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不懂歷史,不知道東北曾經多麼繁榮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經典

宋常鐵 曾任三江學院黨委宣傳部長、新華網江蘇分公司總經理助理 現金融業人士

林毅夫先生領銜的吉林報告團隊近日在媒體密集發文,指責對報告的評論是“不切實際的趕超思維害死人。”説的巧,恰恰是吉林報告不僅趕超了東北的現實社會基礎,更沒看到更真切更重大的實際——歷史軌跡。

英國諺語説:“不懂得歷史的人,永遠是孩子。”你永遠無法知道,歷史有多麼複雜和出乎意料,因此,嚴格意義上説,我們一生都是孩子。

經濟學打不通曆史學就是空中樓閣。要通達歷史學,就絕不僅僅是經濟史、思想史。違背了歷史,任何經濟理論都將毫無建樹甚至走上歧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林崗認為,任何總結出來的規律都不應該是超歷史的,才能夠正確地總結出經濟規律。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學教學和科研中普遍削弱歷史,必然導致目前經濟理論和歷史的割裂。以日漸荒廢的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課程替代史學、考古學和歷史哲學的教育,必然讓經濟學更多碰壁。

10多年前,我在長春街頭等車,和身邊一個老者聊幾句東北的歷史,忽然,他目視遠方,眼神迷茫,説了一句:“東北沒有歷史”。不知道東北的過去,就不能知道問題的由來,就不知道東北本來有哪些產業,產業是如何興起的,就不知道東北人曾經多麼會發展經濟、繁榮文化,就不知道如今的衰落有多麼嚴重,就不知道東北本來很好,可以更好,就拽不住人口進一步逃離的加速度。甚至會把這樣一個地方撂荒,乃至重演清朝封禁,最後因為人煙稀少,難御外敵,甚至被指稱是“無主土地”的悲劇。就不能堵住説東北人素質低、讓東北只做農業、只要藍天白雲的人們的嘴。

看着無數媒體、專家和網友引用我計算和披露的東北近現代經濟史數據,卻同時看着林團隊不重視歷史,真感覺到,傳播10億人次也不夠,因為沒人耐心看。

我在《林毅夫教授,你給東北的方子不對症,那隻缺——自由!》已經披露了一些重要東北經濟輝煌的數據,篇幅所限,不再重複,求真知的可以自行手機百度標題。在這裏補充幾段,但求一斑窺豹之效。不是抄襲,也抄不到,都是我精心整理、運算得來,可供引用。

以下史料告訴我們,東北這樣的天賜福地,不要悲觀,只要敢給政策,科學規劃,本可以更強力地造福中國。

還是先從張作霖時代説起。至於偽滿洲國時期建立了宏大的經濟基礎,也是有賴於張作霖時代全國領先的基礎。中國沒做過亡國奴的地區只有大西北大西南,這一點一定要清醒。

東北的富強是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依靠,是新中國建立、發展、改革開放的基礎。既然是靠東北人幹出來的,用資源稟賦換來的,沒什麼不能談。


30年代佳木斯的城市建設

第一方面,經濟。

東北的崛起從趙爾巽、徐世昌治理時期就開始了,怎麼就只被説成是偽滿時期的基礎?“舊中國一窮二白”嗎?

1908年,遼寧營口碼頭萬船雲集,很多人評論東北問題都説,東南沿海有沿海優勢。天啊!是不是這70年發生大陸漂移,東北40年代以前沿海現在不沿海了?20年代,東北糧食商品生產規模之大,糧食加工業之發達,糧食運銷業之暢旺,糧食出口貿易之繁盛,糧食商品率之高,舉世矚目,也是東北最早擁有期貨交易所、證券交易所這些現代經濟創新的原因。


