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帝呱呱星球
ID | diguaguaxingqiu
文 | 誕姐
前幾天,央視再一次報道了校外培訓機構。
新聞裏提到了兩個申請早培的簡歷,一個落選,一個入選:
落選那個:
“可以完成百以內及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奧數XX年級創新班在讀。通過ket考試,認識2000+漢字,可以自主閲讀四大名著……”
入選那個呢:
“中科院智商測試145。”
這一句話,就秒殺其他描述。
但也是央視的報道,讓中科院心理所的智商測試,被一掃而空。
我想,在當下這樣的教育體制之下,無數家長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是個天生牛娃,是個超常兒童。
但我在這裏想潑一盆冷水,這個世界,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孩子是天才,同樣有代價,甚至是很多普通家庭無法承受的代價。
我原來看過《經濟學人》的一篇報道The Curse of Genius,翻譯過來是《天才的詛咒》,這篇文章的作者麥琪·弗格森採訪大量的天才兒童和他們的家人,並且調研了號稱雲集世界頂級高智商人羣的門薩俱樂部。
4歲入會的門薩小神童Mason Bennett
結果發現,那些真正的天才兒童,不但從小就經歷着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摺磨,而且也讓他們的家人非常痛苦。
結果也同樣發現,這些天才兒童長大之後,絕大部分並沒有做出什麼偉大的貢獻和了不起的成就,要是從這個角度來説,天才兒童曾經的折磨與痛苦都白費了。
1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天才。
在經濟學人的定義中,天才有三個判斷標準。
第一個標準,天才兒童精通某一門特定學科(比如語言、數學或國際象棋等)的年齡比大多數人要小得多。
門薩俱樂部裏有一個最年輕的成員Ophelia Morgan-Dew,她三歲的時候,接受了Stanford-Binet test 智力測驗,衡量對空間認知、文字及邏輯等各項能力。
結果測出,Ophelia 智商高達171,智力已相當於6歲半兒童,腦力排名可達前0.03%。
相較之下,全年齡受試者平均智商為100,絕大多數人智商落在85到115的區間。
Ophelia的媽媽説:“差不多8個月大的時候,Ophelia就開始説話了。她説的第一個單詞是'你好',後來她很快認識了數字,顏色和字母表。2歲時Ophelia 便已記得並能背誦字母。”
她的爸爸表示:“和她説話就像和一個19歲的人交談。可以和她順暢地對話,她也有自己想法。”
經濟學人的研究發現,很多天才在他們的嬰兒時期,就對一些特定領域的事情有了解和思考。
第二個標準,這種精通主要是靠自己實現的,而不是靠父母的刺激。
許多智商極高的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表現出不一般的跡象,在這一時期,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並沒有產生那麼大的作用。
比如美國非常著名的黑人女性數學家凱瑟琳,她的父親是農民,母親是家庭主婦,夫婦倆都是非洲裔,家裏有四個孩子,凱瑟琳是最小的。凱瑟琳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數學天賦,她5歲入學,沒多久就因智力出眾跳級,8歲再次跳級進入六年級學習。14歲進入西弗吉尼亞州立大學數學系就讀。
門薩的天才兒童問題顧問林恩·肯德爾(Lyn Kendall)説:“給5歲的孩子讀尼采,或者強迫他們做3個小時的額外作業,並不能“製造”出天才。”
肯德爾認為,那些真正的天才兒童,是從還沒學會説話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天賦。他們與普通兒童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普通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興趣,表現為“被吸引”(distracted),比如被過往的車輛、新買的玩具捕捉了注意力。
而天才兒童的學習興趣是“被驅使”的(driven),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不但會主動投入,而且還會給自己設定很高的標準。肯德爾説這就好像“是有人把一個18歲的成人放進了新生兒體內”。
第三個標準,天才兒童對興趣往往顯得近乎痴迷,有時會展現“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特質。
經濟學人採訪的一個5歲的天才兒童傑西,他的父親理查德説當傑西只有1歲的時候,能讓他保持不動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他把東西拆開然後重新組合起來。
“我們把一個帶內置燈泡的黃色手電給他,他會取出電池,把它放回去,測試燈能否亮起來。如果他把電池放錯了方向,他就會堅持不懈地重放,直到他放對為止。”
符合以上三個標準的孩子,就是天才兒童。
2
但是,有着超乎常人的天才,也意味着超乎常人的痛苦。
作者弗格森所採訪的天才兒童的父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覺得,孩子的天賦為他們和他們的孩子帶來了焦慮,甚至是痛苦的根源。
痛苦之一是天才兒童們,在某些方面的超常發展,往往是以其他方面的缺陷為代價。
比如一個天才的大腦裏,掌控語言、模式和數字的區域極其發達,那麼他大腦裏的其他區域就會相對比較弱,例如控制情緒調節的額葉部分則發育得沒那麼快。
這也使得天才兒童更難融入同齡人羣體,更難獲得理解和認同,這也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折磨。
倫敦有個11歲的天才兒童,名叫 Tom,他的智商在全英國排名入圍前 0.1%。但是因為早慧,他沒有辦法和同齡人交流,沒有朋友,在學校被同學孤立。
他從5歲的時就被診斷為嚴重的抑鬱症,患有嚴重失眠,時常想到自殺。
他説:“生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迷宮,我覺得我迷路了。”
2016年,西安的天才少年林嘉文因抑鬱症跳樓自殺,他在遺囑中説:
“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更何況我精神上生活在別處,現實裏就找不到能耐得下腳的地方。”
英國的心理治療師,索尼婭·福爾克説:
“許多天才兒童的生活,就像一個職業長跑運動員,每天都跟動作很慢的人用同樣的頻率來走路,這種無聊,是一種巨大的折磨,這是為什麼很多天才兒童經常會遭遇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痛苦之二是來自同齡人的排擠,甚至老師的冷眼相待。
很多天才都有奇怪的忌諱,根據波蘭心理學家達柏斯基的研究,由於天才的五感中的某一項或者某幾項,比一般人更敏鋭、更發達,這讓他們對於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小刺激都會反應過度。
而這種反應過度很容易招致身邊人的嘲諷和排擠。
經濟學人採訪的不少天才兒童,都經歷過被同學欺負的學生生涯。他們的父母也因此被深深困擾。
3
事實上,對於天才兒童,上天賦予他們更高的智力水平,相伴而來的就是更高的壓力和負擔。
這種壓力和負擔,對父母其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很多父母,並沒有做好教育一個天才兒童的準備。
不少家長看到自媒體口中的天才兒童羨慕的不行,轉眼看自家的“傻兒子”就哪哪都不順眼,我真心的勸大家停止這樣的比較,因為,當你看到天才兒童和其家人經歷的另一面,或許,會發自內心的覺得,其實過好普通人的生活,本就是一種幸福。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這裏匯聚了傳説中的海淀、西城、順義媽媽,我們因為工作與地域的關係,能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帝都媽媽的育兒新認知和京城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