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慢教育”遇到了“急資本”,在線教育尷尬了誰?

文|誠言呈語

前陣子,一條“同款老教師”的在線教育廣告,刷了不少人的屏。

當“慢教育”遇到了“急資本”,在線教育尷尬了誰?

“假專家”被戳穿,向來是網友們喜聞樂見的事。

而這些廣告,也由於主人公的“表演”,承包了不少人的笑點。

但不少人笑着笑着,可能就有點想哭了。

因為如今的在線教育,已經幾乎成了基礎教育階段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大部分人都是用户。

所以當你笑完了回過神來時才發現,自己的英語,還真有可能是數學老師教的。

當“慢教育”遇到了“急資本”,在線教育尷尬了誰?

在線教育的過度營銷

“同款老教師”,只是在線教育過度宣傳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過度營銷的現象,並不少見。

某英語教學平台,向來以“歐美外教”為營銷利器。

但當真有人刨根問底兒了之後才發現,所謂的“歐美外教”,很多人都是南非國籍。

當然了,南非的官方語言除阿非利卡語之外,也有英語。

但平均年齡20歲左右,普遍教齡在一年左右的團隊,又能有多豐富的教學經驗呢?

當“慢教育”遇到了“急資本”,在線教育尷尬了誰?

為營銷而包裝,其實倒也符合商業規律。

頂多你也就説它是過度宣傳罷了。

但有的數據之誇張,卻似乎在嘲弄着家長的腦回路。

比如某輔導曾高調宣佈,自己的用户總量已突破4億人。

但你就算是把全國在校的中小學生全加起來,再“饒”上幾乎不使用在線教育的大學生,一共也才3億人多一點的樣子。

即便是把已經畢業了的老用户都算進來,這數據也有些經不起推敲。

但這就是互聯網營銷中,難以避免的狀況:

吸睛、誇張,甚至,可能還有些離奇。

當“慢教育”遇到了“急資本”,在線教育尷尬了誰?

當“慢教育”遇上了“急資本”

教育,是個長期的事業。

而接受教育後所得到的成績,也從不是立竿見影就能顯現的。

可見從時間跨度,到效果呈現,在教育上,都顯現了一個“慢”字。

但在線教育不同。

“在線”雖然只是區別於傳統線下教育一種教育手段,但只要踏入了互聯網銷售的邊兒,就意味着“燒錢圈地”的基本操作不可或缺。

當“慢教育”遇到了“急資本”,在線教育尷尬了誰?

因為第一,從目前各家在線教育的課程來看,內容同質化的天花板暫時還沒人能打破。

而同質化內容,則意味着在“產品質量”上缺乏競爭壁壘。

所以擴大宣傳流量,並不僅僅不止是個盈利多寡的問題,而是教育機構的存亡問題。

第二,在信息流爆炸的互聯網上,能夠停留在用户腦海中的記憶,實際上比魚多不了多少。

想要立足,就需要高頻次、多場景地讓自己出現在用户面前。

但是當大家都在這樣做,邊際效應凸顯的時候,就意味着你需要“燒”掉的錢,會呈幾何倍數增長。

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只能依靠資本。

當“慢教育”遇到了“急資本”,在線教育尷尬了誰?

資本的基礎屬性,是逐利。

而且是放在全行業對比後,作出的最優選擇。

所以它的盈利,處處都體現了一個“快”字。

這和教育的規律週期、教育的創新週期,以及教育成效所體現出的“慢”字,都不怎麼沾邊。

但它卻是在線教育企業安身立命的硬條件。

所以,與盈利能力不匹配的方面,優先級都得往後排。

於是,流量、宣傳和擴張的優先級,都高於內容的優化,和產品的創新。

當“慢教育”遇到了“急資本”,在線教育尷尬了誰?

畢竟內容上的暫時落後,模仿的成本還比較低。

但如果失去了市場的話,就意味着只能躺平了出局。

老師成了業務員,內容成了次要競爭力。

當短期營銷的需求,蓋過了長期的產品迭代後,教書育人的作用淡了,營銷驅動的屬性強了。

這樣的在線教育,似乎並不是學生和家長真正需要的產品。

當“慢教育”遇到了“急資本”,在線教育尷尬了誰?

拆東牆,“補”西牆

這兩年,當教育減負讓不少學生都不得不投向昂貴的課外輔導班後,有人想到了一個問題:

那些呼籲減負的“家長”,到底是不是課外輔導班自己?

這我沒法臆測。

但保留這種可能性的邏輯,也確實能説得通。

課外輔導班在助長教育焦慮的方面,確實存在。

因為這樣的宣傳海報,可能誰也沒少看見過。

當“慢教育”遇到了“急資本”,在線教育尷尬了誰?

而在這方面,線上教育雖然宣傳渠道上區別於課外輔導班,但在營銷思路上卻殊途同歸。

因為想要達成交易的必要條件,就是要讓你覺得“我是真的需要”。

從形式上講,就是“我給你焦慮,然後我這裏有藥”。

可是讓在線教育來填補教育空白,這在邏輯似乎有點問題。

因為在線教育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補”。

而所需要“補”的,來自於學校課堂上產生的疏漏。

那麼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顯然應該是增加在校教育的任務量,而不是課外輔導機構的過度營銷。

當“慢教育”遇到了“急資本”,在線教育尷尬了誰?

畢竟在教育上,學校老師才是更專業,更便於因材施教的那個人。

但學校在減負的環境下,很難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在線教育,更像是藉助了外部條件的春風,通過資本的力量走出了“開個門店,隨便賣點什麼就能賺錢”那條30年前的老路。

這樣的環境中,除了極盡營銷之所能,還有誰,會真正地去專注於做內容呢?

而這樣的結果就是,從家長到學校,從機構本身到營銷演員,無不被資本裹挾着,滿臉的都是尷尬。

當“慢教育”遇到了“急資本”,在線教育尷尬了誰?

寫在最後

對於在線教育,我並不想全盤否定。

畢竟減負的大環境不會變,而由此造成的教育資源空白,可以由在線教育來填補。

這對充斥着各類輔導班的城市學子來説,可能影響不大。

但對於資源本就捉襟見肘的農村學子來説,卻是條出路。

做企業是要賺錢的,這我認可。

而單純地以義務教育的心態去要求線上教育企業,也不現實。

但專注內容,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服務學子,才是迴歸教育的本質。

而這,或許也是線上教育面對同質化時的破局利器吧。

本文首發於誠言呈語旗下賬號,獨家授權發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88 字。

轉載請註明: 當“慢教育”遇到了“急資本”,在線教育尷尬了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