民國初年的營口港

那時東北是自由的。1908年,東北大豆在英國試銷成功,德國、意大利、荷蘭、加拿大也先後取消對東北大豆進口的限制。從此,東北糧食生產迅速國際化,東北的大豆三品輸出很快由向關內市場輸出轉向國外市場輸出。1908年東北大豆輸往日本佔35.9%,輸往歐洲佔5.4%,輸往中國關內佔58.7%;1910年,迅速轉為輸往日本佔13.8%,輸往歐洲佔76.4%,輸往南洋佔0.8%,輸往中國關內僅佔23%。

1928年5月,哈爾濱車站已經可以出售直達歐洲各城市的客票,成為東北高度國際化的代表。哈爾濱的金融動態左右遠東的金融形勢。1928年,以出超實際利益比較,哈爾濱濱江海關穩坐全國六大海關的頭把交椅。

(1922年11月,東省特別區成立,12月8日,北京政府公佈《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辦事條例大綱》,1923年3月1日於哈爾濱正式成立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公署。1924年5月,中央政府批准東省特別區獨立於吉林、黑龍江兩省區域之外,成為與省並行的特別行政區。東北淪陷後曾改稱“北滿特別區”。1936年1月被撤銷)

儘管很多革命黨人都積極和日本眉來眼去出賣滿洲,但是,張作霖迅速掌握了東北的自主權,在日俄勢力的縫隙迅速壯大了東北。20年代末,東北就初步形成了以鋼鐵、煤炭為中心的重工業體系和以紡織、糧食加工、食品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體系。

很多人以為東北的重工業領先亞洲和中國只是因為偽滿時期的投資,其實,東北在張作霖時期就擁有了大量先進製造業。

東北軍是當時中國唯一海、陸、空編制齊備的軍隊。東北軍裝備了中國的第一支裝甲部隊。東三省兵工廠是亞洲最大的兵工廠,也是當時中國最先進和規模最大的兵工企業,職工最多時達36000人。

1927年8月,東北海軍成為中國最強大的海軍。七七事變前中華民國海軍總噸位是3.8萬噸,而東北極盛時海軍擁有3.22萬噸,甚至中國最早的擁有可載水上飛機2架的“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1923年1月,東北航警學校建校,中國海軍新的派系“東北系”正式出現.,海軍東北系人才之盛,以至於至今在台灣海軍中舉足輕重。

東北空軍到1929年已擁有300架飛機,而直到1934年,中國關內連同教練機等只有600餘架,其中作戰飛機305架。

1931年5月31日,中國第一輛自主生產汽車——民生牌75型6缸水冷載貨汽車就在遼寧迫擊炮廠問世,除少數部件委託國外廠家依照本廠圖樣代制外,全車666種零件中有464種是自制,國產化率高達70%,是不折不扣的國產汽車。9月12日,民生牌汽車開進首次在中國舉辦的上海展覽會,被放在展廳中央。

東北飛機生產始於上世紀20年代,到1929年已經可以自行生產機身、尾翼、部分航空儀表等航空產品三四十種。張學良堅持自行建造飛機,先後建造了具有特點的雙翼型遼F1式戰鬥機、可載4枚航彈的遼FHl式較遠航程轟炸機,以及有2名飛行員的中型轟炸機“遼H1式”。(張氏帥府博物館編著《走進大帥府走近張學良》,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02)

1929年,撫順炭礦西制油廠就開始用油頁岩生產石油,年產量曾達25.76萬噸。在撫順石炭液化廠,利用煤生產石油產品,計劃年產輕質油2萬噸。四平油化廠原計劃用煤制油,年產航空汽油1萬噸。

水豐水電站歷史原圖

豐滿水電站、鏡泊湖水電站自不必談,丹東鴨綠江上的水豐水電站形成的水豐水庫,面積274平方公里,大壩為世界少見的水泥結構高壩。水豐水電站1937年開工興建,1941年開始發電,1943年全部竣工,1943年就發電15.35億萬度。總裝機容量為63萬千瓦,這是當時亞洲最早的大型水力發電站(張福全.遼寧近代經濟史[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當時代表世界先進技術的的大型水力發電站,亞洲都集中在東北。

