,哪兒來的勢如破竹的説法。
説白了這個地形就只能打爛仗拼消耗。
06
這個地方寬6公里,長十幾公里,很多人想像中的馬謖當道下寨就把路堵死了,實際上哪怕馬謖當道下寨,2.5萬人的營寨也截不斷街亭。
網上有個轅門射戟的分析,呂布1200人,營帳半徑大約90米。
馬謖2.5萬人,營帳半徑大約450米,就算馬謖立個空心圈,也就能擋住一公里多寬的位置。
馬謖上山的意思是什麼呢?
馬謖上山其實是個投機取巧的主意。
張郃仰攻是肯定攻不上來的,而且張郃應該是帶了不少騎兵的,上山仰拱,這些騎兵也就沒用了。
所以大概率是張郃根本不會仰攻。
魏國需要的是讓援兵進隴右,支援隴右還沒投降的城池,但張郃不敢放馬謖不管直接過去,萬一剛進隴右就迎頭撞上諸葛亮,那就全軍覆沒了。
馬謖上山不等於就沒水了,上山後還可以在山下取水的,要到張郃到了才會沒水,但如果能堅持到諸葛亮到,那就相當於不費一兵一卒擋住了張郃。
等張郃等個十幾天,然後山上修點兒儲水的再堅持十幾天,這不就拖了一個月了麼?
2.5萬人基本上全保存下來,完美。
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隴右很多城池直接投降了,在馬謖看來,整個隴右應該是傳檄而定,要不了幾天。
然而從張郃進軍的速度來看,簡直是神速,諸葛亮正月才從蜀國出兵,張郃2月17日就已經打完街亭了。
從馬謖缺水才失敗的情況來看,張郃估計2月10號就已經到街亭了。
考慮到諸葛亮的進軍時間,應該是馬謖剛到街亭沒多久,張郃也到了。
07
那王平為啥會要求當路口下寨呢?
原因很簡單,王平是武將,在他看來正面拼消耗很正常,而馬謖是個參謀,本能地想找個最優解,而且他在軍隊裏威信小,沒把握和張郃正面拼消耗,心裏虛了。
馬謖未必知道張郃到底來了多少人,可能在他看來, 應該是半個月後來了比自己多好幾倍的魏軍,所以他會本能地尋找複雜的,沒法讓部隊展開的地形。
三國志記載的是“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 戰於街亭。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所破”,違亮節度這個,可能不僅指的就是馬謖沒有當路口下寨,還包括要求馬謖死戰不退。那為什麼諸葛亮會要求當路口下寨呢?因為這樣風險最小,因為諸葛亮在搶時間,魏國也在搶時間,當路口下寨雖然會打成消耗戰,但能夠給自己爭取一個確定的時間,馬謖這2.5萬人就是死絕了都不能退一步。而馬謖想的卻是不費一兵一卒就拖到諸葛亮來。
實際上就是馬謖想取巧,而更嚴重的是,後來棄軍逃跑了。後來斬馬謖,恐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棄軍逃跑,否則還有活路。
説白了,就是馬謖作為一個參謀,不適合當領兵的主官,小心思太多,太繞。而諸葛亮把馬謖當主官用,則是因為手下實在沒人了。諸葛亮考慮過如果對方帶少量部隊很快就趕到會怎麼樣,而馬謖沒想過這點。而且蜀國人太少,哪怕張郃是少量部隊長途奔襲,人數也比馬謖多了一倍。
08
順帶説一下馬謖到底是如何被斷水源的。
山坡上本身是沒法跑起來的,北側一下山就是河,南側下山倒是沒河,但看現場照片,坡到平地有個幾米高的土台階,陝西這些地方常見,我懷疑就是天然形成的。
所以三國演義裏馬謖説的“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是不可能的,馬謖一看這地形就不可能這樣説。
這種地方取水,要麼去北側山腳下的清水河取水,要麼到平地上挖井。都已經打起來了,就不要指望井水了,張郃輕易就能把井水佔了,只能指望清水河。
而一旦下了山,張郃有騎兵,少數幾個人就不要指望在清水河打水了。
如果大部隊下山,不可能直接從幾米高的土台階上蹦下來,只能找沒有土台階的緩坡下來,所以馬謖的2.5萬人是不可能列陣下坡的,而張郃卻可以在這些緩坡附近列陣等着。
當然,如果張郃往山上推,難度更大,得找緩坡爬,而馬謖可以反過來列陣等他。所以這是個馬謖不敢下,張郃不敢上的局面。
但馬謖孤身逃跑是完全沒必要的,張郃5萬人是圍不住2.5萬人的,馬謖下山如果不講究列陣,是可以直線下山的,甚至可以直接這個山頭翻到另一個山頭上,而張郃要堵馬謖得繞山走。
所以蜀軍只是被打散,而不是被殲滅,也因此王平才能重新又收攏一部分敗兵。
為什麼張郃不敢追敗兵,其實是因為張郃要追敗兵,就得把軍隊散開翻山去追,萬一這個時候諸葛亮或者馬謖的其他增援部隊到了,就變成張郃被圍在山上了,還是被切割的,而且連個營寨都沒有。
