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清朝男子髮辮:比影視劇裏醜得多,有的常年不洗,臭不可聞

滿清以前,漢族男子都是將頭髮束之頭頂。滿人進入北京取得最高統治權力後,認為漢族人只有改從滿俗,剃髮梳辮,才算真正的歸順,因此下令強行壓制漢族男子剃頭。

歷史上的清朝男子髮辮:比影視劇裏醜得多,有的常年不洗,臭不可聞

滿清這一“剃髮令”,在順治元年就開始佈告,只是當時京城各地人民反抗激烈,清朝統治者才選擇暫時收回。

次年,在攻破蘇杭後,清朝統治者認為勝局已定,於順治二年七月重申剃髮令:漢人男子一律剃髮梳辮,違抗、逃避者殺無赦。所謂“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這項命令在北京執行最嚴。清朝統治者除了在地安門、正陽門、東四等主要路口搭棚給過路留髮行人強行剃頭外,還擴大剃頭隊伍,令剃頭匠挑着剃頭的家當四處遊街,而在他們身邊則安排幾個抱着鬼頭刀的大漢,凡遇到留髮者,接受剃頭的可以安然無恙離開,反抗者唯有人頭落地。

自此,那一根醜陋怪異的的辮子,就這樣掛在中國男人頭上兩百多年,而且一度成為國際友人眼中的典型中國男子形象。

歷史上的清朝男子髮辮:比影視劇裏醜得多,有的常年不洗,臭不可聞

不同時期辮子的樣式

在我們所看到的影視作品中,清朝男人的髮型,都是留着“陰陽頭”,乃前半部分剃光,後半部分留起來,編成一條粗粗長長的辮子。

而歷史真相是,清朝的辮子造型,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樣子,這僅是整個清朝最不辣眼睛的髮型而已。

滿清剛入關時,他們的辮子樣式,是將頭部四周頭髮全部剃光,僅在頂部中間留下銅錢大面積的一撮頭髮,面積絕對不能大過銅錢,然後用這一小撮頭髮編成辮子,細細長長剛好能穿過銅錢,因為太像老鼠尾巴,所以被稱為“金錢鼠尾”。

需要注意的是,那塊頭髮如果超過銅錢大,可能引發性命之憂。據説江南有一丁姓的哥們,因為“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而被“着就彼處斬”,原因是“違同風之化”。

就這慘不忍睹的髮型,清朝統治者還鼓吹這是“雅政”呢,現在想想,什麼《甄嬛傳》、《步步驚心》啥的,再帥的演員都hold不住這麼任性的髮型呀喂。

歷史上的清朝男子髮辮:比影視劇裏醜得多,有的常年不洗,臭不可聞

據説在1793年,英國使團訪問乾隆皇帝時,隨團的畫師就記錄下了這根奇醜無比的“金錢鼠尾”,自此這根“尾巴”成為了西方人眼中醜陋中國的標誌之一。

忍受了一百多年“金錢鼠尾”帶來的顏值摧殘後,也是在乾隆年間,人們開始對這根辮子進行了一點小小的改良,但也僅是擴大一點點了頭頂留髮的面積,從銅錢變成了巴掌大,辮子也變粗了不少,人們將其稱為“豬尾巴”。

直到晚清,這些男人頭髮的的髮型接近我們現在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樣子,這時候,“豬尾巴”也成為了“牛尾巴”。

歷史上的清朝男子髮辮:比影視劇裏醜得多,有的常年不洗,臭不可聞

“臭名遠揚”的髮辮

在西方人眼中,清朝男子的髮辮不僅醜,還又髒又臭,據説在光緒時期,一位名為麥羅德的英國傳教士遊歷中國多地,他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回到英國後附之照片出售。

據其所言,所經之處如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農村男女身上多有奇怪的味道,他們不愛洗澡,尤其是成年男子,頭上的髮辮經年不洗,只有夏天才會在河水洗澡時,散開頭髮洗一次,此後便將頭髮盤於頭上,待次年才會再洗。這期間他們仍會散開頭髮梳頭,他們梳頭的工具是篦子,每梳一下都會掉下發屑、灰塵和蝨子等髒東西,其味道之怪臭,令人聞知作嘔。

這種説法是否過於誇張?這就得了解下古人的沐浴習慣了。

因為客觀條件限制,古人沐浴,一開始是非常嚴肅的,許多朝代為了沐浴一事還專門給官員放假,謂之“休沐”,而朝代的不同,所規定休息的頻率也不一樣。

歷史上的清朝男子髮辮:比影視劇裏醜得多,有的常年不洗,臭不可聞

譬如漢朝律法規定,官員們每五天可休息一天用於“休沐”,而到了“休沐”的時間則成了十天一次,不過較之前好一些的是,許多節日開始有了假期,相對而言反而休息得多了。

“沐”就是洗頭的意思,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漢唐時期,身處上層社會的人們,也不過是五天以上才會洗一次頭。也由此可知,洗頭在古代並非如我們現代人一般,被視為一種日常生活習慣,而是顯得比較奢侈。

正因此,古人只有在要見到很重要的人時(譬如天子),才會特別洗浴,譬如《史記》中就有載:“人臣見天子當洗浴。”

而如果遇到一些特殊事件,許多古人可以幾個月甚至幾年不洗頭。《禮記·喪服》中就有曰:“父母之喪……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意思如果父母去世,居喪的子女要三個月不洗頭,這要是放在現代,誰受得了?

此舉側面反映,洗頭在當時本來就不日常,過分的是,有的人還堅持在三年守喪期間不洗頭的,這足以説明了平常就不愛洗頭。

譬如大文豪王安石,就算身居高位,沒有居喪,也照樣不洗頭,據史料記載,他可以“經歲不洗浴,衣服雖弊,亦不浣灈”一整年不洗頭,衣服也不洗,逛想想那散發出來的體味,不用花生米都醉了。

歷史上的清朝男子髮辮:比影視劇裏醜得多,有的常年不洗,臭不可聞

這種不洗頭的習慣,直到清朝仍在延續,譬如描寫清代頂級貴族生活的小説《紅樓夢》,丫環麝月説到頭癢時,貴公子賈寶玉第一反應不是讓丫環去洗頭,而是拿篦子來篦頭,這種篦子齒縫極小,八九十年代的朋友都應該熟悉,那是用來篦蝨子的。説明那個時代人們的頭部護理更多是梳頭篦頭,而不是洗頭。

上層人物如此,那底層的人們更毋庸廢言了,他們忙着為生計奔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哪裏想起要日日沐浴?尤其是那長長的辮子,洗一次不知要耗費多少清潔用品和時間,尤其是水資源匱乏的地方,吃飯都是難事,更別提洗頭了。

歷史上的清朝男子髮辮:比影視劇裏醜得多,有的常年不洗,臭不可聞

所以,英國傳教士筆下令人作嘔的清朝辮子,是非常可信的。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西方人們的衞生習慣也讓人不敢恭維,據説那時候的英國,還有居民直接從窗户往外倒尿桶的,而在法國,因為懼怕染上黑死病,人們經年不洗澡,為了掩蓋身上的異味,他們發明了各種名貴的香水。説起來,都是半徑八兩,誰也別笑誰了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49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上的清朝男子髮辮:比影視劇裏醜得多,有的常年不洗,臭不可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