1940年,撫順的煤炭年產量為1950萬噸,而整個中國直到1949年,煤炭的產量僅3000多萬噸;發電能力為28萬千瓦,能源工業規模在東亞城市中居第二位。(《撫順工業》,《盛京時報》1940年10月1日,轉自曲曉範著《近代東北城市的歷史變遷》,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長春曾是亞洲近代唯一一個比東京還先進的城市,1934年,長春建成亞洲最大的無線電台——新京無線電台,長春是中國第一個規劃地鐵的城市,1938年開始,在長春規劃120公里的環城地鐵和有軌電車道路,還有環城高速公路。

1945年東北鐵路里程達到11479公里,而全國1949年鐵路通車總里程21989公里。

從1934年3月1日起,在大連——新京間特別快車“亞細亞”號開始運行,最高時速130公里。“亞細亞”號列車的牽引機車採用流線型“太平洋”型機車,取暖、冷氣設備一應俱全,其運行時間的準確和乘坐舒適,贏得了國內外旅客的普遍讚譽。1940年,時速130公里的高速列車由大連機車廠研製成功。當時日本國有鐵路的超特快列車,在東京——神户間運行的平均時速為70公里,即使標準軌距的柏林——漢堡間鐵路的快車,時速也不足130公里。

57年後,1997年4月1日0時中國第一次火車大提速,京廣、京滬、京哈三大幹線最高時速終於達到140公里。但是最早擁有中國最發達鐵路文明的東北,現在動車組極少。在周邊地區,交通幾十年來沒有多少進展。

蘇聯紅軍從1945年9月到1946年5月,共計劫走東北鐵路機車的75%和貨車的93%,而東北集中了中國當時的大部分鐵路物資和幾乎全部的世界先進水平的運輸車輛。(曲曉範,近代東北城市的歷史變遷,東北師大出版社2001.11)



丹東大東港,30年代就有大規模規劃,建成比肩上海、天津一樣的千萬噸級國際良港,而20世紀30年代,上海港號稱遠東航運中心,年貨物吞吐量最高不過1400萬噸。可是直到2003年丹東大東港才有再次大規模規劃建設,2006年擁有生產性泊位16個,而同期上海僅海港港區就已擁有各類碼頭泊位1140個。

1943年東北公路總里程就達到近6萬公里,而民國公路總里程的最高峯值——1946年12月時才13萬公里,經過關內連綿內戰,新中國成立前夕,包括東北在內,全國通車裏程只餘7.5萬公里。

1941年,東北航空線總里程(含軍用)1.86萬公里(劉巖,關於民國時期遼寧地區民用航空的發展,《蘭台世界》 , 2015 .3),當年或近年的中國航空線總里程目前沒有數據,但是可以參考的是,1936年,中華民國民用航空里程13569公里,(金家鳳,中國交通之發展及其趨向,《民國叢書》第四編37,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12,第一版)1950年,中國民用航空線總里程才1.14 萬公里。

普通百姓要的就是安定、自由的生活,據統計,來滿洲務工的關內中國人1935年45萬人,1936年43萬人,1937年40萬人,1938年47萬人,1939年90萬人。

新中國成立後到1949年底, 全國共先後設立12個直轄市,東北4個:瀋陽、鞍山、撫順、本溪,到1952年,旅大市(大連)升為直轄市。1953年,長春市、哈爾濱市升為直轄市。自此全國直轄市增加到了14個。其中,東北竟有7個。


截止2016年,僅大慶油田一個企業向國家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差價2.6萬億元,確保了中國無償、低價使用原油。大慶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27年,累計生產原油佔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創造了世界油田史上的奇蹟。

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遼寧阜新煤礦,截止2003年,建國以來累計產煤量用載重60噸的大卡車裝起來排成隊,可以繞地球4圈半,據説這裏挖出的煤可以修成從地球到月亮的長城。阜新的“大哥”撫順,建國50多年為國家產煤5億噸。