《三國志王平傳》:“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幹人鳴鼓自持,魏將張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這個記載就説的很明顯了,馬謖被打散夥了,張郃沒追殺。
原文説的是張郃疑其有伏兵,這個只能説是一方的猜測,而且我認為猜的不太準。
在張郃看來,如果有伏兵的話,幹嘛不早救馬謖,而且張郃帶了5萬人,接近諸葛亮一半的兵力了,諸葛亮總共才10萬人,分兵給趙雲1萬,分給馬謖2.5萬,自己就剩6.5萬了,哪怕完全放棄郭淮不管,或者已經殲滅了郭淮,平地作戰硬碰硬,張郃也不怕。
要是懷疑哪兒有伏兵,張郃直接懟上去就行了。所以真實情況是張郃追殺馬謖敗兵的時候不敢上山,要是繞山走的話,那就只有走山道往天水方向去截馬謖的敗軍了,那就跑遠了。也就是説馬謖其實有很大機會重新收攏敗兵的。結果是王平把敗兵收攏回去的,馬謖大概率是棄軍而逃了。
《三國志向朗傳》:“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向朗是向寵的叔父,向寵是很受諸葛亮器重的。
馬謖孤身逃了不説,關鍵是還沒逃回諸葛亮那裏,而是逃到向朗那兒去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向朗隨諸葛亮到漢中。諸葛亮出兵的時候有沒有帶向朗,我沒查到,我傾向於諸葛亮是沒帶向朗的,因為如果向朗也在軍隊裏,那不太可能做到知情不舉。換句話説,此時向朗可能是在漢中,而馬謖敗了之後一口氣逃回漢中了。為啥是王平收攏的敗軍也就很明顯了,其他人看不到馬謖,都以為馬謖已經戰死了。三國演義裏馬謖剛打敗仗回去就被諸葛亮砍了是不可能的,這時候諸葛亮都不知道馬謖還活着。
09
糾正一點,諸葛亮沒斬馬謖,
《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襄陽記曰: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原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也就是説馬謖是死在監獄裏的,然而這裏的“物故”,只能代表是死了,病死、賜死、自殺都是物故。
但如果馬謖是被斬,那肯定記載是斬了,如果是病死的,那沒必要説的“物故”這麼委婉。所以大概率是賜死,或者自殺的。
從馬謖能夠留遺書,而諸葛亮後來臨祭來看,自殺的概率更大些。
反過來也證明了,街亭戰敗,其實馬謖犯的錯並不嚴重,如果馬謖真是蠢死的。
諸葛亮後來待他絕對沒這麼好,所以守街亭的難度應該是非常大,而當時所有人都明白這一點,知道這個需要死戰,而馬謖接了這個任務。而後馬謖主要的錯誤是在於棄軍而逃。諸葛亮後來的表現就能理解了,諸葛亮視馬謖如自己子女,自己子女被嚇破膽跑了,雖然法理不容,但真恨不起來,另一方面,守街亭這個任務確實換任何人來都很勉強。
綜上:馬謖的問題不是沒才能,而是太膽小,太慫,馬謖一直擔當文官的時候,諸葛亮又把馬謖當子女看的時候,馬謖這個缺點是表現不出來的。
甚至如果馬謖一直不當主官,這個缺點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10
PS:馬謖190年出生,死的時候39歲,馬良187年出生,諸葛亮181年出生。228年諸葛亮才47歲,諸葛亮和馬良關係很好,所以只比馬謖大幾歲,實際類似馬謖長兄,馬謖視諸葛亮如父,其實就是長兄為父的意思,而且大概率馬謖是一直由諸葛亮教導的。諸葛亮原本過繼的養子諸葛喬,這時候諸葛喬24歲,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諸葛喬在管後勤,就在這次北伐裏病死了。這就尷尬了,放在身邊寬容點兒吧,挫折太少擔不起責任;艱苦磨練吧,病死了。
諸葛亮的親生兒子諸葛瞻,227年才出生。諸葛亮後來給諸葛瑾寫信,提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大概就是馬謖給諸葛亮留下的陰影,太聰明瞭,一般的考驗根本看不出問題來,憑着諸葛亮的身份,也沒人敢給他兒子什麼挫折;挫折大了弄不好就掛了。
11
補個圖,把長安補進去。
