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被提及的“少共國際師”事蹟悲壯,他們走出了多少戰將!

説到少共國際師,不得不從中國共青團説起。
1920年夏天,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早期組織在上海成立。緊接着,北京、長沙、武漢、濟南、廣州等地也相繼建立了早期共產黨組織。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根據俄國革命的經驗,各地早期黨組織也把創建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之一。這是後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得以創建的重要保證。
鮮被提及的“少共國際師”事蹟悲壯,他們走出了多少戰將!
歷史長河中的中國共青團
1920年8月22日,在陳獨秀等倡導下,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派俞秀松出面,同施存統、沈玄廬、陳望道、李漢俊、葉天底、袁振英、金家風等8人首先發起組建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由俞秀松擔任團的書記。團的機關設在上海法租界的霞飛路漁陽裏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這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
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後,馬上開展工作。他們向各地區的共產主義者寄出團的章程,商議在各地建立青年團。建團的目的,在當年的刊物《先驅》上説得很清楚:“為實行社會改造和宣傳主義起見,組織了一個團體,這個團體叫社會主義青年團。”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就發展了30多名團員。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蕭勁光、李啓漢等都是最早的團員。
與此同時,李大釗等在北京也着手建立青年團。1920年11月,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宣告成立。在李大釗的指導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大學學生會辦公室召開。北京大學學生會負責人高君宇被推選為書記。當時的成員有鄧中夏、劉仁靜、何孟雄、鄭振鐸等。
這一年,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建活動,如雨後春筍,在全國很多地方破土而發。1920年秋,武漢地區在董必武、陳潭秋等組織下,建立了武漢社會主義青年團。1920年8月,廣州青年團成立,早期團員有譚平山、陳公博、彭湃、阮嘯仙等。1920年10月,毛澤東在接到上海寄來的團章後,即在湖南長沙開始建立團的組織。毛澤東任團的書記,最早發展的團員有彭璜、陳子博、郭亮等人。1920年10月,張太雷和於方舟在上海和北京青年團的幫助下建立了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正式成立。在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對各地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黨的預備學校問題進行了研究,還決定了吸收優秀團員入黨的辦法。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重視和加強對團的領導。
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東園隆重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25人,代表當時15個地方團組織和5000多名團員。中共領導人陳獨秀和青年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了會議。這一天也是馬克思誕辰104週年紀念日。團臨時中央局選擇這一天召開代表大會,就是要表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團體,是代表勞動青年利益的革命組織。
會議完成了青年團的創建工作,通過了團的《綱領》和《章程》,並且一致決議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加入青年共產國際。會議選舉高尚德(高君宇)、方國昌(施存統)、張椿年(張太雷)、蔡和森、俞秀松5人為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方國昌被團中央執行委員會推選為書記。至此,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正式成立,中國的青年團組織實現了思想上、組織上的完全統一,一個全國性的青年組織正式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台,從此,中國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了不平凡的奮鬥歷程,他們始終與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同呼吸、共命運。
其中,20世紀30年代的“少共國際師”的革命歷程是其最悲壯的事蹟。
鮮被提及的“少共國際師”事蹟悲壯,他們走出了多少戰將!
少共國際師:青年人的青春傳奇