從1949年到現在,僅伊春林業局就為國家生產2.3億立方米木材,完全可以架設一座從地球通往火星的木橋。

第二方面,最需要説的是教育和文化,因為東北教育、文化史比東北經濟史更是空白。

這組數據一定會震驚全國。

1923年4月26日,東北大學正式成立,購地款除外,東北大學的基建費用即達奉洋600萬元。可參考的是,1929年中山陵建成,總耗費僅240萬元。1925年,新校舍建成。這種大學設附屬工廠,既顧及學生實習,又保障經費來源的模式,也是當時國內其他大學所沒有的。校園面積達900畝,是當時國內最大的校園。北京大學當時常年經費是90萬銀元,最高是清華大學,雖有庚子賠款補貼也只有120萬,東北大學經費每年160萬。至上世紀20年代末,東北大學已是國內學生最多的大學,教授300人,學生3000人,而當時北京大學也只有學生2000人,傾一國之力辦的國立中央大學到1929年才1762人。


“一二九”運動,東北大學學生髮起,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列

1931年以前,東北有據可查的高校(含專科)43所,形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袁海軍:淪陷十四年時期東北高等教育體系類考,《現代教育科學》,2013,6),這時,全中國只有高校103所(含專科),(劉穎,簡析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民國高等教育,《湖北社會科學》,2009,1)東北以全國6%的人口擁有全國42%的高校。

偽滿結束時,同期全國共有141所本專科學校,而東北擁有80所,(袁海軍:淪陷十四年時期東北高等教育體系類考,《現代教育科學》,2013,6)東北以全國7.4%的人口占中國高校總數的57%。

民國政府教育部東北青年教育救濟處1945年3月編印的《偽滿大學教育實況及復員整理意見》(《民國檔案》2001年第2-4期)通篇對東北的大學處處露出驚歎的語氣,諸如“規模極為宏大”、“設備和規模均極龐大壯麗”、“然考試頗嚴,其錄取比率常在千分之幾”之類讚歎比比皆是。


張學良校長參加東北大學首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並講話

新京工業大學、新京法政大學、滿洲醫科大學、國立長白師範學院、省立吉林大學、奉天農業大學、奉天工業大學、奉天醫科大學、奉天實業學堂、奉天法政學堂、奉天大學堂、奉天兩級師範學堂、新京醫科大學、新京畜產獸醫大學、新京女子師道大學、東北交通大學、師道大學、東北陸軍講武堂……這些大學您聽説過幾個?

東北當年擁有中國高校總數的57%,那些頂尖學者都不知所蹤,剩下的,只有北大清華、西南聯大和中央大學的輝煌史,剩下的,只有關內的輝煌。

1926年,中國第一座廣播電台——哈爾濱廣播無線電台成立並開播。1927年6月,瀋陽大型短波電台竣工,年底,瀋陽國際無線電台成立,這是中國與歐洲直接通信之始。1928年,北京、上海、天津、漢口等各地的國際電報需要經過瀋陽國際無線電台轉發,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國際電台。(參見百度百科:中國電報史)

電台和電報業的領先,標誌東北經濟的神經系統——通信和新聞業的高速飛越。

1929年,國民政府頒發了一個區區五條的《體育法》,這在戰亂的關內不過是廢紙。可張學良還是把這文件簽發給東北各省。他在東北,首先以東北大學和馮庸大學為中心,掀起了一個體育運動熱潮。

1928年10月,張學良將軍組織東北三省運動會,當時東北體育空前盛況。不到3年的時間,一躍成為全國之冠。

在近現代,東北的體育一直領先中國,是劉長春代表中國首次走上奧運舞台,沒有東北就沒有中國現代體育

在他主政東北期間,創造了大批體育史上的“第一”:他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座新式體育場(今瀋陽體育學院訓練場);他促成中國運動員首次參加奧運;他資助了第一支出訪的中國女籃;他還在遼寧舉辦了首次中外運動員對抗賽。他又聘請了“洋教頭”,從而開啓了中國田徑史上外國人執教的先河。