從這個圖就能看出,如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在街亭建個關隘,然後在涼州組建騎兵,那第二次北伐的時候,騎兵從天水出發,魏國接到消息再派援軍,是沒法把騎兵堵在街亭的,過了街亭就是平原了。
陳倉卡住了陳倉道和斜谷兩條線,但陳倉本身並不在山區,已經有部隊進入雍州平原的情況下,陳倉是不可能憑少量兵力堵住陳倉道和斜谷的。
諸葛亮的隆中對裏,有個關鍵是待天下有變,然後才能打贏魏國。
然而丟了荊州後,蜀國從漢中出發,魏國只要少量兵力就能堵住蜀國,拖上幾個月,啥天下有變都錯過了。而且根據幾次北伐的一些數據來看,經過長途轉運,蜀國屯糧一般也就夠蜀軍北伐行動9個月。
所以魏國的防禦成本非常低,只要在山道上堵住蜀軍幾個月,蜀軍根本不敢和後續的魏國援軍交戰。
所以,丟了荊州之後,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要能堵住街亭,拿下涼州,才談得上他隆中對裏提到的“待天下有變”。
12
我也紙上談兵一把。
按書上記載,馬謖和張郃大概率是這麼一個佈置,點開大圖,左下角有比例尺。
這個佈局,張郃上不去,馬謖下不來。
張郃不需要把馬謖圍一圈就能讓馬謖沒法取水,馬謖想要取水,必須到平地上打井。
按這個距離,張郃並不需要貼着山腳防禦,只要離開一百米,馬謖用弓箭只能拋射,殺傷力不大,而且不下山的話只能夠得着張郃2的位置。
下山的話,除了張郃1的位置比較平坦,2、3位置都比較陡,從2、3位置下山,就等於是讓張郃半渡而擊了。
從1位置下山,也不樂觀,只能説比2、3好一點兒,而且張郃可以把大部隊擺在位置1。
所以這個佈置是個大眼瞪小眼的結局,馬謖斷水後大概5天就完蛋。
至於平地大路中間下寨,那就是個死拼的結局。
根據我轉發的那個鏈接,曹睿2017日在長安得到張郃打完街亭的消息,古代加急傳送一天200公里。
街亭到長安加急傳送是2天時間,假定馬謖和張郃是2月10日交戰的,假定2017日曹睿只是剛好到長安。
宋朝兵書要求的行軍速度大約一天35公里,長安到街亭400公里。
換句話説,即使馬謖大路下寨能抗住張郃的進攻,那20天后也會等到曹魏的下一批援軍到達,20天內諸葛亮不支援馬謖,那馬謖在平地上被擊敗,在張郃有騎兵的情況下連逃都沒法逃。
13
那馬謖在這個地形上是否有解?
假定馬謖帶的就是2.5萬人,且帶了足夠的弓箭,在這個地形上,馬謖應該是有比平地下寨更好的解決辦法的。
按這個下寨,馬謖大寨下在兩山丘之間,張郃就只能從兩頭進攻,而且兩山之間還有高低錯落的台階,並不是完全平的,張郃很難展開兵力,馬謖修建防禦工事也更容易。但馬謖必須分兵,各分5000 去佔領旁邊的兩個山頭,否則自己加在兩山之間,是兩眼一抹黑的,也容易被張郃從高處遠程壓制,甚至張郃從山後繞馬謖後背,馬謖都不知道。
左右兩個小寨5000人,而且必須佔據山頂,不可能像大寨那樣把上山的路堵死了,但小寨本身是可以出兵在靠前的位置修防禦工事的,小寨本身是不會受到直接攻擊的,張郃不會派兵翻土坎去直接進攻小寨。所以小寨其實是作為人員替換休息的地方。大寨和小寨之間是安全地帶,大寨可以給小寨供水,甚至可以保持人員交換。另外,把小寨的防線前推,可以避免張郃從1處進攻時,從兩側山坡上用弓箭壓制大寨。
張郃從2方向進攻的話,如果馬謖大寨的人上山繞張郃2方向的後背,張郃2方向的兵力是有可能全滅的。所以這樣佈局,會變成張郃只能從1方向硬碰硬,張郃5萬人,對馬謖大寨的1.5萬人,雖然馬謖兵力非常弱勢,但這個地形張郃沒法把5萬人展開,而馬謖大寨的人員是可以和兩個小寨相互替換的。
這個佈局,兩個小寨是需要主動出擊的,但不需要下山,弓箭足夠的話會佔很大優勢,張郃會試圖佔領能提供弓箭壓制的兩個坡,但只要小寨出擊及時,張郃成功的概率不大。這樣做不到不用交戰就拖住張郃,但比大路口下寨要好,也不用擔心沒水,甚至最後打敗了,只要兩個小寨裏有一個沒丟,要逃跑都沒問題。
當然,如果兩個小寨都丟了,那就完蛋了。但反正馬謖跑大路中間下寨,也沒多大機會逃跑。
反過來,如果我是張郃,遇到這種佈局,我會把兵力全部集中到左側的山坡上,直接把營寨懟到山腳下,然後強攻左側山寨,肯定傷亡會比較大,但如果馬謖大寨的人爬山爬得不夠快就能贏。
馬謖大寨的人爬山雖然不受干擾,但爬得更陡,馬謖得自己趕緊修兩個山道才行。
實際上大寨上山最容易的地方其實也是標註張郃遠程壓制的兩個位置,這兩個位置不丟,馬謖就不會涼。
當然,我這是開全圖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