1933年,蔣介石調集百萬,準備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 5月20日,少共中央局根據紅軍總政治部的建議,發佈了《關於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號召:“須要完成創建一百萬紅軍的任務……因此創造少共國際師是最迫切的任務”,並下令向江西、福建徵調8000名兵員。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中央蘇區有一萬多名青少年踴躍報名,而其中有80%的人來自反“圍剿”的主戰場——江西省興國縣。
1933年8月,“少共國際師”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江西博生縣(今寧都縣)宣告成立,全稱為“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全師轄3個團,共1萬多人,黨、團員佔70%,全師戰士的平均年齡在18歲左右,最小的年僅14歲。中央軍委在師長和政委的人選上反覆遴選,最後決定派戰術素養好、指揮能力強、作戰勇敢的28歲陳光出任該師師長,政委則為年僅17歲的總政青年部長肖華。
這是一支在世界軍事史上極為罕見的部隊。它雖是一支主力部隊,但全師平均年齡僅18歲,因此被稱為“少兒師”;它雖累建奇功,並在決定紅軍生死的湘江戰役中力挽狂瀾,但部隊減員至只剩下1/4,以至於被迫取消番號;它雖僅存在1年零164天,但其指戰員一直是我軍骨幹,並有23人成為開國將軍。
説到少共國際師,不能不説曾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的肖華將軍。
從江西興國的“赤崽”成長為少共國際師政委;從冀魯邊區的“娃娃司令”錘鍊成共和國最年輕的開國上將;而當一部《長征組歌》唱遍神州大地的時候,人們又認識了一個詩人肖華。
1916年元月,肖華出生在江西興國縣一個建築工人家庭。肖華的父親是較早期的共產黨員,任縣工會執行委員,這使肖華在童年就受到了革命的啓蒙教育。1928年,肖華加入了共青團。1929年任團縣委組織委員,年底被推選為團縣委書記。
1930年3月,毛澤東來興國視察,結識了這個“英俊少年”肖華,認定這是一顆革命的好苗子,於是,他親手把14歲的肖華交給紅四軍政委羅榮桓。於此,小小年紀的肖華便進入軍隊,擔任紅四軍青年委員。不久,羅榮桓又讓他兼任特務營三連的政委。
在羅榮桓政委的關懷下,肖華先後擔任過營政委和三十團政委。率部參加了北上戰役、吉安戰役、漳州戰役和一、二、三、四次反“圍剿”。在戰鬥中,他身先士卒,多次立功。
少共國際師成立後,隨即開赴廣昌,對軍紀、革命理想、軍人知識、射擊、刺殺、投彈等課目進行了培訓。一個多月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結束後,少共國際師已有了相當的戰鬥力。而此時,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已經開始。他們高舉戰旗,威武雄壯地開赴第五次反“圍剿”前線,時任中華蘇維埃少共先鋒隊中央總隊部副總隊長兼總訓練部長的張愛萍所作的《少共國際師出征歌》響徹雲霄: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三”在江西誓師出征去/高舉着少共國際光輝的旗幟/堅決的果敢的武裝上前線/做一個英勇無敵紅色戰鬥員/最後一滴血為着新中國……
少共國際師的首戰發生在閩北拿口,與國民黨軍周志羣部之間。當時,少共國際師奉命配合紅三軍團和紅五軍團在東線抗擊敵人。為實現“開門紅”,師長陳光和政委肖華進行了認真研究,決定以一個營分兵迂迴,布成口袋,將敵人一個連團團圍住。由於每人只發了10顆用舊彈殼翻造的子彈,一陣猛攻過後,子彈便被打光,戰士只能勇敢地衝入敵陣,與敵人拼刺刀。
鑑於年少體弱,加之尚無實戰經驗,戰士們一般都是根據戰前要求,兩個人對付一個敵人,即一個牽制,一個刺殺,讓敵人顧此失彼,尋找機會。不到兩個鐘頭,一個連的敵人被全殲。少共國際師乘勝追擊,渡過閩江,再次潰敵200多人,還在蓮花山殲敵一個排,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
首次作戰,少共國際師打得機智、頑強、悲壯——
17歲的戰士鍾石華面對高大敵人的刺殺,靈機一動把敵人引向懸崖,然後突然倒地,把敵人拌下了懸崖;
17歲的戰士李慶生被敵人死死卡住喉部後,毫不猶豫地引爆了敵人腰間的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18歲的戰士朱根林在被敵人的刺刀刺中胸部後,不顧一切地死死抱住敵人,為戰友創造戰機;
……
首戰告捷後,朱德、周恩來立刻給少共國際師發來了賀電,稱讚這次戰鬥是“鐵拳初試”,勉勵他們在勝利中要更百倍地提高軍事技術,迎接更加艱鉅的戰鬥,爭取更大的光榮。
初戰得勝,也使少共國際師士氣高昂,信心大增,始終朝氣蓬勃。肖華將軍在後來回憶道:我們少共國際師“打仗也罷,行軍也罷,戰士們總是快活得很。情況稍一緩和,興國山歌和《上前線》的歌聲就在長長的隊伍中盪漾起來,加上山間的回聲,實在熱鬧。”
1934年春,少共國際師改稱紅十五師,歸屬紅一軍團,由28歲的獨臂將軍彭紹輝出任師長,但人們仍習慣地稱之為“少共國際師”或“少兒師”。該師隨後又在將軍殿、邱家隘等地進行過幾十次戰鬥。
1934年10月初,少共國際師因擔負掩護軍團主力轉移的任務,展開了石城保衞戰。敵人由顧祝同指揮,以數倍於我兵力,在飛機大炮掩護下,與少共國際師展開了空前激戰。史料記載:“是役雙方死亡枕籍,屍遍山野,戰事之劇,空前未有。”殘酷的石城保衞戰,與敵人的大拼消耗的結果,是使擁有1萬兵力的少共國際師鋭減到5000人。
石城保衞戰後,又經過一系列的轉移作戰,肖華和少共國際師於10月16日夜晚,懷着沉重的心情,告別根據地的山山水水和父老鄉親,渡過於都河,開始了更為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
鮮被提及的“少共國際師”事蹟悲壯,他們走出了多少戰將!