經濟的興旺必然有文化的繁榮。像渤海國、遼帝國和從東北祖居地出發的元朝(蒙古汗國)興盛時期湧現大批文化精英一樣,東北的近現代文化界也是羣星璀璨。

中國文學教材敍説京劇的發展源流、四大名旦、“徽班進京”時,絕口不提東北的歷史地位,京劇再造之父——清末吉林市富商牛子厚於1904年慷慨出資,正式成立“喜連成”科班,自任班主,1912年改名“富連成”。喜富連成號稱京劇界的北大清華,培養了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譚富英、葉盛蘭、裘盛戎、袁世海等大批京劇界頂樑柱,為京劇的繼承、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沒有東北,從同治年間就衰落的“國粹”恐怕早已灰飛煙滅。牛子厚1943年在北京病逝,死後用梅蘭芳組織義演購得的棺木收殮,運回吉林市安葬。

1952年3月,梅蘭芳回到吉林市祭奠“老東家”,我不知道,當他在墓前恭恭敬敬三鞠躬時,會不會想到,60多年後他的祖師墳塋依然荒涼?


牛子厚先生的荒墳

睨空先生,東北傑出作家之一,如今,諾大個百度竟然容不下他的一張照片。十四年經濟的繁榮,幾千萬東北人怎麼可能沒有文學呢?以政治和道德否定文學藝術本身,這是反科學的。偽滿洲國時期,睨空的《韓邊外十三道崗創業秘話記》、《大興安嶺獵乘夜話記》就傳到西方,“歐洲出版界在1936-1940年間對於這些書,給了很好的批評,認為可以和屠格涅夫、吉普林、倫敦、古比爾及麥因利達各名人的佳作相比擬。”(拜闊夫傳,《青年文化》第1卷第3期,1943)睨空先生的文學在幾十個版本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專著中都輕易地被略去。偶爾提到,也淹沒在“淪陷區文學”和“抗日文學”的宏大敍事中;或以流亡關內的“東北作家羣”的文學代替;還有的文學史採取最簡單化的辦法,一概斥之為“敵偽文學”、“漢奸文學”,被掩蓋的還有多少?

蕭紅,這是東北作家羣少有的能進入關內中國主流話語的人,以魯迅作序的《生死場》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説《呼蘭河傳》。

同一時期和蕭紅女士一樣聞名的東北女作家還有梅娘女士(本名孫嘉瑞),1942年,北平的馬德增書店和上海的宇宙風書店聯合發起“讀者最喜愛的女作家”評選活動,梅娘與張愛玲雙雙奪魁,從此有“南玲北梅”之譽。可是,中國人可以熱捧汪偽中華民國的張愛玲的作品《色戒》,比張愛玲更為傳奇的長春作家梅娘卻還在像地下文物一樣等待陽光。


北大教授、知名學者張中行對梅孃的評價甚高,1997年,梅娘被列入“現代文學百家”。2013年5月7日梅娘在長春去世,沒有遺體告別儀式,只有梅娘女兒以及親友在內的十餘人為梅娘送別。

2014年8月30日中午,最後一位“藝文志”派作家李民在長春去世,他是偽滿洲國時期“藝文志”派作家中的最後一位,也是最後一位“滿映”作家。這一代作家都死了,辛嘉、古丁、外文、爵青、小松、疑遲等當時的著名作家也就全“沉潛”了。

第三、剛剛逝去的最高的現代化水平。

據2000年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統計,1999年底,中東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每萬人中高等學校在校生數,緊接京滬津三個直轄市的就是東北三省,吉林為4.15%,遼寧為2.7%,黑龍江為2.34%。而到2004年初,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江蘇已和遼寧同行,達到了20%,超過了吉林、黑龍江。

2003年東北地區城市化率為53.49%,排第二的東部地區為48.89%,東北三省僅次於三個直轄市。到了2014年,價值線數據中心對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城鎮化率進行排名,遼寧已經退居滬、京、津和廣東之後,第5,黑龍江省第11,吉林第13。

