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黃維兵團已插翅難飛,但淮海戰役能否大獲全勝,還要看杜聿明集團在徐州將作出何種反應。
華野代司令員粟裕經過深思熟慮,斷定杜聿明有可能採取兩種對策:一是尋機突圍逃竄,二是繼續固守徐州。
考慮到此時蔣介石手中已經沒有機動兵力可用,杜聿明極有可能放棄徐州。
而這恰恰是我軍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原因在於,杜聿明若選擇在城防堅固的大城市全力固守,無疑將使我軍將其殲滅的難度大大增加。
粟裕與中央軍委的意見不謀而合,但問題是,杜聿明究竟會逃往何處呢?
經過反覆研究,粟裕列出了杜聿明出逃的三種路徑選擇:
一是走隴海路,由連雲港逃往海上;
二是經兩淮、蘇中地區逃往北京、上海;
三是走津浦路以西這條路,繞過山區再往南逃。
粟裕認為,杜聿明極有可能會選擇第三條路徑,原因有三:
其一,這條路線的道路情況大大有利於重裝備、大兵團運動;
其二,這樣行動不至於跟被圍的黃維兵團偏離太遠;
其三,可與劉汝明、李延年兵團互為犄角,南北對進。
當然,杜聿明要走這條路是需要冒很大風險的,那就是他必須面對中野、華野兩支大軍的重點“關照”。
為什麼粟裕仍然認為杜聿明會冒險走這條路呢?又有兩個原因:
一是杜聿明自信過頭,對自己的力量嚴重高估;
二是他若成功出逃,再與黃維兵團成功會合,將對整個戰局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完全值得冒險。
當粟裕向中央軍委上報自己的這一系列推斷之後,得到中央軍委的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粟裕沒有了後顧之憂,決定按照杜聿明先向再往南逃這個路徑來部署兵力。
然而,他剛剛開始調兵遣將,中央軍委又發來電報,指出杜聿明最有可能向連雲港或兩淮地區出逃,要求粟裕採取針對性的部署,勿讓敵軍逃遁。
這不但否定了粟裕之前的推斷,還讓他尷尬地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到底堅信自己的分析,還是聽從上級的指示?
這不能不讓他在思想上產生巨大的壓力!
粟裕只能對戰局進行再三研判,最終他還是確信自己的看法是對的。他頂着巨大的壓力,把華野大軍的七個縱隊調集到津浦路東西兩側,佈下一張天羅地網,重點防範杜聿明集團走由西向南這條路出逃。
11月28日,杜聿明和劉峙自知已無能為力,做出了撤離徐州的決定,而他們選擇的突圍路徑,恰恰與粟裕的推斷完全吻合!
杜聿明也不是省油的燈,他還想出了一個先發起全面佯攻再“有序撤離”的疑兵之計。
自以為高明的杜聿明忍不住對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人吹噓,只要按他的計策行動,不但能從徐州全身而退,還可以“以退為守”,把被圍的黃維兵團解救出來。
他的一個重要依據是,解放軍在每次大型戰役之後,至少要休整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他們在殲滅黃百韜兵團之後,不可能那麼快再發動大的戰役。
自鳴得意的杜聿明毫不掩飾他對戰局的“胸有成竹”,甚至在其母慶祝七十大壽期間,點上一出《空城計》的戲來給自己造勢。
可是,他萬萬沒想到粟裕並不像演義小説中諸葛亮對付司馬懿那麼容易。
11月30日夜間,杜聿明認為時機已經成熟,親自率領他的主力部隊撤離徐州。
不料他們剛剛採取行動,粟裕手下的華野第十二縱隊就已經攻佔了徐州機場,並立即向粟裕報告了杜聿明集團的動向。
粟裕令旗一揮,華野各縱隊立即分頭行動,全力出殲敵人,打響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追擊戰!
他還別出心裁地下令網開三面,只堵一頭。也就是説,無論杜聿明的三十萬大軍向東、向西還是向北逃,都悉聽尊便,唯獨不讓他往南逃!不讓他與黃維兵團會合一處!
可是杜聿明也不信邪,粟裕給他留出的三條生路他就是不肯走,偏偏要往粟裕已派出重兵圍堵的方向走。
結果,華野大軍在粟裕的指揮下,只用了短短五天時間,就將杜聿明手下的三十萬大軍一股腦地裝進陳官莊地區這個天羅地網之中。
兩邊的主將都以極具冒險性的方式來採取行動,都有些在賭場上孤注一擲的味道。這場雙方共計投入了將近六十萬大軍的豪賭(這還不算與之相關的黃維兵團),最終是粟裕指揮的華野部隊全面勝出。
雖然粟裕笑到了最後,但他在捷報傳來時,仍用非常後怕的語氣感嘆道:“好險啊!”
粟裕在晚年回顧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戰時,道出了當時最大的擔憂:“雖然我們預料到了杜聿明集團的撤退方向,卻並未估計到他們撤得這麼快!萬一讓這三十萬大軍逃到了淮南地區,那後果不堪設想!”
好在杜聿明最終棋差一着,沒能逃出粟裕設下的天羅地網,在這場涉及六十萬大軍豪賭中輸光了一切。
所以説,很多軍史研究者、軍事愛好者把粟裕稱之為“戰神”,是不無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