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國僑聯官網發佈訃告:中國僑聯第四屆委員會主席莊炎林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27日7時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莊炎林同志遺體送別儀式定於2020年7月30日(星期四)上午9時在北京醫院告別室(西三門)舉行。
莊炎林資料圖
官方履歷顯示,莊炎林1921年11月生,福建廈門人,新加坡歸僑,中共黨員,大學學歷。1937年加入淞滬抗戰上海童子軍戰士服務團。
莊炎林的父親莊希泉是著名愛國僑領,母親餘佩皋是“南洋華僑女子教育的先驅”。“永愛中華,此志不渝!”是莊希泉給自己立下的終生諾言,也成為莊炎林的人生信條。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深受父母的影響,16歲的莊炎林即參加上海童子軍抗日戰爭戰時服務團,後經中共廣西地下黨動員參加了廣西抗日學生軍。
1937年,莊希泉、莊炎林父子在上海
1939年底開始的崑崙關會戰期間,莊炎林在廣西武鳴縣日寇佔領區組織發動羣眾抗日,偵察敵情,救護傷兵,運送糧食和彈藥。
莊炎林回憶,學生軍開赴前線行軍途中,一路遭受日本飛機的轟炸掃射。年僅18歲的莊炎林幾次隱蔽在路旁的甘蔗地、樹叢裏,眼見着身邊的樹木被敵機炸斷。一次炮戰中,莊炎林組織羣眾轉移時,突遇山上連續打來炮彈,他立即卧倒在地,一發炮彈在離他幾尺遠的地方爆炸,莊炎林當場被炸暈,當他從掩埋的土堆中爬起身時,發現身後的一頭水牛被炸得血肉橫飛。
“在崑崙關戰役中,我軍消滅了日軍一個旅團5000人,但我們的軍民犧牲15000人。”莊炎林反覆説,自己是個倖存者。
在廣西期間,莊炎林與父親冒險潛入已被日寇佔領的香港,將20多箱家產設法搬運出來,變賣所得全部捐給當時的中共廣西省工委,支援抗戰。
“父親和我,還有幾位同志,靠着兩條腿從桂林經柳州通過十萬大山,輾轉經廣州灣抵達澳門,突破日本的封鎖線潛到香港,把家產全部運了出來,足足裝了一艘機帆船。”
莊炎林説,那時,通過義賣募捐援戰在華僑中非常普遍,許多僑胞和他家一樣,家裏幾乎什麼都不留,工廠、店鋪轉手給了別人,甚至連故衣舊物、鍋碗瓢盆、家居擺設都拿到地攤上變賣掉,毫無保留地籌賑國難。
“父親和我們全家人同許多華僑同胞一樣,生活中非常注意節儉,一天三餐都是喝稀飯、配鹹菜。但是,對於捐助抗戰,大家毫不吝惜。”
新中國成立前,他曾歷任中共廣西大學黨支部書記、省委交通聯絡員、桂林市委書記,上海各界人民團體聯合會秘書處負責人、地下黨報《上海人民報》總編輯等。
新中國成立後,莊炎林歷任青年團福建省委書記,福建省委文教部、宣傳部副部長,福建省人委秘書長,水電部中共閩江工程局黨委第一書記,中國駐坦桑尼亞經濟代表(負責坦贊鐵路等大型援外項目),國家外經部辦公廳主任。
1957至1958年和1972至1974年,他先後兩度任中共晉江縣委第一書記兼縣革委會主任。
改革開放後,莊炎林任原中國旅遊總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原中央利用僑資外資建設旅遊飯店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務院僑辦副主任、黨組成員、顧問,全國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1989年任全國僑聯第四屆主席、黨組書記。
2015年,莊炎林榮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
莊炎林在參觀閲兵儀式前專門作詩一首:“抗戰勝利七十載,先烈青史長緬懷。前仆後繼赴國難,銘記歷史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