中國發展門户網2010年數據顯示,第一次現代化程度,1980年時,遼、吉、黑三省僅次於京滬津,黑龍江就高出廣東4.5個百分點,江蘇6.6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9.7個百分點。到2008年,遼寧退到第7,吉黑兩省分居11、12位,黑龍江比全國水平還低了1.7個百分點。

東北衰落到2010年,仍然具有中國各大區最高的人口素質,遼寧每十萬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領先京、津、滬直轄市以外所有省份,吉林退居第8位,黑龍江退第11位。文盲率遼寧僅次於北京,吉林僅次於北京、遼寧,黑龍江居第5位(《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

第四方面、其他驚人的經濟史史資料

1、據民國政府《東北工業及東北日僑善後聯絡處的調查報告》(1947年2月)記載:

蘇軍乘日人投降之際,進駐東北各地,數月之間,竟將各廠之新式設備,悉數拆遷而去,其所不欲據為己有者,則予以破壞,……全部損失,當不在二十億美元之下。亙古浩劫,莫此為甚。

其實,20億美元是美國估算的,也是目前各種估值裏最低的估值(相當於美國馬歇爾計劃重建一個歐洲國家的價格),日本估算東北經濟損失估值是60億美元,1937年,日本工業總產值近60億美元,同期關內中國工業總產值不過13.6億美元。

2、另一方面從其國內向東北大量轉移資本和機器設備,在東北建設起強大的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到了抗戰末期,日本為躲避美國飛機轟炸,把一些要害的工業部門也轉移到了東北。據專家估計,到抗戰末期,東北工業生產總量已經超出日本本土之上。

——(《戰時東北工業曾超日本本土 戰後東北機器遭拆運》2005-07-30 00:15:53 東北新聞網(遼寧省委宣傳部主辦),原文轉自《炎黃春秋》雜誌2005年第3期 作者:薛銜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俄關系史研究會副會長)

3、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瀋陽:1949》(上)《故都拂曉》解説詞更直接:

“這是當時中國最為富庶的一片土地”,“東北交通便利,擁有鐵路1.4萬公里,佔全國鐵路總長的二分之一以上,還有稠密的公路網,是當時中國唯一的現代化工業區域,有着中國的生命線之稱。”“日本和德國敗亡之後,東北這個地區就成了繼美國、蘇聯、英國之後的第四大工業區”。


4、蘇方在東北除攫取機械及沒收貯藏品外,並攫得價值30億美元之金塊。從各銀行取去5億滿(圓),更流通100億佔領“圓”,其中一部分以購買工廠與商品。

——(《中央日報》(上海版)1946年12月15日,第2版)

5、滿洲制鐵(鞍山本社)八一四之前生產能力195萬噸,拆去之生產能力195萬噸,滿洲制鐵(本溪湖本社)八一四之前生產能力450萬噸(1937年,日本的鋼產量只有580萬噸,而中國關內只有4萬噸。),拆去生產能力83萬噸。此外還有住友金屬、鞍山鋼材、滿洲制鋼、本溪湖特種鋼等巨型工業,合計八一四之前生產能力1211萬9千4百餘噸,拆去生產能力1025萬5577噸。

——《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彙編(1945-1949)》第291頁

6、東北交通便利,鐵路、公路之發達為全國之冠,經蘇軍之洗劫後,除重要橋樑多遭炸燬外,五萬輛車輛幾盡被蘇軍由中長鐵路運至其國境,僅剩餘十分之一的殘破車輛四千餘輛,致使我東北交通立成癱瘓。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 戰後中國(一) 第256-260頁

展示數據是最好的啓蒙,我曾多少個日夜在電腦前演算,多少次在權威統計報表的成千上萬數據中找尋掩藏的邏輯,多少次在海量論文、論著中翻找數據,核實、比對,聆聽歷史給我們的啓示。

歲月宛如殺豬刀,興衰行跡雪未銷。忽有高天吹月朗,東風夜半起春潮。