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臨死才後悔沒聽此人的話,漢初大謀士蒯徹哪裏去了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唐·劉禹錫《韓信廟》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呂后與蕭何定計,抓捕了淮陰侯韓信,將其處斬並滅三族。韓信臨死前嘆道,真後悔當初不聽蒯徹的計謀,落得如此下場!

韓信臨死才後悔沒聽此人的話,漢初大謀士蒯徹哪裏去了

人生在世就是如此,面臨重大決策時,向左還是向右,結果有天壤之別。要麼一飛沖天,要麼一蹶不振,甚至會丟了命。韓信後悔的是沒有聽從蒯徹的勸説自立為王。那樣的話,天下有可能三分,項羽和韓信抱團對抗劉邦,大一統王朝來臨的時間將會延遲。從大的角度而言,韓信選擇忠於劉邦,對歷史進程卻是有貢獻的。蒯徹是漢初有名的謀略家,跟隨韓信,未能盡展所長。他的所作所為也有爭議。

韓信臨死才後悔沒聽此人的話,漢初大謀士蒯徹哪裏去了

定計偷襲齊國蒯徹是范陽人,因為和漢武帝同名,史書將他的名字改為通。反秦起義爆發之初,蒯徹曾為義軍首領武臣獻計,不動刀兵拿下燕、趙之地三十餘座城池。公元前204年,韓信與張耳率軍滅掉趙國之後,劉邦奪走兩人的軍隊去對付項羽,又命令韓信收攏趙地的散兵,向東攻打齊國。那時蒯徹在韓信身邊效力。韓信帶兵打到齊國曆下地區時遇到重兵把守,無法繼續深入。彼時,劉邦身邊的辯士酈食其自告奮勇,前去説降齊王。齊王田廣及其叔父田橫同意歸順劉邦,下令解除戰備,讓將士們飲酒歡慶。

韓信臨死才後悔沒聽此人的話,漢初大謀士蒯徹哪裏去了

韓信聽到消息後準備停戰。蒯徹對韓信説,將軍帶兵作戰半年,推進緩慢,而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拿下齊國七十餘城,將軍反倒不如一儒生?韓信本來就嫉妒酈食其的功勞,於是下令突襲齊國。齊國軍隊毫無防備,根本組織不起像樣的抵抗。齊王叔侄以為酈食其使詐,將他投入大鍋中烹殺。齊國也隨之滅亡,田廣被殺,田橫逃到了海島上。這件事被後世小説《喻世明言》列為韓信乾的缺德事之一。但韓信是被蒯徹鼓動的。

韓信臨死才後悔沒聽此人的話,漢初大謀士蒯徹哪裏去了

勸韓信自立為王韓信攻下齊國後,又打敗了項羽的部將龍且,兵力大大增強。楚軍已經處於劣勢,項羽就派人勸説韓信自立為王,與楚軍聯合對抗劉邦,三分天下。韓信拒絕了。項羽的使者剛走,蒯徹也來勸韓信自立為王。他分析説,楚漢戰爭已經三年,百姓疲敝,如今劉、項的命運取決於韓信,韓信幫誰,誰就能勝出。韓信應該趁勢三分天下,與劉、項鼎足而立,並進佔燕、趙空虛之地,分封諸侯,齊國將贏得天下人的擁戴。當斷不斷,則反受其亂。韓信表示,劉邦待自己不薄,不能見利忘義而背叛他。蒯徹列舉了常山王張耳和成安君陳餘從刎頸之交變為仇敵、越王勾踐殺功臣文種的往事,提醒韓信“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危險性。

韓信臨死才後悔沒聽此人的話,漢初大謀士蒯徹哪裏去了

蒯徹説,“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不論韓信追隨劉邦還是項羽,都沒好果子吃,只剩下自立為王這一條路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蒯徹三番兩次苦勸韓信,韓信猶豫了一番,還是放棄了自立門户的念頭。蒯徹只好裝作瘋癲,離開了韓信。蒯徹的下落由於韓信臨死前提到了蒯徹的名字,還在齊國的蒯徹很快被劉邦召見。劉邦問他為什麼鼓動韓信造反,打算把他烹了。蒯徹辯解説:“那不過是各為其主。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當時我只知道齊王韓信,並不認識陛下。”劉邦想想也是,就赦免了他。《史記》中沒有提及蒯徹的下落,《漢書》中有記載。劉邦的兒子劉肥被封為齊王,平陽侯曹參曾任齊國的國相,曹參有不少門客,蒯徹也是他的座上賓,很受他尊重。儘管蒯徹沒有官職,卻給曹參舉薦了不少人才。

韓信臨死才後悔沒聽此人的話,漢初大謀士蒯徹哪裏去了

當初齊王田榮反叛項羽時,有兩個讀書人東郭先生和梁石君被脅迫參與。田榮兵敗後,東郭先生和梁石君覺得面目無光,一起到深山隱居不出。後來蒯徹委婉請求曹參,將兩位隱士請出了山,聘為門客。《北遊錄》記載,古北京的廣渠門外,往北有個八里莊,蒯徹的墓地就在八里莊的南坡。結語:蒯徹定計突襲齊國,又鼓動韓信自立為王,最終韓信被殺,田橫也因為不願被劉邦控制而自盡。因此太史公在《史記》中説,“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意思是蒯徹的計謀害死了韓、田兩人。話雖如此,但蒯徹作為一個謀略家,在天下未定時這樣做,似乎也無可厚非。參考文獻:《史記》、《漢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8 字。

轉載請註明: 韓信臨死才後悔沒聽此人的話,漢初大謀士蒯徹哪裏去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