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廷玉是被弓箭射殺了。宋江説:“只可惜殺了欒廷玉那個好漢”,這是一句大實話,套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大約欒廷玉的確死了。
問題是,宋江惋惜欒廷玉,打掃戰場時,也應當交代一句如何安葬這位好漢吧。林沖殺了王倫,書中交代嘍囉們把他埋在了後山。魯智深打死鄧龍,也叫扛去後山燒化,為何宋江不給他喜愛的欒廷玉善後呢?
更大的疑問還在於究竟是誰殺了欒廷玉,宋江既然知道欒廷玉被殺,書中為何又不交代清楚呢?祝家莊所有與梁山作對的人都有很清楚的下落,為何欒廷玉的下落就這樣含糊其辭呢?
種種疑問給了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絕大多數的讀者,包括聰明如金聖嘆者都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彌月不快”。於是,大家情願相信欒廷玉沒死,而是趁亂逃命去了。
説了這麼多,欒廷玉的下落到底如何呢?
欒廷玉的綽號為何是鐵棒
鬼臉兒杜興説,祝家莊有個教師:“喚做‘鐵棒’欒廷玉,此人有萬夫不當之勇”。也就是説,欒廷玉慣使一條鐵棒,武功很高。這句話不禁令人想起後來宋江誇讚盧俊義時説的“一身好武藝,棍棒天下無對”。
為什麼講欒廷玉又扯到了盧俊義呢?因為,這兩人以鐵棒、棍棒名聞江湖,但卻都沒有用過他們賴以成名的兵器。盧俊義出戰過兩次,被宋江、吳用馴服時,用的是朴刀,活捉史文恭時,用的還是朴刀。欒廷玉從莊內殺出時:“帶了鐵錘,上馬挺槍”,他並沒有鐵棒,與歐鵬、秦明交手,除了用槍,就是以飛錘傷人。
施耐庵為何寫得文不對題呢,原來是有寓意的。
盧俊義“慣使一條棍棒,護身龍絕技無倫”,這條棍棒是保護自己的,盧員外是一條龍。他是哪條龍呢?《水滸傳·引首》中有一句話,大概可以講清楚盧俊義是哪條龍:一條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盧俊義儀表似天神,竟然隱喻的是天神霹靂大仙趙匡胤。
施耐庵在書中究竟是如何以盧俊義隱喻的趙匡胤,咱們暫且擱下,重點講欒廷玉的鐵棒。“鐵棒欒廷玉”的隱喻,與盧俊義的棍棒如出一轍。
鐵棒,其實就是“天棓”,也就是天棓星,是帝王的前驅,挑起帝王級別戰爭的星煞。欒廷玉,實則“鑾廷玉”,他就是隱藏在《水滸傳》中挑起帝王戰爭的建文帝。
欒廷玉的師弟是“孫立”,也就是朱洪武誤走的妖魔,意為立孫子做皇帝。《水滸傳·引首》講到了趙匡胤從開國到傳位的歷史,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太祖)傳位與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傳位與太子即位。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腳大仙。
這段話漏掉了宋真宗,含糊地説宋太宗把皇位傳給了孫子。這不是在寫北宋的事,而是寫朱元璋“孫立”。“孫立”是立皇太子,然後才是“鑾廷玉”,皇帝比太子大,所以,欒廷玉就有了孫立這個師弟。也就是説,孫立是詮釋“鑾廷玉”的,沒有“孫立”,便沒有“鑾廷玉”。
所以,吳學究雙掌連環計,孫立是最合適的人選。
建文帝削藩,挑起了靖難之役,這就是帝王級別的戰爭,果然是“天棓鑾廷玉”。
欒廷玉殺出祝家莊時玄機重重
吳學究雙掌連環計,宋江發起對祝家莊最後一戰,派出了四路人馬圍攻莊子。為殺退梁山兵馬,祝家莊也是分四隊殺出。祝龍、祝虎、祝彪先後被斬殺,而欒廷玉則神秘失蹤了。這段情節寫得十分蹊蹺,疑點重重,施耐庵肯定是在其中隱藏了不可明言的絕頂玄機。
為了攻打祝家莊,宋江調用了水軍,還特地安排孟康頂替馬麟監造大船。祝家莊沒有大江大河,調動水軍頭領,還要準備戰船,宋江意欲何為?施耐庵為何這樣寫?這個疑問暫且擱下,我們繼續解讀梁山的四路人馬是如何安排的。
正東一路是林沖帶着李俊、阮小二兩個水軍頭領,而且,阮小二還是吳用特地從梁山調來的。孫立入夥後,吳學究專門把原本留守山寨的阮氏兄弟一併帶到了祝家莊。
正西則是花榮帶隊,張橫、張順兄弟為副將;正南則有三個頭領:穆弘、李逵、楊雄。穆弘是潯陽江邊長大,與李俊、張橫、張順很有交情,想必也是水性諳熟的戰將。
寫到這裏,施耐庵就收筆了,正北這路人馬怎麼就不交代了呢?從後文情節來看,極有可能是宋江帶着阮小五、阮小七,以及沒有出現在其他三個方向的將領攻打正北方向。
金聖嘆説,施耐庵沒有交代正北是誰帶隊,是“為尊者諱”。因為,欒廷玉就是在這裏被殺或者失蹤的。其實,金先生讀書不細緻,欒廷玉並非是失陷於正北,而是正西北。
卻説祝家莊內看見梁山兵分四路攻打,便採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欒廷玉率先説:我引了一隊人馬出後門,殺這正西北上的人馬。尚未開打,就現出疑點了。欒廷玉只顧安排自己,而且,是“引了”一隊人馬先撤了。也就是説,施耐庵暗示,欒廷玉此時已經殺了出去。
書中也寫得很清楚,欒廷玉是從後門而出,殺正西北方向的人馬,正西北有人馬嗎?
