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校園(2021年3月13日攝) 程敏攝/本刊
40年前,適應改革開放後各行各業對新聞人才的旺盛需求,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等聯合召開全國新聞教育工作座談會,規劃新聞院系建設和新聞人才培養。1983年7月,教育部發文同意吉林大學、蘭州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工學院四校籌建新聞學專業,同意廈門大學籌建廣告學專業。以此為契機,全國新聞教育開啓了跨越式發展。
40年間,新聞傳播學院從少到多,新聞傳播學科從二級到一級,新聞傳播專業從單一到多元,新聞傳播學院辦學從高校為主到部校共建……發展至今,全國有約700所高校開設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包括編輯出版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新聞學等十大專業,專業布點超過1000個,在校本科生超過20萬人。
不斷壯大的新聞教育為新聞戰線和各行各業相關崗位源源不斷輸送新聞傳播專業人才。他們走進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大街小巷,奮戰在新聞一線,挖掘時代故事,記錄時代變遷,傳播時代新聲,激昂奮進力量,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精品力作,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中堅力量。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在回應時代對新聞與傳播人才培養方式變革的要求與挑戰中,中國的新聞教育走出了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色之路,逐步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新聞傳播人才自主培養路徑和方案。
注重跨學科人才培養,打造卓越新聞傳播人才。通過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升專業技能;緊隨行業動向真題真做,凝練新聞傳播需求中的真問題開展教學,服務國家和社會需求;緊跟技術變革脈動,更新課程體系,推動文理工多學科交叉,加快新聞傳播學科與科學技術發展融合,應對人工智能、5G+AR、5G+VR等新傳播技術帶來的新聞生產模式變化,培養練就全媒體傳播十八般武藝的新型人才。
注重學科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培養,堅持理論學習和實習實踐並重。強化學界和業界交流,與新聞單位建立實習實踐合作機制。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踐行新聞報國理想。深入基層開展國情調研與實踐,在社會大課堂中錘鍊調查研究基本功,從實踐中獲真知。在記錄城鄉鉅變、民眾心聲中立志成長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注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多個院校增設國際新聞與傳播本科專業,建設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等,着力培養國際傳播人才。一批人才已在世界媒體舞台嶄露頭角,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創新不息,探索不止。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鍛造一大批有家國情懷、有國際視野、有跨文化素質的新聞傳播後備人才是新聞教育的不變宗旨。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是新聞人才的不懈追求。昂揚奮進的新聞教育,正在服務“國之大者”中,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文|劉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