少年熱血染湘江
長征初始,被補充了2000多名戰士的少共國際師與紅一師、紅二師擔負起掩護中央縱隊的任務。他們通過了贛南、粵北之間的第一、二道封鎖線,於1934年11月13日攻佔宜章城,接着,又掩護中央縱隊,以強行軍通過了第三道封鎖線。
紅軍到達湘江,少共國際師由此迎來更為慘烈的戰役。
湘江上游的水面雖然不寬,但水深流急,不能泅渡,渡口僅有兩座浮橋。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主力渡過湘江後,一右一左,頂住4個師的湘軍和5個師的桂軍。而少共國際師並未渡江,奉命以一個團直撲全州東南的魯塘圩,配合紅五軍團佯攻以牽制全州敵人,另外兩個團在湘西延壽圩一帶構築陣地抗擊敵人4個團的追擊,保衞湘江界首渡口,掩護主力渡過湘江。
紅軍火力弱、彈藥缺、兵力少,且歷來長於野戰,陣地防禦無疑對紅軍極為不利。面對敵軍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紅軍也只能眼睜睜地等到敵人靠近,再用刺刀、手榴彈和敵人近戰,由此導致紅軍的損失十分慘重。但為了掩護主力過湘江,少共國際師進行了整整5天的陣地防禦戰,用鮮血換來了每一分每一秒,一直堅持到主力部隊過江。
12月1日,天色快昏黑的時候,少共國際師已經面臨被敵人切斷的危險,於是全師趕快收縮兵力,跑步渡河。紅一軍團領導見形勢危急,為防萬一,派兵重渡湘江接應少共國際師過江。彭紹輝和肖華率領大家渡江後,發現還有一個團沒有過來,於是二人又率部分戰士殺了回去。
此時,沒有過來那個團的1800多人正在臨近鳳凰嘴渡口的一塊小高地上激戰。他們原來已經趕到了渡口,可是敵軍也已經趕到,他們來不及構築陣地,便在副團長許開基指揮下,展開了阻擊戰。雖連續打退湘軍兩次較大規模的進攻,但少共國際師的傷亡也很大,許開基和相當部分營、連級幹部盡數犧牲,最令他們頭痛的還是彈藥不多了。面對湘軍第三次大規模衝鋒,最後一個活着,但受了重傷的營長臨時充當了作戰指揮:“往下傳,敵人不到50米不準開槍,節約子彈,瞄準了打。”
好在彭紹輝和肖華及時出現,才使這個團被接了過去,但絕大多數指戰員已經犧牲……
湘江戰役中,少共國際師雖拼死實現了戰略意圖,但傷亡慘重,僅剩下2700餘人。戰役結束後,在湘江轉彎處的嶽王塘,由於江水流速很緩,上游漂下的屍體很多都匯到這裏,湘江水一半是紅色、一半是灰色。當地百姓由此有了“三年莫食江中魚,五年不飲江中水”的説法。
由於遠離根據地,加之紅軍無法在一個地方長期停留,少共國際師無法得到地方青年團組織的支援和補充。遵義會議後的1935年1月18日,為了提高主力部隊的戰鬥力,軍委決定對全軍進行整編。少共國際師和紅一軍團主力合併,分別編入紅一師和紅二師。至此,少共國際師走完了短暫而光輝的戰鬥歷程。
鮮被提及的“少共國際師”事蹟悲壯,他們走出了多少戰將!
羣英薈萃的少共國際師
“少年有志報神州,一萬虎犢帶吳鈎。浴血閩贛鋭無敵,長征路上顯身手。”肖華曾在其《憶少共國際師》詩中寫道。
儘管少共國際師成為了歷史,但這支特殊部隊卻湧現出了很多著名戰將,其中獨臂將軍彭紹輝和“娃娃司令”肖華,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抗戰時期在黃土嶺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的陳正湘,曾是少共國際師的團長;而20歲擔任少共國際師連長的黃定基,曾是紅軍特級殺敵英雄。1948年他所率領的8縱 23旅率先攻破臨汾,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光榮的臨汾旅”。其他的還有:
謝明(1915—1985),少共國際師第四十五團政治委員。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治委員,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孫文采(1911—1977),少共國際師第四十四團政治委員、師供給部政治委員。曾任東北軍區高射炮師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谷廣善(1909—2007), 少共國際師衞生部部長。曾任空軍後勤部部長、原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何廷一(1915—2007),少共國際師參謀。曾任空軍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彭盛(1912—1999),少共國際師連長。曾任第十九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宋景華(1919—),少共國際師連政治指導員。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炮兵學校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吳岱(1918—1996),少共國際師直屬隊幹事。曾任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李景瑞(1914—1969),少共國際師電台報務員。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副主任兼訓練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江擁輝(1917—1991),少共國際師四十三團通信員。曾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楊思祿(1917—),少共國際師戰士。曾任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1961年晉為少將軍銜……
“我們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擁抱未來。我們是初升的太陽,用生命點燃未來。五月的火炬喚醒了民族的覺醒,壯麗的事業激勵我們繼往開來。光榮啊,中國共青團!”慷慨激昂的團歌將帶我們重温歷史,也將唱出我們新的豪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516 字。

轉載請註明: 鮮被提及的“少共國際師”事蹟悲壯,他們走出了多少戰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