欒廷玉殺出莊子後,祝氏三傑也隨之帶領人馬分別從前後門出莊,孫立則橫槍躍馬,守住了後門吊橋,防止祝虎等殺回來。兩軍剛剛交手,解珍、解寶、孫新、顧大嫂等便在莊內策應,殺了祝朝奉,放火焚燒祝家莊。
寫到這裏,便要打住了。因為,這一幕太像靖難之役的最後一幕:內應李景隆打開南京西北門(金川門),皇宮失火,建文帝失蹤,朱棣宣佈皇侄歿於大火。
其實,施耐庵揭秘:皇宮失火也是內應所為,建文帝此時早就逃出宮去。所以,宋江在沒有見到欒廷玉屍體卻宣佈他被殺死了。
欒廷玉應當是被射殺了
上文講到,施耐庵以從來沒有用過的兵器,暗寫了兩個皇帝。在三打祝家的故事中,還有一人沒有用過自己拿手的兵器,此人就是孫立。
登州提轄孫立武功高強,有三大特長:一管長槍,一條鋼鞭,還能開硬弓。後來的戰鬥中,孫立主要用的是長槍,施耐庵還特地寫了他單挑呼延灼時用了一次單鞭。然而,孫立卻從來沒開過硬弓。按照文本邏輯演繹,孫立的這張硬弓肯定也是有暗喻的。
正北方向,是玄武大帝的方位,朱棣自稱是玄武大帝下界。《水滸傳》中有太多的“玄武”符碼,比如“三月初三”是玄武大帝的誕辰,壓住妖魔的石碣是一隻大龜馱着。還有洞玄國師,九天玄女……等等,這其中,就隱喻了朱棣。所以,施耐庵沒寫正北方向是誰帶隊,深意大概在此。而宋江身上又有朱棣的暗喻,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欒廷玉的下落在施耐庵這裏不是神機隱秘。
硬弓當然有弦,南方讀音“弦玄”不分,建文帝當死於弓弦之下。為何這樣説呢?
朱棣奪位成功後,朝廷舊臣多有不服,認為這是一場類似於玄武門之變的弒君篡位的謀逆。施耐庵也持此説,因而,孫立的綽號就是“病尉遲”。尉遲恭在玄武門之變的表現,大概就是《水滸傳》中病尉遲的作為吧。即便不是孫立射殺了欒廷玉,也不排除欒廷玉死於弓箭之下的可能。
病,在《水滸傳》中絕不可作“賽”、“賽過”講,就是有病、詬病的意思。施耐庵雖然不贊同“孫立”,但也反對弒君謀逆,尤其是反對朱棣奪位成功後的殺戮。因而,在《水滸傳》中以玄武門之變,揭露了這段歷史,隱藏了建文帝的真實下落。朱棣是玄武大帝,以玄武門之變來隱寫歷史真相,簡直是太高明瞭。
那麼,後世為何傳言建文帝逃了出去,而且,是逃到了海外呢?施耐庵在三打祝家莊的故事中説,這是朱棣為了掩蓋弒君篡位的罪名而虛張聲勢。
上文講到,宋江打造戰船,調集水軍攻打祝家莊,有這個必要嗎?宋江其實就是在虛張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