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學排名,是一門怎樣的“生意”?|新京智庫

國際大學排名,是一門怎樣的“生意”?|新京智庫
▲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圖/新京報資料圖

人大、南大、蘭大等“雙一流”高校要退出國際大學排名?

近日,多所中國名校“退出國際大學排名”的消息,引發很多關注和討論。有媒體證實,中國人民大學已決定不再參加國際排名。此外,南京大學校方曾明確,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重要建設目標。蘭州大學也對外表示,未參加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較為公認的四種世界大學排行榜

實際上,“退出”的説法並不準確。比如,南京大學的説法是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重要建設目標,蘭州大學説法是未參加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退出”所指的更多是不與排名機構合作、不向排名機構提供數據,並不是説“退出”之後,排行榜上就不會出現這些高校的名字了。今後,該怎麼排,還是怎麼排。

對於大學排行榜來説,這種所謂的“退出”,主要是傳遞出相關高校對大學排行榜態度改變的信號。

目前,全球範圍內較為公認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主要有四種,分別為QS世界大學排名、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以及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

其中,QS世界大學排名由英國國際教育市場諮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發佈,起初QS公司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共同推出世界大學排名,但最後二者分道揚鑣,各自發布世界大學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是一家國際高教傳媒雜誌,一開始屬於英國《泰晤士報》的一部分,後出售給一傢俬募基金公司,出版形式也由報紙變為雜誌。

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發佈,也是一份由媒體發佈的大學排行榜單。

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起初由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首次發佈,是世界範圍內首個綜合性的全球大學排名,2009年開始,改由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發佈。

這些大學排行榜單的指標體系各有側重。比如,QS排名強調大學軟實力,着重考察學術聲譽和僱主對畢業生的評價。THE排名則賦予教學、科學研究各30%左右的權重;U.S.News排名則強調學術研究和學校的整體聲譽。但這些大學排行榜對科研成果,如獲諾貝爾獎、菲爾茨獎的數量以及在頂級學術期刊的論文發佈數量等可量化指標的側重是一致的。

據學者統計,在各大排行榜的指標體系中,論文發表和引用的權重達到六成以上。其中,U.S.News的排名指標體系更加註重高校的科研成就,其中文獻指標的比重就佔到了65%。

國際大學排名,是一門怎樣的“生意”?|新京智庫
▲南京大學。圖/新京報資料圖

生意還是公益?

大學排行榜雖然是免費的,但是發佈方或者是教育諮詢公司,或者是媒體,幾乎都沒有專業的學術機構介入。

以U.S.News為例,發佈大學排行榜本是媒體的一個商業項目。時至今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知名度一般,但是其大學排行榜卻風生水起。

這些榜單大都由私營機構發佈,所以都涉及商業操作。而與高校合作,向高校出售諮詢類服務,是發佈方的主要盈利方式。因此,也就難以避免“商業化排名”的色彩。

可以説,排行榜背後幾乎都存在各自的利益訴求,屬於典型的利益相關業務。

其中,QS的商業化運作無疑是最成功的,不僅產品種類眾多,而且與時俱進推出各種針對性的榜單,不僅有世界、亞洲大學排行榜,還有學科排行榜,面向中國市場還推出了中國大陸大學排行榜。

正所謂,西方人做排名,中國人在看排名。這些豐富的排名產品,所瞄準的就是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需求以及留學市場。也正因為此,這些排行榜背後,生意的味道越來越濃。

更重要的是,排行榜無法全面反映大學的真正實力。中國人民大學之所以退出國際大學排行榜,恐怕也與榜單無法客觀反映其辦學實力有關。例如,2020年QS中國大陸大學排名中,中國人民大學排在第27名,在吉林大學、東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之後,華東理工大學之前。

而U.S.News世界大學排名公佈的2021年的最新榜單,曲阜師範大學在中國數學學科榜單中位列第一,超越了北京大學,成為全亞洲數學學科實力最強的高校,就曾引發輿論譁然,也讓公眾意識到這類排名的不夠科學和不夠精準。

再比如,牛津大學連續6年位列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第一,而在美國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上,常居榜首的則是普林斯頓大學或哈佛大學等美國高校,牛津大學的排名相對靠後。

這也同樣説明,對大學的評價是多維度的,大學的排名受指標體系差異等多重因素髮生變化,排名先後只能作為一個參考,而無法全面反映大學的全部。

用可量化的數據評價高校,優點是客觀,但缺點也同樣突出,比如教學水平就很難量化。對於中國高校來説,無論哪種大學排行榜,其評價體系都無法覆蓋中國高等教育的全部發展目標,比如高校在脱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貢獻。

而用同一套標準衡量不同類型的高校,也會導致排名結果大失水準。一般來看,各大排行榜的指標體系對理工科高校相對更有利,人文社科類高校則吃虧。中國人民大學的排名走低,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國際大學排名,是一門怎樣的“生意”?|新京智庫
▲4月21日,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外景。圖/新華社

世界一流高校如何辦

近年來,總體上,我國高校在各大排行榜上排名不斷提升。

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佈的2022年世界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並列第16名。這既是我國首次有兩所大學進入前20名,也是亞洲國家的大學迄今為止的最高排名。此外,中國內地共有10所大學進入前200名,同樣創了歷史紀錄。

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各類大學和專業排名頗受關注,不少大學也重視各類排名,甚至出現了圍繞排行榜辦大學、集中精力做數據的現象。

例如,一些高校盲目追求科研項目、國際發表和成果高引用率,盲目提高師生比指標、盲目追求國際化水平。甚至有高校直接照搬排行榜指標並逐級分解分派到教師頭上,並將其作為考核教師的指標。看重論文數據而忽視論文質量、重科學研究輕人才培養的問題,在一些高校比較突出。

不僅是部分高校圍着排行榜辦大學,一些地方引進人才也以大學排名為篩選依據。比如,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人才引進政策均將世界大學排名作為篩選條件之一。

客觀而言,各大排行榜可以作為一個參照。但是,如果將其作為唯一標準,過度緊跟排行榜辦大學,甚至為了排名上升,而與排名機構勾連進行灰色交易,則將背離高校辦學初衷。

在這種背景下,與大學排行榜保持距離,對各種商業運作説“不”,堅持辦學特色,也是堅守育人初心。

文 / 李一陵(媒體人)
編輯  / 李瀟瀟
校對 / 李立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2 字。

轉載請註明: 國際大學排名,是一門怎樣的“生意”?|新京智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