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老師,無論他的情緒和素質的高低惡劣或者是優秀與否,那麼他表現出來的一個動機是什麼呢?
每一個老師的動機都是想要孩子好的,這一點是不變的,但是有一些老師呢,可能會用批評,指責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有一些老師呢,可能會用表揚鼓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無論表揚鼓勵,還是批評指責,老師的本心都是出於促進孩子成長,推動孩子成長,所以呢,從動機上來講,老師的動機和發心是愛孩子的,是想讓孩子越來越好的,因此,孩子如何面對老師的這些狀況呢?
那當老師不管怎樣對自己的時候,孩子只要表達,謝謝你老師,你都是為我好,直接看到老師的動機,而不是看到老師的言行,那麼我們就抓住了老師的本心和我們的心是一致的,所以説孩子和老師的關係就能更加親密。我們沒法改變老師,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孩子的認知,當我們孩子的認知認為老師無論怎樣對自己都是為自己好的時候,那這個孩子就會和老師有親近感,就會願意學他教的這門課程,所以這裏的關鍵是透過老師的表象,看到老師的動機和初心。
如何教育孩子,看到老師的初心呢?比如説舉個例子,有一個初三的孩子的英語學不好,他很討厭英語老師,因為英語老師在她上課的時候呢,總是讓他丟人,看着他不聽課的時候就提問他,讓他回答問題,他回答不上來呢,老師就會罰站,所以這個孩子呢就越來越不願意上英語課了,後來,經過我對他的疏導,他也認識到了,老師是為自己好,所以有一次老師又叫他了,他站起來先給老師鞠了一躬,説,老師謝謝你,你就是為了讓我學好英語才叫我的,從此以後這個學生,每天晚上都要把第二天老師要叫他的問題,提前準備好,所以用了一個學期,她的英語學習就從倒數第五名進入了前五名,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非常有效的一個案例,那麼在和很多學生的接觸中,只要打開了孩子的心,改變了孩子的認知,讓孩子認識到老師的發心和初衷,感恩老師,那麼老師也會去呵護學生,由對抗轉化為親密的關係,那就會學好各門功課,所以家長在引導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引導孩子看的更深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